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思淇
導語:
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寫作訓練要求是學寫細節(jié)。
細節(jié)描寫,就是要抓住生活中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jié),用生動簡潔的語言寫出來。作家李準說過,沒有細節(jié)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最常見的細節(jié)描寫體現(xiàn)在對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tài)的描寫上。語言、行動、神態(tài)是心理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激動時、沮喪時、痛苦時、快樂時……不同境況表現(xiàn)不同,往往在某一時刻會有非常典型的表現(xiàn),寫作時能抓住這些細節(jié),就能生動形象地刻畫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如《臺階》一文中父親總是重復“我們家的臺階低”這句話,這是語言描寫,從這一細節(jié)可以看出父親追求地位高的心理。因為在家鄉(xiāng)有這樣的風俗: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再如《老王》一文中“他一手拿著布,一手攥著錢,滯笨地轉(zhuǎn)過身子。我忙去給他開門,站在樓梯口,看他直著腳一級一級下樓去,直擔心他半樓梯摔倒?!?這一段文字中,“攥”“直著腳”這幾個動作,描繪出老王離開時的情形。這幾個動作叫人怎能不為他的身體、生活擔憂呢?
需要特別提示的一點是,細節(jié)描寫不一定就是用大量筆墨具體地細細地描寫,相反,細節(jié)描寫往往筆墨精練。其細,不但是某動作某眼神“細微”,不易為常人所關注;還體現(xiàn)在其“小”,體量極小,體現(xiàn)在一個動詞寫一個動作,但這個動作卻對于刻畫這個人物的性格起著非同小可的作用,可以以小見大,以少見多。如《賣油翁》只用了“睨”和“頷”兩個動詞就精準地刻畫出賣油翁對陳堯咨的表演滿不在乎和略微贊賞的態(tài)度。這兩個動詞用得真是傳神!
這就對寫作者提出很高的要求,首先要細細觀察,你才能捕捉(是的,是捕捉?。┑絼e人不注意甚至連當事人也不大覺察的小之又小的細節(jié);其次要用心體味,細細揣摩哪些細節(jié)最典型,對于塑造人物、敘事寫景能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再次,還要錘煉語言,能用一個字決不用兩個字來寫細節(jié),能用一個眼神來表現(xiàn)人物決不寫兩個,真正讓細節(jié)發(fā)揮以一當十甚至以一當百的作用。
(王廷義老師)
周末學校組織我們出去游玩,我簡單吃了點飯,媽媽匆忙幫我收拾好行李,我們一起乘車去車站。到了車站,媽媽幫我拉著行李箱,腳步比平常快了些。我追上去,試圖緩和剛剛在家時有點緊張的氣氛:“校車沒那么早到,不用急?!彼龥]有回應,卻放緩了步伐。
到了進站口,我進去安檢,工作人員將她攔在入口處。同學在候車處向我招手,我回頭說了聲“媽媽再見”便向同學跑去。我們靠在椅背上小聲交談。
校車到了,我們?nèi)ヅ抨牂z票。回頭拿車票的那一刻,我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我以為自己看錯了,又多看了幾眼。黑色裙子,馬尾辮,還有伸手扶眼鏡的動作,沒錯,是媽媽!我瞬間有些驚訝——我以為她在幾分鐘前就走了。她在入口處朝里面張望著,見我回頭,露出一個微笑,還帶著一點驚喜。而后似乎想到了什么,又把笑容收了回去,嘴唇緊抿。她孩子似的強裝面無表情地看著我。
我差點笑出來,但隨之而來的感動與愧疚讓我鼻子發(fā)酸,我急忙轉(zhuǎn)過頭。我跟著大部隊上了車,朝她揮了揮手。車開動了,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想,她應該是笑著的。她的身影在我眼中漸漸變小,我們的車慢慢駛向遠方,這時,我眼前浮現(xiàn)出早上出發(fā)前的一幕幕……
我隨便扒拉了幾口飯,就沖進房間收拾行李。洗好的衣服凌亂地堆在床上,書本隨意地堆在書桌上,資料這兒一張,那兒一沓,張牙舞爪地向我示威??粗鴿M屋一片狼藉,行李箱里空無一物,我重重地嘆了口氣。
“離出發(fā)只有半小時了,你還有空發(fā)呆!”媽媽一邊嘮叨一邊幫我整理衣服,“跟你說過多少次,東西不要亂放,平時不要磨蹭,現(xiàn)在好了吧,快出發(fā)了,衣服沒換,行李沒收拾,真搞不懂你一天天都在干什么!”
我默默地收拾著書包,只當沒聽見。媽媽也不在意,自顧自地說著:“動作快點,下次我不幫你收拾了……”我暗笑,每次她都這么說。她突然提高了嗓音:“在學校要認真,向成績好的同學學習,自覺一點,不要以為住宿舍我就管不到你?!蔽衣耦^把書抱進行李箱?!爸懒藛幔俊彼岩路胚M箱子里后問我。
“聽懂了嗎?”她又問了一遍。“知道啦!你都講幾十遍了!”興許是我語氣有點沖,媽媽生氣了,不再言語。我有些后悔。
2 0分鐘后,終于收拾完了,東西多,行李箱險些蓋不上。行李箱里比往常多放了一盒壽司和蛋糕,都是媽媽做的。我盯著它們,臉有點燙。媽媽打開門,拿上車鑰匙徑直走了。我愣了一下,跟了上去。
一路無話。我盯著車外飛速掠過的風景,媽媽專心地開車。
不知有多少次,媽媽站在入口處,目送我的身影逐漸消失,也不知有多少回,她沒有等到我的回頭,一個人孤寂地離開……
也許,目送一個人漸行漸遠,是一件讓人覺得有點孤獨的事。而被目送的那個人,如果不回頭,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背后充滿愛的目光有多堅定。
我至今都忘不了我回頭的那一刻!
(指導老師 鄔 雙)
簡 評
這篇文章亮點有三:首先,細節(jié)描寫真實生動,打動人心。“我”回頭望見了媽媽,對此時媽媽的外貌、動作和神態(tài)的描寫,尤其那微笑、驚喜后又強裝面無表情的神態(tài)描寫真實細膩。媽媽送“我”走時多放的壽司和蛋糕,以及“我”發(fā)燙的臉、失落的動作,令讀者感同身受。其次,從日常生活中選材,情感真摯。媽媽為“我”整理行李、對“我”的嘮叨和叮囑、送“我”上車,這些細小平常之事卻寄寓著媽媽對“我”最深的牽掛與呵護,作者之前也不懂,在回頭的那一刻突然明白,讓人淚目,引起人的共鳴。再次,巧用插敘,首尾圓合。文章由自己回頭看到媽媽那一刻的感受寫起,插敘出發(fā)前媽媽為自己做的事情, 出發(fā)前的矛盾沖突與失落心理,與離別回頭時的感動、愧疚之情形成鮮明對比,利于那一刻的情感凝聚與抒發(fā),利于突出主題。
(鄔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