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樂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哈爾濱 150001)
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發(fā)病因素較為復雜,而且大多為中老年人,病程長,身體情況不佳,手術難度高,很多患者術后恢復不理想。相關文獻證實[1],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內,最終呈現的預后效果和臨床護理質量存在一定關聯(lián)性。既往的護理模式僅針對患者體征改變,但卻沒有重視患者在疾病治療中的心理狀態(tài)。有文獻證實[2],在開展治療過程中,對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應用雙心模式護理能夠取得滿意成效。
選擇2017年4月——2019年4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200例心臟瓣膜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00例。對照組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齡區(qū)間為55.78~88.36歲,平均年齡為(70.29±2.15)歲。對照組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區(qū)間為56.39~87.62歲,平均年齡為(71.36±1.65)歲。經對比證實,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明顯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模式,其中包含疾病知識宣教、健康知識指導、病房環(huán)境介紹。護理人員如發(fā)現病患存在刺激不適以及痛苦癥狀要及時予以干預。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接受雙心模式護理:
A.確定病患當前心理狀況。重癥心臟瓣膜患者發(fā)病之后存在較為強烈的心臟疼痛、窒息感、瀕死感、重度呼吸抑制等不良癥狀。如此,患者內心容易產生恐懼、悲觀、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緒?;颊咴诮邮芑局委熯^程中需要承擔較大苦楚,會導致其出現絕望情緒,加上病友搶救、各類機械報警聲及缺少家人的陪伴鼓勵,會令患者內心負面情緒更為嚴重。對于此,護士應收集好患者的基線資料,判斷病患當前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與精神狀況,有效確定臨床護理目標。
B.設計心理干預方案。對于患者自身心理問題的形成因素,護士應積極和病患開展溝通交流,在服務過程中應保持微笑,利用溫和的語言與患者溝通,消除其內心的緊張感、恐懼感。每班護理人員和患者的溝通時間應保持在5~10 min,消除其內心的孤獨感[3]。護士應耐心傾聽病患內心的想法及感受,并利用通俗的語言為患者答疑解惑。要通過有效的心理暗示、安撫性動作、肯定的眼神等來幫助病患提升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對于極度煩躁以及存在心臟疼痛的病患,護士應第一時間將患者的真實情況告知主治醫(yī)生,同時遵循醫(yī)囑使用具有針對性的止痛鎮(zhèn)靜制劑,讓患者保持良好心態(tài)接受治療,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
C.健康宣教以及行為指導。同時合并心?;颊咴诨謴推陂g內存在相當嚴重的不適感,會表現出心理障礙現象,比如恐懼、消極、低落,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和治療。針對急性左心衰患者,內心不良情緒會對副交感神經產生刺激,致使機體內兒茶酚胺物質分泌量增多、機體血壓激素上升、機體缺氧、心率過快、心律失常。對于不同情況,護士應結合自身專業(yè)知識尋找患者不良情緒的成因,并科學利用放松療法來消除其內心的不良情緒,積極控制導致不良情緒及心理問題出現的高危因素。要為患者實施心理疏導,開展行為治療,告知病患戒煙戒酒,引導家屬關心支持患者,讓患者保持樂觀心態(tài),利用此法促進疾病轉歸。
第一,分析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分別在患者入院、出院時使用心血管病生活質量評定問卷(CCQQ量表)對患者的生活治療情況進行評價,總分共計154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第二,分析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內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干預前,觀察組生活質量分數為(81.25±5.47)分,對照組為(83.55±5.98)分。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分數為(125.25±5.97)分,對照組為(116.94±3.98)分。和干預前相比,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分數均有所改善。和干預后的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分數明顯更高(P<0.05)。
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9%,觀察組為6%。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比較詳情[n,%]Tab.1 Comparison details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n,%]
備注:和對照組相比,*P<0.05。
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護理核心內容在于積極控制自身病情,減少并發(fā)癥,降低死亡率。該病并發(fā)癥種類較為復雜,其中以低心排血量綜合征較為常見,而且是引致患者術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諸多研究證實[4],因低心排血量綜合征造成死亡的概率大約為20%?;颊咴谛g前通常合并心臟功能異常、心律失常、心肌肥厚等不良現象,在術后即導致低心排血綜合征,進而令患者病情更為嚴重。常規(guī)護理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患者體征改變,控制并發(fā)癥發(fā)生,但卻沒有做好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護理,繼而導致該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相關文獻指出[5],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會直接對自身疾病情況造成影響,因為副交感神經以及交感神經能夠支配心腦血管系統(tǒng),倘若機體出現了較為顯著的情緒波動,此時交感神經被激活,會加速心率,升高血壓,收縮血管,使患者心臟疾病更為嚴重,并引發(fā)多類并發(fā)癥。在對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開展臨床治療和護理過程中,要積極開展雙心模式護理。研究證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明顯更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更低(P<0.05),說明雙心模式護理可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安全性強,有效性高,可提升病患生活品質,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