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瑜
慶陽市西峰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慶陽 745099
1.1 基本資料 擇取北社區(qū)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時段內診療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共120例,以抽簽法劃分為傳統(tǒng)組(60例)、教育組(60例)。傳統(tǒng)組男女比值為30:30;年齡50歲-76歲,平均數(shù)(63.59±6.84)歲;高血壓23例、糖尿病37例。教育組男女比值為31:29;年齡52歲-78歲,平均數(shù)(64.10±7.17)歲;高血壓25例、糖尿病35例。
1.2 方法 傳統(tǒng)組為常規(guī)健康教育,即通過集體講座的方式,做好疾病健康教育工作,涉及慢性病致病誘因、癥狀表現(xiàn)和體征表現(xiàn)、防控措施、隨訪管理等內容[1]。教育組在傳統(tǒng)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個體化健康教育,即定期召開慢性病自我管理專題研討會,通過宣傳手冊的發(fā)放,向患者明確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對疾病控制、預防的意義;強調健康生活的意義,以此起到輔助管理的效果;以患者年齡、病情進展和并發(fā)癥調整最為科學的膳食結構、運動方案。具體為:①飲食指導。告知患者增加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低脂類食物的攝取,合理補充營養(yǎng)和鈣劑。②運動指導。以患者個體差異調整最佳運動方式,以此增強機體抵抗力和左心功能。③心理指導。耐心聆聽患者心聲,針對其負面情緒做好有效的疏導,合理保護其隱私及尊嚴;④用藥指導。向患者明確遵醫(yī)用藥的目的、藥物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
1.3 觀察指標 (1)對比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和情緒管理、信息管理、自我效能等維度,總分為6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佳。(2)對比患者病情控制情況。包括教育前后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課題數(shù)據資料均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匯總。若為計量資料,以(Mean±SD)表示,組間數(shù)據施行t檢驗;若為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數(shù)據施行χ2檢驗。P<0.05時,數(shù)據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傳統(tǒng)組自我管理能力明顯較差于教育組,(P<0.05),見表1。
2.2 對比患者病情控制情況 教育前患者病情控制情況相似,(P>0.05);但教育后,教育組收縮壓、舒張壓和空腹血糖控制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組,(P<0.05),見表2。
隨著現(xiàn)代化護理理念的提出,個體化健康教育能夠以患者自身情況為基準點,通過疾病健康教育的方式,糾正自身錯誤行為,使之能夠在明確遵醫(yī)用藥、飲食控制、運動鍛煉等意義的同時,逐步增強自我管理能力,還可借助控油壺和控鹽罐的使用,起到降血壓、降血糖的效果[2]。
表1 對比患者自我管理能力(Mean±SD,分)
表2 對比患者病情控制情況(Mean±SD)
綜上,針對慢性病患者中,個體化健康教育模式能夠有效增強機體自我管理能力,起到病情控制的效果,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