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璇
摘? 要:古往今來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散文不計其數(shù)。作家寫散文經(jīng)常與自己的親身感受有關(guān),生活是他們思想的源泉。讀散文,我們不僅能讀出作者本人,還能從他們的思想情感中讀出生活,并豐富自己的思想。豐子愷就是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散文作家,他的《楊柳》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感悟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關(guān)鍵詞:散文;豐子愷;楊柳;真知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6-0-01
一、別人的話
豐子愷先生的這篇散文,看似全文都圍繞著楊柳,其實他在無形之中給人們灌輸了很多人生道理,于是我不禁佩服起豐子愷先生來,僅僅是簡單的楊柳,便能引發(fā)他這么多的妙想,揭示一個個哲理,可見他是一個勤思考的人,思考得多了,說起話來便無形中都帶有了哲學的意味。
開篇先生便說“因為我的畫中多楊柳樹,就有人說我喜歡柳樹;因為有人說我喜歡柳樹,我似覺自己真與楊柳樹有緣。”沒錯,太多人習慣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一些東西便要一步步推理,還堅信自己的認識是正確的,其實不然,像先生所說,他只不過是因為門前有棵柳樹,對此熟悉,所以楊柳這一物便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他的畫作中,并不是因為多么喜歡,所以,人還不是要太依賴自己的眼睛比較好,你覺得呢?接著,因為總有人說先生喜歡楊柳,他于是真的感覺自己是真的與楊柳樹有緣。要我說,其實這些都是偶然罷了,偶然的次數(shù)多了,竟讓人以為是必然了。而我要著重說的是,人的個性是具有可塑性的,雖然用詞不太準確,但尚可表達這一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例如,你總說一個小孩笨,那,他真的很有可能變笨,如果,你說一個小孩怎么這么不愛學習,說的次數(shù)多了,那你就成功地讓他開始討厭學習了。當我自己發(fā)現(xiàn)了這個道理,我便開始注意別人對我的判斷,當我不想變成他人口中那個樣子,我就會立馬糾正自己,同時也告訴他們我會改正,因為我不想變成別人口中的形象,而是做自己。天下事往往如此。
“即使要找三百個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又往往如此。”這樣的事情很普遍,也尋常,當我們決定要做一件事,我們甚至會在心里不斷尋找自己為什么這樣做的理由,找到的理由越多,我們就越安心理得,越能說服自己,但是,有時候理由不是理由,而是借口,豐子愷先生并不如別人口中所說那般迷戀楊柳,但假若他真想同樣說服自己,那么就能找出千萬種理由,卻都不是正解。我們找借口的“能力”不就是這樣被提升的嗎?
“并非完全沒有見過,只因見時它們往往使我失望不相信這便是曾對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書》出名的紅杏,曾傍美人醉臥的芍藥,或者象征富貴的牡丹?!必S子愷先生十分有自己的個性,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就算別人都說某個東西好的不得了,他也能保護自己的看法,不為別人所左右。這個社會是這樣的扭曲,有時候真相就是大多數(shù)人認為,只要超過人數(shù)的臨界值,乾坤都被扭轉(zhuǎn)。試想,如果你最先發(fā)現(xiàn)一個品牌的產(chǎn)品,但卻沒有過多在意,只因它不符合你的審美,你的需求,但是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人買它們,使用它們,廣告炒的更是火熱,也許,你會改變自己當初的想法,漸漸追隨大眾。
二、自己的心
“牡丹花要吃豬肚腸,葡萄藤要吃肉湯,許多花木要吃豆餅,楊柳樹不要吃人家的東西,因此人們說它是‘賤的?!倍嗝粗S刺。社會也越來越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了:越是價格貴的東西,越是受人們追捧,也越是“貴”了。有時候,人們買的不是東西,而是價格。便宜的再好,因為便宜,就被貶低,這在衣物品牌方面尤為顯著。難道是因為物以稀為貴嗎?并不見得。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著實可惡!”在此,豐子愷先生大概在批判官僚階級,站在勞苦人民的身上,過著風花雪月的日子,毫不為百姓著想,為生民謀利。放眼當代,很多人的痛苦,來源于別人釋放出來的快樂,朋友圈,空間,微博,各種平臺上面,所謂見得了人的“大號”上,往往放滿了各種美食,各地旅游,各種正能量的照片,讓人一看,覺得號主真是個美好的人,而他們的“小號”,往往才是釋放各種負能量,各種叛逆,不讓朋友看見的真實生活。他們確實沒忘本,沒有忘記自己的土壤,也正是因此,他們才矛盾,痛苦。
“楊柳樹也有高出墻頭的,但我不嫌它高,為了它高而能下,為了它高而不忘本?!毕啾燃t杏的“出墻”,牡丹的艷麗,楊柳真可謂實實在在,像農(nóng)民,在土地上勤勤懇懇地勞作,不虛偽,不浮夸。豐子愷先生一直在贊美楊柳它不忘本的美好品質(zhì),他是在呼吁人們,做人也同樣不能忘本,不要為追求榮華富貴而貪慕虛榮。
有著樸實無華的品質(zhì)的,大概只有鄉(xiāng)村的百姓了,就連西湖也與楊柳“不相配了”。
三、小結(jié)
讀罷,深深體會到豐子愷先生為人的個性與真摯,看,作者的為人就在這字里行間顯露出來了,讀他的文字,讀者也能學習到作者的見識與經(jīng)驗,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豐子愷先生的散文中蘊含著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同樣還有余華、林語堂、張中行等等,這些優(yōu)秀的作家已經(jīng)將寫作融入自己的生活,將生活融入寫作,因此,讀優(yōu)秀的散文,也是在讀道理,在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