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翟 建,陶秀彬
(皖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弋磯山醫(yī)院 1.醫(yī)學影像中心;2.護理部,安徽 蕪湖 241001)
核磁共振檢查在診斷心腦血管病、胸腹腔疾病、腫瘤等方面價值很高,利用造影劑進行增強檢查可顯著提高疾病的診斷準確率。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患者逐年增加,他們接受核磁共振增強檢查的概率較高。由于老年人身體和心理均有衰退,對相關檢查知識缺乏,且檢查空間相對封閉,檢查時間一般較長,機器噪聲較大,因而他們在接受檢查時多有焦慮、緊張,甚至恐懼,導致一些患者不能完成檢查或檢查圖像質量不能滿足診斷要求[1-3]。本研究針對老年核磁共振增強檢查者進行全程精細化護理,并對護理效果進行前后對比分析,現(xiàn)將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針對老年患者接受核磁共振增強檢查相對復雜的問題,我科于2019年在3月份確定了全程精細化護理方法,培訓相關護理人員,同時收集3月份所有60歲及以上核磁增強檢查患者的護理信息,以此為對照組。在4月份全面施行全程精細化護理,按同樣方法收集4月份所有60歲及以上核磁增強患者的護理信息,以此為觀察組。
1.2 全程精細化護理方法 ①檢查前:熱情接待檢查者,仔細核對其身份信息及檢查項目,詢問有無檢查禁忌癥,預約檢查時間,進行相應的檢查前準備。告之檢查前禁食4 h,穿著衣物無金屬配件,去除攜帶的所有金屬物品,詳細介紹檢查過程、檢查時間及檢查中需要配合的事項。腹部檢查患者進行呼吸訓練,教會憋氣方法。強調檢查的安全性,過度緊張者可讓其觀摩他人受檢過程。簡要介紹儀器及相關設施,仔細詢問藥物過敏史。②檢查中:協(xié)助患者去除攜帶的一切金屬物品,并妥善保管,安置患者到檢查床并保持正確舒適體位,告知患者檢查過程中保持制動的重要性,如腹部檢查者需再次訓練呼吸,強調呼吸配合對圖像質量的重要性,解釋檢查中會出現(xiàn)噪音,提供耳塞,減輕緊張情緒。選擇粗直且易于固定的血管進行穿刺,告之相關注意事項,根據患者血管條件及檢查需要確定造影劑輸注速度,連接心電監(jiān)護儀,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呼吸等體征。若注射過程中出現(xiàn)造影劑外滲,應停止注射并進行相應處理。針對不能配合的病重失能患者,可以全程陪同檢查直至檢查結束。③檢查后:幫助患者緩慢下床,觀察室內觀察30 min,觀察有無造影劑過敏反應,詢問并觀察有無不適,確定無不適后拔除留置針,指導患者按壓穿刺部位5 min以上,交代檢查后注意事項及取片時間,待患者完全平復后送其離開[4-5]。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血壓、心率、焦慮評分、檢查配合度、檢查并發(fā)癥及檢查時間,并進行比較。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修訂版)》的高血壓標準,收縮壓大于140 mmHg或舒張壓大于90 mmHg為血壓異常[6]。心率大于100次/分鐘為異常。焦慮評分采用量表(SAS),SAS量表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1~4分4級評分法,將20個條目得分相加即為總粗分,總粗分乘以1.25取整數(shù)部分即為標準分,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4]。檢查配合度分3個等級:患者聽從指示并順利完成檢查為“配合”,在護理人員幫助下能夠完成檢查為“較配合”,在幫助及指示下不能完成檢查為“不配合”。檢查并發(fā)癥為圍檢查期發(fā)生幽閉恐懼癥、造影劑外滲、墜床、搬運二次損傷等情況。檢查時間為護士接待患者進入檢查間到離開檢查間的時間。
2.1 全程精細化護理前后的樣本量比較 對照組共有213人,其中男性133人,女性80人,平均年齡(69.11±6.72)歲;全程精細化護理的觀察組共207人,男性136人,女性71人,平均年齡(68.55±6.01)歲。兩組的性別構成經2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經t檢驗,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全程精細化護理前后的樣本量比較
2.2 全程精細化護理前后患者的心率、血壓、焦慮情況比較 對照組的心率異常發(fā)生率為17.37%,血壓異常率為20.66%,焦慮評分均值為39.55±7.02。在全程精細化護理的觀察組中,心率異常率為10.62%,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壓異常率為15.46%,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焦慮評分均值為29.97±6.13,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全程精細化護理前后心率、血壓、焦慮評分情況比較
組別n心率異常血壓異常n%n%焦慮評分對照組2133717.374420.6639.55±7.02觀察組2072210.623215.4629.97±6.13χ2/t3.9531.9142.256P<0.05>0.05<0.05
2.3 全程精細化護理前后患者的配合度比較 在對照組213人中,配合(158人)、較配合(35人)、不配合(20人)檢查者分別占74.47%、16.43%、9.39%,在全程精細化護理的觀察組207人中,配合(181人)、較配合(16人)、不配合(10人)檢查者分別占87.43%、7.72%、4.83%,經卡方檢驗2=11.889,P<0.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 全程精細化護理前后患者檢查并發(fā)癥及檢查時間比較 在對照組中,檢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74%,平均檢查時間為(23.49±5.18) min,在全程精細化護理的觀察組中,檢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8%,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平均檢查時間為(21.38±5.07) min,與對照組比較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3。
表3 全程精細化護理前后檢查并發(fā)癥、檢查時間比較
老年患者在進行核磁共振造影增強檢查時,由于體質、認知、心理等因素,焦慮、恐懼、以至于不能完成檢查的發(fā)生率較其他年齡人群明顯增加,為了盡量減少這些情況的發(fā)生,本中心圍繞檢查開展了全程精細化護理,在檢查前、中、后均有相應護理措施。實施1個月以來,效果明顯,患者焦慮狀況整體上有明顯改善,在檢查過程中配合度明顯增加,不能完成檢查的發(fā)生率顯著減少,且檢查時間縮短。盡管血壓指標在兩組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血壓本底值均偏高,受外界因素影響產生的變化相對較小。
本研究針對老年核磁共振增強檢查者進行全程精細化護理,方法簡單,程序并不復雜,無需高精尖設備,易于推廣應用,在擁有核磁共振設備的醫(yī)療單位中均可結合實際開展,以方便老年患者,提高他們的核磁共振檢查成功率,同時提高診斷準確率。另外,對于其他年齡的檢查者,尤其是心理適應性較差的患者,也可對他們進行全程精細化護理,護理效果也可進行相應評價。
此項研究進行了420人的對比研究,其中對照組213人,全程精細化護理觀察組207人,樣本量中等,但并不是配對研究,而且時間相對集中在同一年的3月和4月。為了更好地評價該護理方法的效果,還需進行更長期的觀察研究,同時對該護理方法進行改善、提高,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進一步提高檢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