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瑋
在寓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帶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又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完成這樣的學習要求,教師應該掌握寓言教學的有效著力點,在圍繞編者安排的語文要素的學習中扎實開展訓練,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使寓言教學能夠為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服務。
小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學習寓言故事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故事的整體架構來學習課文內(nèi)容: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梳理故事情節(jié)和線索,關注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將這些故事的基本要素內(nèi)化于心。
在學習《坐井觀天》這篇寓言故事的時候,學生通過初步讀課文,首先可以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小鳥和青蛙),故事的核心是兩人爭論天的大小。接下來,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梳理:兩人怎么聚在一起的?為什么發(fā)生了爭論?爭論有沒有結果呢?你認為誰的說法有道理?其中,比較難以確定的是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有一天”,是指一天中的早晨、中午,還是晚上呢?教師需要通過課文內(nèi)容尋找依據(jù)(飛了一百多里)。此外,小鳥和青蛙爭論的結果看上去也沒有定論,但是,教師在引導學生辨別誰的說法有道理時,一般就能夠得出結論了。最后,學生還需要關注故事中的關鍵詞語“笑了”:青蛙和小鳥都出現(xiàn)“笑了”的表現(xiàn),它們的“笑了”意思一樣嗎?你覺得它們笑的是什么?這是理解和把握故事用意的關鍵所在。
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是承載語言的一種形式,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才能達成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目標。因此,學生學習講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語言學習訓練,需要經(jīng)歷閱讀理解、組織表達的過程,需要將課文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守株待兔》是一篇文言文寓言,全文不足40字。學生在熟悉課文內(nèi)容之后,如果只是按照將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文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學生是很難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因此,要講述這樣的文言文故事,學生所面臨的挑戰(zhàn)更大。首先,需要確定故事中的系列時間關系:一是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古時候”;二是“兔走觸株”的時間“有一天”;三是“因釋其耒而守株”的時間“每天、整天”;四是“兔不可復得”的時間“一天又一天、以后”。其次,需要確定人物在重要情節(jié)、關鍵細節(jié)中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兔子撞死時的表情,守著樹樁時的內(nèi)心期盼,田地荒廢后被人嘲笑的樣子。掌握了人物內(nèi)心的變化情況,學生才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故事講好。
打開寓意之門的鑰匙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寓言離不開理解寓意,故事和寓意之間隔著一道無形的門。教師根據(jù)故事的具體內(nèi)容,巧妙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才能在不知不覺中打開寓意之門。
《陶罐和鐵罐》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讓學生懂得:要學會全面地看問題,要多看到別人的長處,能看清自己的不足。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故事中的兩個對象的言語表現(xiàn)——鐵罐一味以自己的堅硬欺凌易碎的陶罐,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無視別人的長處,更別說看到自己的不足了;陶罐在辯解中,既承認對方的長處又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由此,學生可以看到兩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的,為理解故事的寓意打下基礎。接下來,教師重點采取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打開寓意之門,先看看兩者爭辯時的情形判斷誰是強者,再看看兩者后來的情形,體會強弱之間的變化;最后,當學生明白了比較的結果時,自然就明白故事的寓意了。這樣的理解寓意的過程,是學生借助比較的方法完成的,而比較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
總之,寓言教學應該追求依托故事文本,圍繞語文要素的訓練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理解和把握寓意,借以提升思維能力,這才是寓言教學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