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亞飛,胡艷陽,李東升
1.河南科技大學 林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2.洛陽市生態(tài)景觀設計重點實驗室,河南 洛陽 471000
步石是用一至數(shù)塊天然石塊或預制成圓形、樹樁形、木紋板形等的鋪裝,自由組合置于草地上或水體中的一種交通方式[1]。步石既可以用于通行,又比普通道路更具有輕松、活潑的風貌和較強的韻律感,可以起到裝飾美化景觀空間的作用,且可以引導使用者的前進方向,使草坪免于被踐踏和破損,所以,步石在景觀空間中有較高的運用率和使用率。目前,對步石的研究多集中在審美意境[2]、鋪設間距[3-5]等,對使用者的體驗及滿意度方面研究甚少。
相對于普通道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及人行道鋪裝等路面而言,步石的使用者往往處于一種悠閑的步行狀態(tài),但是,由于目前部分步石設置時的隨意性,致使行人在步石行走時的舒適感、滿意度與設計預期存在偏差,如行人在步石上行走時容易踏空或踏入石板之間的間隙內,或者由于步石鋪裝不當導致部分行人會放棄在步石而選擇行走在步石旁的草地上等[3]。本文以綜合性園林空間中具有代表性的步石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使用者對步石的滿意度及影響滿意度的主要因素,以期為步石的設計提供一定參考。
選擇洛陽市的兩個綜合性公園——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和中國國花園。經實地調查與勘察后,在其中人流量均較為集中的區(qū)域,依據形狀、長度、寬度跨距、以及線型的不同,選取15 種具有代表性的步石作為研究對象(圖1)。15 種步石的基本特征(表1)。
圖1 15 種代表性步石Fig.1 Pictures of 15 representative step stones
表1 15 種步石基本特征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15 stone steps
1.2.1 數(shù)據調查個體特征2018 年4 月~5 月初,采取隨機發(fā)放問卷的形式對該15 種步石開展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個體特征、步石的景觀特征、步石的使用特征三部分。共發(fā)放問卷400份,全部回收后對其進行檢查識別和整理,篩選出有效問卷,剔除無效和不屬實問卷,共收集有效問卷345 份,問卷有效率86.25%。問卷設置前期,將年齡、身高、步幅結合進行了初步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12~18 歲的青少年中約有87.1%的人其身高已經達到151 cm 以上,接近于成年人身高,所以在按年齡劃分時兒童時期以12 歲為分界嶺。
在345 份有效問卷中,男性占48.99%,女性占51.01%,比例基本持平;年齡層面,12 歲以下占19.42%,12~39 歲占54.49%,40~59 歲占20.29%,59 歲以上占5.80%;身高,130~150 cm 占21.16%,151~170 cm 占52.17%,171~190 cm 占26.67%;步距,30~50 cm 占25.22%,51~70 cm 占60.87%,71~90 cm 占13.91%。
1.2.2 模型構建 借助SPSS 22.0 軟件,構件二元Logistic 回歸模型,對影響步石滿意度的因素進行分析。設使用者對步石設計滿意(是=1)的概率為P,那么不滿意(否=0)的概率為(1-P),通過二元Logistic 回歸模型對使用者滿意度影響因素進行分析[6]。二元Logistic 回歸模型可表述為:
式中p為使用者對步石設計滿意的概率,1-P為不滿意概率。β0為常數(shù)項,βn為xn的回歸系數(shù)。
1.2.3 變量定義 因變量是使用者對步石設計是否滿意,自變量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使用者個體特征(性別、年齡、身高、步距)、步石景觀特征(景觀統(tǒng)一性、藝術性、韻律性、組合方式)以及步石使用特征(跨距、形狀、舒適度)(見表2)。
表2 各變量定義及描述性統(tǒng)計Table 2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ach variable
從調查結果可知,使用者對步石的總體滿意度較高(表3)。滿意度總分最高的是第1 種和第2種,總分最低的是第10 種,較低的是第8 種。其中,第1 種的形狀得分最高;第2 種的景觀統(tǒng)一性與組合方式得分最高;第3 種的跨距與舒適度得分最高,第6 種的藝術性得分最高,第13 種的韻律性得分最高。
表3 步石滿意度Table 3 Satisfaction with step stone
對影響因素滿意度數(shù)據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得出的模型擬合優(yōu)度檢驗結果見表4。Cox&SnellR2的統(tǒng)計量為0.628,NagelkerkeR2統(tǒng)計量為0.925,變異率90%以上,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較高。
表4 模型擬合優(yōu)度檢驗Table 4 Model goodness-of-fit tests
通過二元Logistic 回歸模型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各影響因素顯著性檢驗結果見表5。
表5 不同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shù)與顯著性Table 5 Regression coefficient and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結果表明,不同因素對步石設計滿意度的影響方向和影響力度不同。性別、年齡、身高、步距等個體特征變量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景觀統(tǒng)一完整性、韻律性、組合方式、形狀設置、舒適度等變量通過了0.001 顯著性檢驗,表示其對步石設計滿意度有極顯著影響;藝術性、跨距等變量通過了0.01 顯著性檢驗,表示其對步石設計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從回歸系數(shù)上看,對步石滿意度影響最大的因素是舒適度(x11),其次是組合方式(x8)和景觀統(tǒng)一完整性(x5)。
結果表明,使用者個體特征對公共空間步石設計滿意度無顯著差異。對其滿意度影響較小的因素是性別與步距。以往研究表明,從性別上來說,男性和女性的平均步幅為67 cm 和61 cm;從年齡上來說,兒童、青年、中年與老年人的平均步幅分別為51 cm、66 cm、64 cm 與58 cm[7],即性別與年齡對人們的行走步幅均存在一定影響。本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步石其跨距值變化較大,為48~90 cm,但其步石間距均較小,其中最遠間距為35 cm,較多處于20~30 cm,可以滿足較大比例使用者的使用要求。身高、步距與步石滿意度呈負相關,同樣源于15 種步石的間距采取了較小尺寸,對個子較高、跨步較大的使用者而言為不利因素。
步石景觀特征,包括景觀統(tǒng)一性、藝術性、韻律性、組合方式,均與使用者對步石設計的滿意度呈正相關。
景觀統(tǒng)一性:是影響步石滿意度較為重要的因素。作為一種特殊的步行交通方式,步石設計要考慮周邊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根據周圍景觀的風格,設置規(guī)則式或自然式的步石,將步石融于情景之中,既達到應有的功能性,又營造出天造地設的感覺[8]。第2 種步石的景觀統(tǒng)一性得分最高,可能是因其曲線型與周邊自然式種植方式相得益彰。步石的設計除了考慮周邊的小環(huán)境外,還要考慮周邊的交通條件,如第15 種步石,雖然其自身景觀特征較好,但由于其周邊無其它交通形式,就形成了使用者通過量過大與步石寬度不足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步石周圍出現(xiàn)較大面積的土地裸露。
藝術性:主要由其線型、步石形狀等進行表現(xiàn)。直線型的步石具有速度感,顯得直接,有很強的方向性,用曲線利于形成流暢、柔軟、富于變化的空間秩序,并且曲線顯示了動態(tài)美[9]。第6 種步石采取大小不一的圓形排列成直線造,既具有整體性又賦予動感,藝術性因素得到使用者的好評。
韻律美:韻律美是步石設計的靈魂,富有韻律可以使靜的步石產生動感之美,步石之間錯落有致,或大或小,可以使整個空間充滿生機與活力[2]。
組合方式:第2 種步石的組合方式得分最高,可能是因為其采用了正方形并列組合,既具有正方形的規(guī)整統(tǒng)一性,又具有雙線并列形成的個性,且采用了曲線型前進方式,所以使用者的滿意度較高。調查中發(fā)現(xiàn),景觀空間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步石組合方式,單線型、雙線型、錯落型等等,各組合方式都有其優(yōu)缺點。復雜且有個性的組合方式在視覺上更加有吸引力和沖擊力,但在使用者行走時會出現(xiàn)撇腳現(xiàn)象;簡單且平直的組合方式在行走中通順流暢,但會使整個造景過于單一、直白和平庸,不能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所以,在較小的空間可以鋪設平直的步石,在較大且有變化的空間可以運用有變化的組合形式,或運用彎曲的線型,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藏景的效果,又能營造步移景異、曲徑通幽的意境[10]。但是,太過于注重步石的藝術性、韻律性及組合方式,會忽略路線和跨距的設置合理性,也會使方向感和舒適度大打折扣。所以,要時刻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將設計服務于人,注重實用性、便捷性。
步石使用特征包括跨距、形狀設置與舒適度,與使用者對步石設計的滿意度均呈正相關。
跨距: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成年男性步幅80 cm 以上為長步,70~80 cm 為中步,70 cm 以下為短步;女性在此基礎上減少10 cm[5],據此可以取得結果:男子普通中步在70~80 cm,女子60~70 cm。這與調查所發(fā)現(xiàn)的步距在51~70 cm 這一范圍的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60.87%的結果一致。步石的間距要依據人的步距進行設置,一般為30~40 cm 的時候,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行走需求。第4 種的跨距得分最低,可能是因為該步石每兩個之間均以錯落的方式進行排列,人們必須不斷改變行進方向、調整行進姿勢才能順利前行,從而導致人們心理上的壓抑感。
形狀設置:通過調查訪談得知,兒童和青少年更多考慮的是偏好性而不是實用性,他們喜歡較為奇特的形狀,如三角形、五角星形、心形等,成年人認為矩形比較合適,老年人對形狀沒有過多要求。對步石的調查結果顯示,步石的形狀設置以長方形與正方形為主,偶爾會有菱形、圓形與不規(guī)則形。使用者對長方形的步石滿意度較高;而菱形可能在石組銜接處形成尖角,易硌腳而導致滿意度較低;不規(guī)則形由于大小不一,表面存在各種坑洼而導致在行走中會有不舒服、不流暢的感覺,所以使用者對其滿意度也較低;正方形步石大小一致,但缺乏節(jié)奏感,滿意度一般;圓形的步石采用體量、大小、顏色不同的組合與搭配,又有防滑處理,所以得到使用者的較多好評。
舒適度:分析結果表明,舒適度與步石設計的滿意度呈極顯著相關;可以說,舒適度是對步石設計人性化的一種衡量[11]。舒適度與步石所采用的的材料質地及表面處理有關,調查結果表明,步石較多采用具有較強耐磨性的混凝土塊料路面,但要注意的是步石表面一定要進行防滑處理,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存在。調查時發(fā)現(xiàn),較多步石出現(xiàn)了塌陷、滑動的情況,所以在鋪設步石之前一定要做好基礎處理,使其鋪設后較為穩(wěn)定,不易坍塌或滑動,否則會嚴重影響行走時的穩(wěn)定性和舒適度。另外,舒適度既包括行走時行為的舒適,也包括前進時心理上的舒適,通暢的前進會使得行走的心理也較為順暢。第3 種步石的舒適度得分最高,可能是因其長度、寬度、間距以及線型都較符合使用者的行走習慣,且該步石選擇長方形,符合較多使用者的審美要求。
步石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人在園林景觀中的主導地位,充分貼合使用者的要求,增強步石的實用性與舒適度。步石表面的處理、間距、形狀設置、線型等因素均可綜合影響步石舒適度,所以,在進行步石設計時,選擇防滑的材質或在其表面進行防滑處理;間距設置約為30 cm;形狀可以根據空間的主要使用人群特征進行選擇:兒童使用空間可以采用各種不規(guī)則圖形及卡通圖形,成年人使用的空間可以以長方形為主要形狀;線型以符合使用者前進方向為宜,切勿有較多大角度轉向。
同時,步石的設置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園林空間,因此,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周圍的景觀特色,使步石的風格與園林空間的風格相一致,從而提升空間的整體性與美感。
調查中發(fā)現(xiàn),許多步石在長期使用后出現(xiàn)邊角破裂的現(xiàn)象,周邊地被植物也呈現(xiàn)遮擋步石或大面積缺失的現(xiàn)象,這些均影響了步石的使用有效性及景觀的完整性。所以,在進行步石設計時,要考慮到步石周邊景觀的發(fā)展趨勢與步石后期維護的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