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2019年5月16日,建筑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美國媒體報道,美國當?shù)貢r間2019年5月16日,著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
貝聿銘的一生,正如他對建筑與生命的感悟一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貝先生的從業(yè)生涯長達六十多年,在美國各地以及加拿大、法國、澳洲、新加坡、伊朗、卡塔爾和北京、蘇州、香港、臺灣等地區(qū)設計過100多項重要的建筑工程,足跡遍及世界的各大城市,獲獎五十多次,其中包括1983年獲得世界建筑界的最高獎—“普利茨克獎”以及美國總統(tǒng)授予的自由勛章和美國國家藝術獎、法國總統(tǒng)授予的光榮勛章。從建筑專業(yè)角度看,貝聿銘在幾何構圖、建筑的雕塑性、環(huán)境兼容以及結合歷史文化等方面作出積極探索,創(chuàng)作了為數(shù)眾多的精品佳作,堪稱20世紀以來最偉大的建筑師之一。巨人身影倒下,他身后遍布全球的建筑名粹永恒。香港中銀大廈、北京香山飯店、日本美秀美術館、蘇州博物館、盧浮宮金字塔,此后游客的每一次造訪,都將是對大師最崇高的致意。
一百年來,從來沒有一位華人建筑師,像貝聿銘這樣從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里汲取精華,又游刃有余地穿越于兩種文化之間。
一、從蘇州到美國
貝家是蘇州望族,貝聿銘少年時期隨父親到上海讀書。
當時盛極一時的帝國飯店在建,他聽人說要建26層,心里狐疑:這怎么可能啊。于是,每周都會特意去看看,高樓究竟是怎么一層層往上冒的。
誰成想,后來少年設計了一百多座建筑,最初的啟蒙卻來自這個簡單的念頭。
學校里,貝聿銘口語流利,家世和成績都惹人注目,卻連洋人的棒球隊都沒資格加入。他渴望窺探大洋另一端的生活,成了大光明戲院的常客,精彩紛呈的好萊塢電影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
漸漸地,光影遠比電影情節(jié)更吸引他。多年后,貝聿銘師從建筑大師馬塞爾·布勞耶,老頭以善用光線和喝酒聞名?!拔覜]有學他喝酒,我學他的建筑?!必愴层懺谒恼{教下,有了“光線魔術師的美譽”。文化的隔膜越發(fā)刺激他,想要飛出去一探究竟。
1935年,17歲的貝聿銘赴美留學,違背父親意志,棄金融,選建筑。當時,國人對建筑名校的認知,僅限于賓夕法尼亞大學,畢竟前有梁思成、林徽因兩位知名校友的背書。貝聿銘考入賓大,不到半個月便申請離校。原因是不習慣賓大過于刻板的繪圖,這令他沒有發(fā)揮靈感的余地。
二、邁入建筑之門
獨自在異鄉(xiāng),憑借一腔孤勇,追求摯愛夢想,他再度報考麻省理工大學的工程系。
工程系給他日后的建筑理念打下了根基,入學后,貝聿銘如癡如狂地吸收各類建筑新思潮。被建筑界視為“不入流”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體系,在他腦海里盤根錯節(jié),茁壯發(fā)展。
當然書本不足以撼動他,真正影響貝聿銘的是建筑大師柯布西耶在麻省理工的演講。
時人都不待見這個老頭,他狂妄古怪、臟話滿篇,貝聿銘卻視他作偶像。貼近他的建筑學識,還樂意模仿他的著裝。譬如柯布西耶略顯夸張的圓框眼鏡,貝聿銘跑遍大街,找到了同款。此后幾十年里,貝聿銘自信滿滿地戴著這架眼鏡,走上世界建筑大師名壇。
麻省畢業(yè)后,又到哈佛深造,師從“現(xiàn)代建筑鼻祖”格羅皮烏斯。學成畢業(yè)時,貝聿銘給導師一座上海藝術博物館模型。格羅皮烏斯簡直驚嘆:“這是我見過最精致的學生作品”。
貝聿銘身上具有濃厚的中庸之道,這使得他與各類苛刻名流打交道時,都游刃有余。
當時美國建筑界有兩條鐵律:受尊敬的建筑師不與開發(fā)商一起工作;從不聘用中國建筑師。
貝聿銘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打破了兩條戒律。他跟房地產(chǎn)巨頭齊肯多夫合作,為他建商業(yè)住宅群,還幫母校麻省理工設計過科學大樓。叛逆二人組,飽受建筑界詬病,兩人卻合作得極其愉快。貝聿銘在齊肯多夫公司,接觸到了“高端融資、城市規(guī)劃、政府法規(guī)”,這些遠超一名建筑師專業(yè)水準之外的東西。這些都成為了他一生在政治、權力、外交中游刃有余的重要基礎。而貝聿銘出彩的設計也為齊肯多夫帶來了豐厚的商業(yè)收益。上乘的住宅質量,優(yōu)質的外形設計,使他在居民間有口皆碑。
12年后,貝聿銘自立門戶,這對拍檔分道揚鑣。兩人的確相輔相成,為彼此事業(yè)增色不少。齊肯多夫還親自寫了封告別信,30年后貝聿銘重讀,“依舊潸然淚下”。
三、在美國建筑界
聲名大噪
貝聿銘事務所最初以設計民宅為主,接到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項目。對于事務所來說,既是轉型的機遇,也是空前的挑戰(zhàn)。1967年,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竣工,好評如潮。貝聿銘事務所在美國打響了第一炮。
隨后,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找到了他。
1963年,肯尼迪總統(tǒng)遇刺,家族籌建肯尼迪圖書館迫在眉睫。全世界知名建筑師都趕來總統(tǒng)府競標,貝聿銘身在其中,心不在焉。在場任何一位的履歷,都能碾壓他,他心里只想著結束后隨家人度假。幾天后,正度假的貝聿銘收到一封電報,讓他打給杰奎琳助手。誰也沒想到機會落在了華人建筑師貝聿銘手上。
路易康、密斯這樣的建筑界泰斗,也錯失機會,建筑界一片嘩然。前者臉上有疤、不修邊幅,后者高冷,杰奎琳都不滿意。唯有貝聿銘讓杰奎琳感到,“我覺得可以和貝聿銘一起實現(xiàn)一次飛躍。”
了解到第一夫人杰奎琳很在意儀表及別人對她的尊重,貝聿銘安排下屬將事務所收拾得纖塵不染。甚至將接待室的舊墻壁也重新粉飾一遍,大大小小的角落都飾以鮮花?!柏愊壬?,您的事務所每天都有如此美麗的鮮花嗎?”“這是專門為您準備的,夫人?!背錾碣F族,他素來擅長營造美國人所想象的東方人,“高雅、受過完美的教育,舉止矜持高貴?!弊匀挥懙蒙狭魃鐣慕芸諝g心。
1964年,憑借中標肯尼迪圖書館,貝聿銘聲名大噪。
而項目一拖再拖,從選址到最終建成,花了14年。落成之后,杰奎琳不吝贊美,“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能敵?!?/p>
四、建筑路上的兩次
考驗,“由作品解答”
貝聿銘事業(yè)大展宏圖時,一道陰影重重落下。
1973年,由貝聿銘設計的美國漢考克大廈玻璃外墻脫落,散落滿街。工作人員將脫落的玻璃,貼上了膠合板,媒體戲稱“膠合板大廈”。貝聿銘和事務所處在輿論中心,直接暫停了在美國的業(yè)務。
此后,漢考克大廈做了重修,但玻璃脫落的問題依舊時有發(fā)生。
為此還派生出一種職業(yè),有人拿望遠鏡專門觀察每片玻璃的移動,以防意外?,F(xiàn)在,人工觀察被芯片傳感器取代,整棟大樓總共有10344片傳感器,連接到中央控制室。一旦有破裂信號,管理人員便能及時更換。
強者總得迎風起舞,低谷中的貝聿銘接到了一紙聘書。
1974年,保羅·梅隆將美國國家美術館擴建工程交與了他。施工期間,貝聿銘的圖紙遭到了工人們的質疑。他要將外墻打造出鋒利的切口效果,而工人們從沒有做過這樣的嘗試,不敢貿(mào)然舉動。他們圍著貝聿銘一遍遍闡釋,這樣切割石頭,容易破裂。在麻省理工學過工程的貝聿銘,當然都懂。他許諾,一旦出了問題,都由他承擔,這才安撫了工人們。
華人建筑師本就起步艱辛,又處在負面評價的風口,他果敢而且堅持設計的創(chuàng)新,這樣的冒險精神仿佛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后來,那些切口被無數(shù)人觸摸過,變得日漸圓鈍,無疑證明了人們喜歡這樣新奇的設計。
國家美術館東館是解救貝聿銘的一根稻草,而這根稻草也是70年代美國最成功的建筑之一。
任敵千軍萬馬,圍我千萬重;我自橫刀立馬,巋然不動。
貝聿銘不做谷底凄凄的弱者。
至此為止,貝聿銘完成了通往“建筑大師”的所有準備。
80年代,貝聿銘迎來了事業(yè)的巔峰。1983年,素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頒給了貝聿銘,年近花甲,一時風光無限。
但僅隔數(shù)月,60歲的貝聿銘,不改頑皮,在法國被指責得體無完膚。歷史古跡委員會上,一屋子法國人對他極盡諷刺。
貝聿銘聽不懂法語,隨行的女翻譯則被氣得數(shù)度哽咽、渾身發(fā)抖,幾乎不能完整地將貝聿銘的話翻譯出去。起因是貝聿銘受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之邀,主理盧浮宮的重建計劃。
他還提出用玻璃金字塔造型,作為盧浮宮入口。盧浮宮是法國的國寶,法國人不能忍受一個美籍華裔來操刀整個重建計劃,更不能忍受金字塔作為國寶的入口。
為此,他們將攻擊的矛頭對準了貝聿銘?!柏愴层憰Я税屠瑁@比侵略者從盧浮宮掠奪藝術品,更令人憤怒?!睜幷摿藘赡?,貝聿銘作為總建筑師承受了整座巴黎的怒火。
晶瑩剔透的入口發(fā)揚了貝聿銘一貫的光影魔力,不僅拓展了地下光源,相比天窗,更保證了入場時足夠的陰涼。他的作品征服了法國人,這座玻璃金字塔甚至逐漸取代埃菲爾鐵塔,成為了巴黎新地標。
法國人開始贊嘆“金字塔是盧浮宮里飛來的巨大寶石”,還授予了貝聿銘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面對質疑和批評,口頭解釋并不是最好的辦法。貝聿銘好像從未沮喪過,他認為讓旁人了解他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不被重壓影響判斷,是非曲直,皆由作品解答。
五、以祖國傳統(tǒng)文化
為靈感繆斯
1979年的香山飯店,是貝聿銘重返祖國設計的第一件作品。作品用心頗深,整座建筑既有江南園林的精巧,又有北方園林的開闊。
1997年竣工的日本美秀美術館,再度展現(xiàn)了貝聿銘這種天賦?!昂龇晏一?,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碧諟Y明《桃花源記》中,這幾句文言文,成為了他的靈感繆斯。
1997年建成的美秀美術館,坐落在群山之巔。入館需穿過一條長隧道,直到出口,視野才會豁然開朗。這座80%的空間都隱匿于地下的美術館,真正地實現(xiàn)了和自然融為了一體。就連外形線條,都和山脈的波形交疊在一起。
如果說,人間還有世外桃源,美秀美術館算一座。
貝家是蘇州望族。貝聿銘一直堅持他是蘇州人,其實他在蘇州居住的時間并不長。甚至他在中國生活的時間,與他漫長的生命歷程相比,都顯得那么短促——18歲時,貝聿銘從上海啟程前往美國留學,從此再也沒有回國長期居停。他人生中超過五分之四的時間,并不在中國。
不過,這并沒有影響貝聿銘心底里的中國情結與文化認同,他在中國大陸的最后一件作品,是富于中國古典審美情趣的蘇州博物館新館,這也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葉落歸根”。
1917年,貝聿銘出生那一年,他的家族發(fā)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是他的祖父貝理泰(1866-1958)擔任了新開辦的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蘇州分行行長,這是蘇州第一家私營銀行,貝理泰由此成為蘇州商業(yè)銀行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也因此成為五百年來在蘇州開枝散葉的世家大族“吳中貝家”向銀行世家轉型的奠基人。
第二,1917年,貝理泰的堂弟、中國近代顏料大王與地產(chǎn)大亨貝潤生(1870-1941)用9900塊銀元從民政總長李鐘鈺手中買下獅子林,又花費80萬銀元,前后歷時十年加以修繕——盡管日后貝聿銘對他這位叔祖的審美水平不敢恭維。園林修繕多年,名冠蘇州城;解放后,捐獻給了國家。這便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獅子林的前身。
這兩件事,仿佛中國名門望族近代轉型的隱喻:一方面向西式現(xiàn)代金融工商實業(yè)轉型,同時積累經(jīng)濟與社會資本;另一方面,從不曾放棄舊式士紳階層的審美情趣與生活態(tài)度。
貝聿銘出生在廣州,成長于香港,10歲時,前往上海求學。此后,?;靥K州探親,獅子林成了他常去玩的地方?!澳菚r獅子林里人很少,和現(xiàn)在的模樣也大不相同?!蓖甑挠洃洠钌畹冂澘淘陟`魂深處,與血液交織。
終其一生,貝聿銘始終從家族的這種文化血脈中汲取營養(yǎng),中國文化賦予他士大夫的審美情趣以及扎根傳統(tǒng)貴族特有的權威感,而美國文化使他能夠從歷史重荷解放自己,投入更廣闊的現(xiàn)代潮流中。在他身上,同時存在著兩個世界,他也同時被兩個世界所需要。
不同于上海的高樓,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的蘇州,構筑了貝聿銘心中原始的東方美。
當回國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時,他感慨滿懷,將它換作“小女兒”。為了“小女兒”,貝老不辭辛勞,事必躬親。設計之初,他就把館藏文物資料細細翻閱過了一遍。“希望為每一件展品的陳列量體裁衣,做出真正符合蘇州及蘇州博物館的設計?!?/p>
這種精益求精,體現(xiàn)在每一處小細節(jié)上。比如,一開始,院子里竹子種得齊整,他又讓工人們重新種一遍,形成了現(xiàn)在錯落有致的效果。為了挑選一顆合適的松樹,他不辭辛勞奔波三百多公里。為了尋求石頭合適的切割手法,他六次親赴濟南。就連米芾的山水畫,也被他搬到了現(xiàn)實中。“借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將巨石切片,燒制出陰影,再將石片按照顏色由深入淺、高低錯落地排開,就還原了一幅千年前的山水畫。貝聿銘本人認為自己這個作品從蘇州古典園林,特別是當年自家的獅子林中得到很多靈感。他回憶起小時候玩捉迷藏的假山,對久經(jīng)滄桑的太湖石情有獨鐘,對園林中曲折幽深的空間營造方式也大為欽佩,感覺其中的景致能勾起人無限的幻想。
貝聿銘在接受采訪時說:“人類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促發(fā)人類的創(chuàng)意,我的作品強烈體現(xiàn)了這一精神。我的建筑外形是精心挑選的,并與功能需求相呼應。建筑設計本身必須與不同的業(yè)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政府和不同的經(jīng)濟相呼應,從建筑最初設計開始,經(jīng)過施工到最后竣工需要許多年的時間。這漫長的過程常使我想起石匠造石。”
90歲的貝老,還能產(chǎn)出這樣的匠心之作,其敬業(yè)愛國之心,深之,切之。
六、收官之作
91歲那年,貝聿銘還設計了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為此,貝老在中東考察數(shù)月,研讀穆罕默德理論。先后造訪印度、敘利亞、突尼斯、埃及各大清真寺采風。這座舉世聞名的伊斯蘭博物館,也當之無愧成為了貝老的封山之作。
2017年,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大獎頒給了貝聿銘。頒獎詞說:“他用建筑的語言,巧妙地將中國文化引入了世界?!?7歲赴美,在外游歷幾十載,祖國在他心里從未遠去。求學時,貝聿銘和太太盧淑華曾在自家小花園里,種滿了來自中國的四季豆。貝聿銘還親手做了木質唱片架,上面存放的古典音樂,都是打算帶回祖國的。離鄉(xiāng)的人都知道,那種思念是切膚的,每時每刻浸潤在日常里的。就連身邊的朋友也察覺到了,“他們想念祖國,有些傷感”。
貝聿銘的母親給他取名“聿銘”二字,寓意光明。
在貝聿銘逾百年的人生里,的確做到了一生向光明。漢考克大廈外墻脫落的危機、盧浮宮重建法國人的抵制,都不曾讓他倒下。有人形容貝聿銘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他也只是彎個腰而已。再起身時,臉上依舊掛著標志性的微笑,溫和謙遜。堅韌如竹,沉默如竹。
鮮少感性的時刻是在2006年,“小女兒”蘇州博物館新館揭幕,垂老的貝聿銘動情袒露:“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也是最后的挑戰(zhàn)。蘇州的同鄉(xiāng)們,我也是蘇州人。我離開中國73年了,可是我的根在中國蘇州?!比缃翊髱熼L眠,這一生無愧于心,無愧于業(yè)。
誠如他所說:“我的作品遍布世界,一生都樂在其中?!?/p>
(摘編自《大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