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東
(遼寧省本溪市本溪鋼鐵(集團)總醫(yī)院內窺鏡科,遼寧 本溪 117000)
胃癌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之首,胃癌的發(fā)生與個體飲食結構改變、工作壓力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因素有關,胃癌患者早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多數(shù)患者入院確診時,胃癌多已發(fā)展至中、晚期,早期胃癌治療以根治性手術為主,隨著近些年微創(chuàng)影像技術的發(fā)展,胃鏡引導下黏膜剝除術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早期胃癌治療中[1]。
1.1 一般資料:實驗組24例早期胃癌患者,男16例,女8例,患者年齡在34~65歲,平均年齡在(38.6±3.5)歲,患者病程最短為3個月,病程最長為8個月,患者平均病程在(6.2±0.2)個月。對照組24例早期胃癌患者,男15例,女9例,患者年齡在32~68歲,平均年齡在(39.6±3.7)歲,患者病程最短為3個月,病程最長為8個月,患者平均病程在(6.1±0.3)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性?。≒>0.05)。
1.2 方法
1.2.1 手術治療:我院2016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48例早期胃癌患者均在胃鏡引導下行黏膜切除術,首先用胃鏡探查病灶并給予濃度為0.4%的靛胭脂溶液染色,醫(yī)師通過胃鏡觀察病灶顏色變化情況。采用圈套器或針狀刀頭以個體病灶為中心向周圍擴展0.3~0.5 cm并進行電凝標記。在患者胃黏膜病灶肌層利用內鏡注射靛胭脂溶液、腎上腺素與生理鹽水混合溶液,靛胭脂溶液、腎上腺素與生理鹽水按照3 mL∶1 mL∶100 mL的比例進行配制。注射后使用圈套器圈套切除胃癌病灶,并對切除病灶進行病理切片檢查。
1.2.2 護理。對照組24例患者給以常規(guī)護理模式,手術前完善各項檢查指標,并向患者口頭講述手術流程以及相關注意事項,手術過程中密切患者血壓、心率變化情況,并記錄患者各項基本生命指標,術后囑患者禁食,并根據個體情況指導患者術后飲食。實驗組24例患者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圍手術期綜合護理模式,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術前:術前醫(yī)師根據個體各項檢查情況,對患者進行術前評估,采用視頻播放或者發(fā)放宣傳冊的形式向患者生動講解手術流程,了解患者對手術憂慮,耐心解答患者手術相關問題,并采用列舉成功案例的方式,緩解患者術前焦慮,引導患者積極進行術前準備。②術中:管床護士隨床護理,術中協(xié)助患者擺放體位,并保證患者呼吸道暢通,在手術過程中檢測患者生命指。③術后:與麻醉師就患者生命體征、術中輸液量、輸血量等進行交接和記錄,對患者進行術后6 h心電監(jiān)護,并去枕使患者保持平臥,頭偏向一側,保證個體術后呼吸道暢通,待患者清醒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囑患者術后禁食2~3 d,保持大便通暢,3 d后可適量進食米湯、牛奶等流質飲食,而后緩慢向面條、粥等半流質飲食進行過渡。
1.3 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卡氏評分(KPS)變化情況,卡氏評分(KPS)對患者活動能力、睡眠、飲食、精神狀態(tài)等維度進行測評,百分制,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個體精神狀態(tài)以及生活質量越好[2]。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系統(tǒng)軟件統(tǒng)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卡氏評分(KPS)比較: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卡氏評分(KPS)變化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者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卡氏評分(KPS)提升(43.8±2.7),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卡氏評分(KPS)提升(27.6±2.1),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卡氏評分(KPS)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卡氏評分(KPS)變化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卡氏評分(KPS)變化情況(±s)
胃鏡引導下行黏膜切除術屬于微創(chuàng)治療,與常規(guī)暢通手術相比對胃臟組織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患者術后疼痛輕微,胃鏡引導線黏膜切除進而有效避免開放性手術過程中接觸外源性因子,從而降低患者嘔血、便血、胃穿孔、手術創(chuàng)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圍手術過程中護理模式對個體術后恢復也是十分重要的,綜合性護理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充分發(fā)揮了臨床護理作用,在手術前向患者講解手術流程并給以相應的心理護理,消除患者術前緊張、焦慮,提高了患者手術過程中配合程度,從而保證了手術高效性與安全性,術后細節(jié)護理,有利于患者機體恢復,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十分重要[4]。本次實驗中,實驗組患者術后卡氏評分(KPS)為86.4±6.2,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卡氏評分(KPS)。綜上所述,對于早期胃癌患者在胃鏡引導下行黏膜切除術以及綜合護理具有廣泛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