劉桂紅
說起我的爺爺,村里人無人不曉,無人不夸。他,高高的個兒,硬朗的身板,濃眉大眼,眼睛雖不怎么明亮,卻讓人感到十分慈祥;嗓門洪亮,打起哈哈來,還有那么點“過山勁”。
村里人為什么都夸我爺爺呢?這還得從他的三家“銀行”說起。
爺爺這一輩子,引以為豪的,就是他的三家“銀行”。
第一家“銀行”是田土。爸爸媽媽外出打工之后,田里的活兒都托付給了爺爺。爺爺年歲已高,腿腳又不靈便,已經種不了水稻,只能種些玉米、花生、黃豆之類。一年下來,也能有個兩三千塊錢的收入。
第二家“銀行”是家禽家畜。雞鴨都是散養(yǎng)的,不用購買飼料,雖說生長的速度慢些,卻是地地道道的土雞土鴨,雞蛋鴨蛋也值錢得多。豬牛難伺候,爺爺奶奶力不從心,就養(yǎng)了幾只山羊。爺爺特別勤快,早晨把七八只山羊牽出去拴在草地里,傍晚再牽回來。一到年關,羊肉走俏,又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這兩家“銀行”的正常運轉,維持著一家人的日常開銷。
爺爺最愛的還是第三家“銀行”——自家的那片山林。樹木才是爺爺的心肝寶貝。
以前搞集體勞動的時候,爺爺就擔任了隊里的護林員。從那時起,爺爺就對山林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與山林結下了不解之緣。碰上亂砍亂伐的人,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爺爺都會堅持原則;有時遇到砍柴的,也會出面制止。因此也得罪過不少人。
有段時間,村里刮起一股毀林開荒的風氣,爺爺還跟領導急,說領導瞎指揮,是敗家子,結果在領導那里也討不了好。
后來,村里實行責任制,山林的養(yǎng)護也落實到了家庭。不久,又有了退耕還林的政策,爺爺的愛好又有了用武之地。每到植樹的季節(jié),爺爺就栽些杉樹、松樹之類的樹苗??臻e的時候,爺爺就會去林子里轉悠,瞧瞧那棵松,摸摸這棵杉,就像是在看望老朋友,像是在關照自己的孩子。
十年樹木,如今樹木成林了,成材了。太陽下山時分,爺爺常常會走進林子。這密密的松樹、杉樹,粗的一人合抱,細的碗口大小,地上鋪著厚厚的松針,走在上面,像踩著厚厚的地毯。
爺爺最擔心的就是火災。倒不是擔心有人放火,就怕有人一不小心丟了個煙蒂什么的。近幾年,周圍好幾個地方森林失火,損失蠻大的。為了防火,爺爺想了許多辦法:一是經常到林子周圍轉悠;二是樹牌警示;三是特意準備了竹耙和簸箕,把枯枝敗葉收拾干凈,一來可以做柴火,二來也能起到防火災的作用。
爺爺是個想得長遠的人。他說,這片林子是給后代留的,他這一輩子不會動一草一木。有一回,一個商人來買木料,看上了爺爺的這片林子,愿意出五萬余元買下林子里一尺圍以上的樹,爺爺沒有答應。
爺爺是個樸實的人,他也許沒有別的財富留給子孫,就給子孫留了一山的樹。
這三家“銀行”里,存入了爺爺的勤勞、愛心與理念,他從來沒有想過,在自己還能夠勞動的歲月里,要靠兒子媳婦贍養(yǎng)他,照料他的生活。大約天下的爺爺們都是這樣想的吧。
(指導老師 李首成)
簡 評
本文選材接地氣,體現了時代氣息。略寫前兩家“銀行”——土地和家禽家畜,詳寫第三家“銀行”——山林,詳略得當。爺爺對山林的悉心呵護,文中交代得具體入微,按時間順序展開,表現了爺爺不忘護林的初心。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爺爺的第三家“銀行”恰是造福后人的,這是無價的財富。文章結尾有升華,立意也就有了深度。
(余東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