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摘? 要:衣裳是承載時代文化的重要載體,衣裳的形制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文將以《詩經(jīng)》中的衣裳描述為切入點,通過了解先秦時期上衣下裳和衣裳一體兩種主要衣裳形制,窺探古代衣裳形制包含的禮儀制度和審美偏好,以更好地把握中國古代服飾傳達的文化。
關鍵詞:詩經(jīng);衣裳;形制;禮儀;審美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6-0-02
衣裳形制自形成以來,經(jīng)歷了長久而復雜的變化,與現(xiàn)在泛指一切衣物不同,古代的衣與裳有明顯區(qū)分,衣僅指上衣,裳指下裳。在衣裳形成之初,其穿著場合、不同階級穿著標準皆有嚴格規(guī)定。衣裳反映著裝人的審美情趣,衣裳形制反映著時代禮儀制度,從最早的上衣下裳,后來逐漸發(fā)展為衣裳連體,二者并為古代基本的衣裳形制,雖不斷演變,但其形制基礎一直延續(xù)至今。
一、上衣下裳
關于衣裳起源的說法大致有三,一曰遮羞蔽體,二曰美化自身,三曰劃分等級,從當前研究來看,第一種觀點最為流行?!夺屆め屢路穼σ律炎隽嗽敿毜恼f明:“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釋名》的解釋無疑為“遮羞蔽體說”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jù),從保暖御寒和遮羞蔽體的角度解釋了衣裳的基本功能。漢代班固從倫理角度提出看法:“衣者隱也,裳者彰也,所以隱形自障閉也?!盵1]認為與保暖御寒相比,遮羞蔽體更為時人所重視,“服飾是一種同羞恥感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人體裝飾行為,他是人類羞恥情感的一種表現(xiàn)?!盵2]隨著時代發(fā)展,衣裳不再局限于保暖功能,逐漸被賦予社會文化的色彩,其美、禮、德的內(nèi)涵不斷豐富,而不同時代所受重視程度有所差別。
(一)衣裳與審美
上衣下裳在皇帝時代就已經(jīng)開始,《易·系辭下》記載“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種形制應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衣裳基本形式,“人類在與自然斗爭過程中,對自然界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懵懂的,就產(chǎn)生了宗教信仰,這種信仰也反映到服飾制度上來。”[3]衣裳也就順應人的需求,成為信仰的載體,在形成之初,就承載著象征天地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有記載將衣裳的起源歸功于圣人的個人影響,隨著歷史的進展,人們又從天地萬物中獲得了啟發(fā),將萬物形態(tài)和色彩象征性地施于衣裳,使衣裳的美更加豐富多彩。上古圣賢從天地中獲得靈感,定下衣裳之法,人們才有了穿衣的習慣。衣裳不僅在形制和圖案上體現(xiàn)對乾坤的模仿,其在色彩上也進行了嚴格區(qū)分?!扒瑸樘?,坤為地,天際為明時色玄,即黑色,大地表面色黃?!盵4]上衣為玄色,下裳為黃色,分別仿照天與地的顏色,對天地無比崇拜的心理促使祖先們確定衣裳最早的形制和色彩,以至于我們可以從《邶風·綠衣》中的“綠衣”,“黃裳”了解到其對最早的色彩搭配的反叛,從側(cè)面反映緇衣與黃裳才是美的表現(xiàn)。后來的衣裳顏色和形制便在這種基礎上不斷演進,衣裳便在這種變化中呈現(xiàn)豐富的樣貌,尤其是在保暖功能已經(jīng)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純粹的上玄下黃兩種色彩搭配已經(jīng)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
《豳風·九罭》更有“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袞衣繡裳?!彼^“蓘衣”、“繡裳”,即衣裳上有繡飾。不難發(fā)現(xiàn),上層貴族已經(jīng)非常注重衣裳的顏色和圖案。貴族衣裳不僅色彩鮮艷豐富,圖案也精致講究,上衣和下裳的繡飾嚴格區(qū)分,繡有卷龍的是上衣,而下裳只是普通的彩色繡飾。貴族講究的繡飾圖案與禮制一致,最高的審美應與最高等級的禮儀相呼應?!爸印闭?,周公也,毛亨曰:“所以見周公也。袞衣,卷龍也。”鄭玄曰:“王迎周公,當以上公之服往見之。”[5]雖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都可刺于衣裳,但蓘衣特指畫有卷龍的上衣,只能由地位顯赫之人在重大場合穿著。龍為天子之象征,《易》中有飛龍在天的說法,上衣刺卷龍或與上衣象天有關。審美和禮儀對等,王公盛裝遠迎周公,這無疑是貴族在審美上的一種強權。
除去色彩和圖案,整體上講究以垂衣裳來治天下,衣裳長大而下垂被看作是政治清明。這是衣裳產(chǎn)生之初就被賦予乾坤的象征意義,天地崇拜是商周時期其他自然崇拜的基礎,君王的權利由上天賦予,重視衣裳所表達的就是對天地的尊敬。垂衣裳也即順應天地,故天下太平,達到不治而治的效果。垂衣裳也同時具有審美的意味,在認知極不發(fā)達的上古時期,人們對于神秘的天地無比敬畏,這對衣裳形制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影響。衣裳被賦予特殊的意義,象征主宰萬物的天和地囊括萬物,一切繡飾皆按天地分布,與自然相符,也體現(xiàn)出獨特的自然契合之美。故象自然界日月山川及鳥獸蟲草紋理的服裝,在當時已經(jīng)開始流行。觀《詩經(jīng)》中之“袞衣”,“繡裳”之說,可證貴族已經(jīng)有意識地豐富衣裳的的色彩和圖案?!对娊?jīng)》時代,衣裳已經(jīng)具備了豐富的美的內(nèi)涵。
(二)衣裳與等級
上衣下裳的形制在《詩經(jīng)》中可以找到確鑿證據(jù),有不少篇目都涉及到衣裳體制的描述,《豳風》中有大量相關詩句,《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盵6]玄黃二色本來分別為上衣和下裳的色彩,下裳絕不可混雜使用。這里雖然只提到裳,但并非以裳表示衣裳兩個部分,從藝術手法來看,只提及裳是因押韻的需要,“公子裳”是貴族之裳,玄衣黃裳應為上層貴族所穿著,但衣裳分體卻不僅僅存在于貴族階層。
《豳風·東山》表明衣裳形制也為普通百姓所使用,曰:“制彼裳衣,勿士行枚?!笨梢娨律研沃圃诋敃r已十分普遍,無論“公子”或“士”,都遵循衣裳形制,皆可以上著衣下著裳。但二者詩歌表達有所區(qū)別,詩歌中貴族著衣時,衣在裳前,提及士時,則以“裳衣”表達。這一現(xiàn)象可以為古人通過衣裳象乾坤而別尊卑提供證明。
《秦風·東方未明》記載了官員上朝的衣裳規(guī)制,曰:“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東方未晞,顛倒裳衣?!鄙铣窍惹刈钅荏w現(xiàn)禮制的活動之一,須謹慎對待,朝廷是討論國家大事之地,在衣裳穿著方面更具有格外嚴格的規(guī)定,必須合乎禮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上衣下裳的形制。顯然這首詩也用了“裳衣”的表達方式,作為小官吏的主人公與衣裳款款的貴族大夫不同,這里還是可以看到衣尊裳卑的影子,有德行的上層貴族幾乎未見“裳衣”的說法。《詩經(jīng)》這三個例子,衣裳與等級的關系顯昭然若揭,折射出衣裳制度中深刻的禮儀內(nèi)涵。
(三)衣裳與德行
《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何維其亡,綠兮絲矣,女所治兮?!标P于其主題,當前的主流說法是悼亡,但有人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這是諷刺衛(wèi)莊公的,前面提到圣賢象天地而制衣裳,衣為玄,地為黃,玄與黃為最基本的搭配,最基本的形制,是衣裳制度的開端。在等級森嚴,禮儀制度十分嚴格的時代,最初的形制很難被無端推翻或者無視,即便顏色不斷豐富,圖案變得更加繁瑣復雜,后人也不會輕易更改圣賢定下的制度。從這個角度看,綠衣黃裳的搭配不合祖規(guī),何況先秦時期綠為間色,黃為主色,綠衣在上,黃裳在下,更有逆反先祖的嫌疑。此詩所反映的衣裳為絲織制品,絲是當時最高貴的衣裳材料之一,作為高檔面料,一般由上層人士穿著,染成綠色豈不可笑?正所謂“前此素潔之時,汝之所治,何為而染成此綠也?”[7]本詩蓋以絲象征君王正妻莊姜,以對絲的悲憫來表現(xiàn)君正妻之大不幸。因此才“心之憂矣,何維其亡”,諷刺衛(wèi)莊公尊卑不分,不守禮法,表達對國之將亡的憂慮,從衛(wèi)莊公失德這一說法中足以窺見衣裳同德之關系。
二、衣裳連體
衣裳分體使人們有諸多不便,上衣與下裳結為一體,形成一種更方便舒適的樣式,如果說上衣下裳是象天地而制,那么衣裳連體就更偏向人自身的考量。這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審美、舒適等自身需求有了更多關注的結果。當然這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衣裳質(zhì)料的日漸豐富不無關系,上古衣裳中最為尊貴的質(zhì)料是皮裘,完整的皮裘往往比較短小,多為貴族的上衣,上衣下裳制作費事,穿著不便,而衣裳連體方便舒適,外觀優(yōu)美,多為紡織品。
《詩經(jīng)》中很多篇目的描述都能表現(xiàn)出當時的人體審美傾向高大修長的特點,男女皆如此,描寫女性修長之美如《衛(wèi)風·碩人》,男性修長之美如《齊風·猗嗟》,其主人公表現(xiàn)為“猗嗟昌兮,頎而長兮?!迸c人體審美相契合,美人高大,衣裳也自然以寬大為美。周人便是在這種訴求的牽引下,將衣裳合而為一,長而大的衣裳能遮蓋身體大部分,被稱為深衣?!抖Y記·玉藻》曰:“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笨追f達《禮記正義》曰:“凡深衣皆用諸侯,大夫,士夕時所著之服?!盵8]如果《齊風·東方未明》的主人公能著連體衣裳上朝 ,也就不會出現(xiàn)衣裳顛倒的現(xiàn)象。與上衣下裳相比,衣裳連體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方便優(yōu)美,從《鄭風·豐》中大致可以窺見,“衣錦褧衣,裳錦褧裳?!迸映黾迺r所穿吉服為深衣,孔穎達作疏曰:“婦人之服,衣裳連,俱用錦,皆有褧?!盵9]可知華美的女性婚服就是衣裳連體的錦衣,其外的褧衣也符合衣裳連體的形制。
衣裳連體制雖將二者合為一體,但上衣下裳的審美觀念仍然被繼承。即便衣裳已經(jīng)連為一體,人們?nèi)匀粫幸庾R地將其分為上下兩個部分,衣帶作為重要的中介應時而生?!恫茱L·鸤鳩》“伊其帶絲”就是絲織衣帶作為美飾的描述,絲由上層貴族獨享,絲帶的使用可見上層對衣帶的重視。衣帶具有將深衣或者其他連體形制衣裳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的功能,用以束住衣腰,同時傳承衣裳象乾坤的觀念,形式上有上下之分,使連體衣裳將舒適方便和傳承古訓很好地結合起來。“以實用的角度來說,這樣來得利索,方便行走。從審美角度來說,這樣做的目的 ,亦可以使人產(chǎn)生美的感覺?!盵10]這種美的感受主要體現(xiàn)在因衣帶而表現(xiàn)出適宜的比例。凡有地位之男子幾乎都用衣帶,諸侯、大夫衣帶為素絲,地位較低的士衣帶由練制成,細節(jié)審美處同樣體現(xiàn)等級。
三、結語
《詩經(jīng)》時代是等級制度森嚴,一切制度都與美德、禮儀緊密相關,衣裳作為其時的社會文化符號,體現(xiàn)著古人崇尚天地的傳統(tǒng)觀念、與觀念一致的審美和同審美契合的禮儀制度。階級、美德、審美、禮制實為一體,從衣裳形制的復雜規(guī)定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王維堤.中國服飾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5.
[2]程孟輝著.西方美學文藝學論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31-332.
[3]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2-3.
[4]肖東發(fā)主編;鐘雙德編著.衣冠楚楚 服裝藝術與文化內(nèi)涵[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5,5-6.
[5](清)王先謙著.湖湘文庫(甲編)詩三家義集疏 1[M].長沙:岳麓書社,2011,567-568.
[6]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56-265.
[7](清)方玉潤撰.李先耕點校.詩經(jīng)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123-124.
[8](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477-1478.
[9](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76-77.
[10]徐華龍.國風與民俗研究[M].北京:中國民俗文藝出版社,198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