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尹為
從市區(qū)去浦口老火車站要乘輪渡。下了輪船,一座土黃色的建筑物就矗立在我們面前,屋頂上“南京北站”四個大字,在陽光下顯得有點寂寞。
浦口老火車站始建于1908年,由多個英式建筑組成,是我國唯一一個保留了民國風貌的火車站,現(xiàn)在更名為南京北站。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中的故事就是在這里發(fā)生的。
車站的外墻有些地方已經(jīng)脫落了墻皮,露出了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的磚塊。墻上的窗戶已經(jīng)支離破碎,結(jié)了厚厚的蜘蛛網(wǎng)。大廳不允許進去,我把頭伸進去望了一下,漆黑一片。我好奇地打開手電筒,不禁有點失落,大廳里空蕩蕩的,布滿灰塵,一些斷了的木棍無精打采地散落在地上,和那幾根飽經(jīng)風霜卻依然佇立的大柱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繼續(xù)往里走便是月臺。月臺算是比較干凈的了,但是從雨棚上脫落的鐵皮和散架的椅子還是能看出火車站的歷史。這時忽然想起朱自清《背影》中的那一段:“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往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再瞧一眼月臺,少說也得有七八十厘米高,連我翻上去都難,更何況那年邁的父親呢?
月臺下的鐵軌烏黑發(fā)亮,偶爾有幾塊正常的銹斑。鐵道上的鉚釘鱗次櫛比。變道器不計其數(shù),軌道互相交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放眼望去,鐵路連綿數(shù)里,一眼望不到頭。
這個火車站看起來土得掉渣,但是卻非比尋常。它送過郭沫若去南昌找革命部隊,它載過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它運過解放軍戰(zhàn)士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夕陽西下,車站靜靜地伏在那里,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風燭殘年的老人,歲月的流逝讓它風光不再,但它非凡的過去、它所沉淀的文化和歷史,還是讓我肅然起敬。
指導老師/卜雪
發(fā)稿/沙群 朱云昊
@流盡最后一滴汗:有故事的火車站,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