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新
摘? 要:農耕社會后,男子越來越受到重視,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父權制的形成標志著母系氏族的失敗,男子成為了社會和家庭的核心,女性逐漸淪為男性的附庸??鬃用系热说挠^念里雖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對女性的歧視傾向,但也局限于他所處歷史時代。
關鍵詞:女性;父權;儒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6-0-01
人類文明誕生之初,男性與女性就因為各自的生理差異被賦予了不同的社會分工。在母系社會里,女性往往從事簡單而穩(wěn)定的工作,如編織、制陶器、采摘、生育等,男子則負責漁獵活動,因此,婦女在氏族里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進入農耕社會后,男子越來越受到重視,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父權制的形成標志著母系氏族的失敗,男子成為了社會和家庭的核心,父權社會便自此形成。
一、以“周禮”為代表的宗法制下女性觀
周朝建立之后,逐漸形成了以“禮”為主社會國家制度,“禮”不僅是古代社會約定俗成的禮儀規(guī)范,更是國家建立政治統(tǒng)治的思想核心,在禮教中形成的這種性別觀念被儒家文化所肯定并繼承與發(fā)展。《尚書·周書》中有“屬婦”之謂《尚書·周書·梓材》:“無胥戕,無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屬婦”這表現為:“天子一娶十二女,諸侯一娶九女,”其他貴族依次遞減。按照周禮等級制尊長唯一性的原則,在婚姻關系中,丈夫是一家之主,地位高于妻婦,妻婦僅僅是丈夫的附屬,在丈夫諸多的妻婦中又分為妻和妾,按照尊長唯一的原則,只有一個是嫡妻,其他都是妾媵,妻和妾在地位上也相差懸殊,《詩經》中就有不少描寫貴族諸侯娶妻時壯觀的場景。
在西周禮制中即使對待貴族婦女,貶斥也滲透到日常禮儀中,《詩經·小雅·斯干》如是說:“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鄙鷥鹤泳陀匈Y格配玉,而生女兒就只能玩瓦,生男生女如此差別對待,衍生為后來的“女禍說”,男性本著自己的利益考慮,將過錯一并推給女性,女性被視為“禍”的存在,是引誘君王昏庸無道的根源?!渡袝つ潦摹分形渫醴ゼq前的檄文中,竟將“婦言是用”作為商王受辛的首條罪狀:“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泵髦羌q王荒淫殘暴,濫殺忠誠良將,以至于各路諸侯百姓怨聲載道,卻將這一切罪名都扣到女人身上。同樣的還有《詩經》“赫赫宗周,褒姒烕之”,本是國君昏庸無道,大臣奸佞無能,最終卻將罪責推到女性身上,并加以“禍水”之名。
在古代社會,人們認為女子在哺乳期、生理期等身體都是不潔的。《禮記·內則》中規(guī)定,若是女子來了“月辰”,則要被隔絕在側室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便將此視為女子不詳,規(guī)定任何重大事宜,諸如祭祀等,產婦及經期女子均不能參加,以避諱對神明的不敬,時至今日,諸多地區(qū)還有此種規(guī)定,將女性視為災禍、不潔的代名詞。
二、孔孟之女性觀
身為周禮法的捍衛(wèi)者,孔子的思想可以說與之一脈相承,在《論語·泰伯》中記載這這樣一段話:“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亂,治也。十人謂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另一人謂文母,即周文王之后太姒。在《詩經》中《思齊》中所贊頌也是是她,但像文母那么有德行的人,只因為是女人就不算作“治世之臣”,由此可見,孔子雖為圣人師長,但始終未能逃脫當時社會的局限性。其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當屬《論語·陽貨》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边@一句的前后文中并沒有別的內容對這句話進行解釋。但后世整個封建時期都將女人置于此類偏見之下,成為古代社會重男輕女的理論根據。漢代以來,對于此句的解釋分為兩類,一類將“女子”作為全稱解釋。如東漢荀悅,南朝皇侃,清儒戴望等;另一類則是只將其作為特稱如邢昺、朱熹等。明清以降,大多采用朱熹這一說法。近代史學大家錢穆在其著作《論語新解》中就曾指出:“此章女子小人只家中仆妾言。妾視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稱‘養(yǎng)。待之近,則狎而不遜。遠則怨恨必作。善御仆妾,亦齊家之一事?!?/p>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被稱為亞盛的孟子,自是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他在著作中也談及了女人的“為婦之道”?!睹献印る墓隆氛f:“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春秋戰(zhàn)國時代,女性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即使身為貴族女性,其一生命運無非操控在父親丈夫手中,孟子認為,女性溫婉順從才是應有的德行,而這一標準不僅是針對女性定制的行為規(guī)范,還是古代男性對女性的審美及評價標準。而孟子所謂的這種“順婉”,主要表現在“妻順夫”絕對服從上。
而在女子的行為規(guī)范上,孟子與淳于髡有一番對話,在《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在孟子看來,對生命的關懷是凌駕于一切禮法之上的,嫂子雖是女人,按禮法男女授受不親,但女人首先是人,一個只有心存仁愛,有不忍人之心者才配為人,不然與禽獸無異。而仁義是內在天性而發(fā),并不是外在賦予,如見孺子入井,眾人皆救之。但孟子所言在危難之中應當不顧禮法救助女性,并非是他對于男女人身權利平等的勇敢嘗試。而是出于對仁這一觀念的外化。同樣,《離婁下》里,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彼粗厝藘仍诘牡赖缕焚|,外在的美丑凈惡,身份高低乃至性別與之相比都無足輕重。
三、儒家女性觀的發(fā)展
孔孟之后,有漢一代,儒家學說的統(tǒng)治地位得以確立,在保留先秦儒家思想的同時,對女性的壓迫更勝,西漢董仲舒建立神學體系,將陰陽乾坤與人倫相合,提出了“三綱”、“五?!?、“三統(tǒng)”、“三正”、“性三品”諸說?!胺驗槠蘧V”的道德規(guī)范構成了后世中國處理家庭倫理關系的標準。而東漢班固則是詳細闡述了“三綱”的具體內涵,此說的出現,成為束縛女性的又一枷鎖。以程朱為代表的宋明理學,對女性從身體到精神更為苛求,“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等理學口號極大地摧殘了女性身心。
明清時期,社會掀起了一股同情婦女疾苦的思潮,以肯定女性的人生價值,提倡男女平等為主流觀念。作為這股思潮先驅者之一的李贄,以“異端”的姿態(tài),為呻吟于封建禮教之下的婦女大鳴不平。除此之外,清初學者唐甄在其著作中也表達了對女性的深切同情體恤,他積極主張男女地位平等,反對夫為妻綱、重男輕女、重父輕母的思想觀念,并提出“男女一也”倡導男女應平等視之。他們的積極論爭成為喚醒后世女性自主意識,改革中國婦女地位最為關鍵的一步。
綜上,在孔子孟等人的觀念里雖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對女性的歧視傾向,但他們對女性的認識,也只是他所處歷史時代的思想觀念的真實反映。一些學者新解或新注,確實有粉飾美化孔子人格形象的嫌疑。但要清楚的是,孔子之所以被稱為“圣人”,孟子被稱為“亞圣”是因為他們偉大的人文精神,正是這些人類精神文明之瑰寶,才使得他們被后世永久的紀念。
參考文獻:
[1]劉慧蘋,文治芳:《儒家女性觀之演變及反思》[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2003(03).60.
[2]周小結,彭華:《儒家女性觀對現代女性地位的負面影響》[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8).11-12.
[3]李丹:《儒家之女性觀》[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0).58-59.
[4]田曉:《孔子的女性觀——兼論“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J].懷化學院學報.2018(2).59.
[5]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1.
[6]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7.150-151、448-449、560-562.
[7]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6.71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