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明煥
摘要:頒布《地理課程標準》后,教師們研究最多的話題就是“地理核心素養(yǎng)”,特別是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和區(qū)域認知這三部分內容更是教師娓娓而談,各抒己見的話題,而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相對較為冷門。筆者從2020年高考全國卷來分析高考對地理實踐力考查情況,并從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的舉措來展開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課堂教學;體驗式學習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020年高考落下帷幕時,按照習慣筆者在高考結束后也對今年的高考地理試題進行搜索下載研究。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2020年高考地理仍沿承著往年的風格,堅持以知識為基、能力為重、素養(yǎng)立意、價值導向的命題原則,每個題組都體現(xiàn)出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在研究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很多試題中的材料來源于生活,將傳統(tǒng)的文化、時代的精神、地域特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滲透到試題中,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yǎng)在試卷中考查所占的比重在上升,這就給地理一線教師敲響了警鐘,地理實踐力的考查不再是“空中樓閣”,應該落實到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本文結合筆者在研究高考試卷中的發(fā)現(xiàn)及教學過程中實際經驗,談談對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的看法。
2020年高考對地理實踐力分析
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解決地理問題。原題展現(xiàn):(全國Ⅰ卷)為獲得冬季防風、夏季通風的效果,我國東北平原的某城市對一居住區(qū)進行了相應的建筑布局規(guī)劃,規(guī)劃建筑物為高層(7層以上)和多層(7層或以下)。如圖1示意在該居住區(qū)內規(guī)劃的兩個居住片區(qū)、道路、出入口及當地盛行風向。據此完成下題。
1.下列建筑布局中,適合居住片區(qū)II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相對居住片區(qū)II,居住片區(qū)I的建筑布局宜(? )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高層建筑為主? ④以多層建筑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該居住區(qū)出入口的設計主要是為了避開(? )
A.春季盛行風? B.夏季盛行風? C.秋季盛行風? D.冬季盛行風
試題分析:地理教學中應始終秉著“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客觀事實上學習的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生活處處都顯示著地理。試題以生活有關的背景為基礎,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本題組以東北地區(qū)的居住小區(qū)為背景,考查建筑物布局規(guī)則、建筑特點,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引入試題。
解題思路:根據題意“冬季防風、夏季通風”,考生應考慮到當地盛行風,根據圖形中的“風向玫瑰圖”及結合我國風向情況,可知當地應該夏季西南風和冬季東北風。根據圖中判斷居住片區(qū)Ⅱ位于西南方向,因此受夏季西南風影響較大,因此最關鍵要考慮有效通風;而居住片區(qū)Ⅰ位于該小區(qū)的東北方向,因此要考慮到光照和冬季防風,可以判斷建筑布局應該是樓層高、建筑密度大,有利于獲得南側的光照,阻擋北側的冬季風,起到冬季防風作用;居住區(qū)出入口位于小區(qū)的東南和西北方向,與盛行風向垂直,是為了避開冬季寒冷的東北風。
得到啟示:在平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學會觀察身邊的生活情景、現(xiàn)象,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關注社會生產,探究地理原理。原題展現(xiàn):(全國文綜Ⅰ卷的第36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葡萄喜光、耐旱,圖2為某坡度較大的地方采用順坡壟方式種植葡萄的景觀,該地位于52°N附近,氣候濕潤。
1.當地采用順坡壟種植葡萄,據此分析該地的降水特點。(8分)
2.指出該地種植葡萄宜選擇的坡向,并分析與梯田相比,順坡壟利用光照的優(yōu)勢。(8分)
3.說明溫帶半干旱地區(qū)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順坡壟的理由。(6分)
試題分析:本題組考查了當地農民充分利用坡度和太陽光線之間的關系進行光照的有效利用,帶領學生探究農事活動的地理原理,將農業(yè)生產中的勞動智慧與地理現(xiàn)象和地理問題相結合。
解題思路:1.看到這張農業(yè)景觀圖,可聯(lián)想到我國在山地的農業(yè)情景“梯田農業(yè)”,按照梯田能保持水土的特性,自然可得到順坡壟的走向與坡向一致,水流速度較快,不利于保水保土,且灌溉不便。結合材料,該地位于52°N附近,氣候濕潤,應位于溫暖濕潤的西歐,因此,該地區(qū)降水應具有以下特點:降水頻率高即經常降雨,強度小,少暴雨,每次降雨量較小,對土壤的沖刷能力較弱,故可不考慮保土保水的作用,降水量季節(jié)分配較均勻,故可不考慮灌溉的問題。2.結合材料葡萄喜光,可得到種植葡萄宜選擇向陽坡南坡,而且該地位于52°N附近,緯度高,正午太陽高度小,太陽低,與梯田相比,順坡壟葡萄之間的阻擋少,可接受陽光照射的角度較大,植株和壟接受光照的面積較大,利于葡萄的生長。
得到啟示:工農業(yè)的生產特征是一定地域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長期協(xié)調的結果,因此學生要了解工農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探究工農業(yè)活動中的地理原理,在真實的地理情境下能夠將地理知識向地理實踐轉變。
近5年全國文綜Ⅰ卷分析
福建省從2016年高考采用全國卷開始,筆者對這五年全國Ⅰ卷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地理實踐力已滲透在高考試題中,而且對地理實踐力的考查題目在增多,分值在升高,角度更多樣化。全國文綜Ⅰ卷對實踐力的考察內容情況(如表1)。
培養(yǎng)地理實踐能力的舉措
很多教師認為實踐力的培養(yǎng)就應該外出研學,這是錯誤的認識,課堂上仍然是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主戰(zhàn)場。那如何才能在課堂上實現(xiàn)實踐力的培養(yǎng)呢,那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體會,用嘴來說,用手來操作,親自去感悟所學的知識點。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體驗式學習來培養(yǎng)實踐力的一些措施。
體驗式教學是1982年由心理學博士馬丁湯姆森創(chuàng)立。體驗式學習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某種特定的活動,或讓學生置身于某種特定的情景,用自己的行動和自身感受來獲取技能、知識、原理等。體驗式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融入地理知識的情景中,還可以讓學生對地理學習充滿了學習的興趣。
情景模擬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 情景教學是將地理知識融合在模擬場景中,創(chuàng)設角色情境,讓學生親自參與其中,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變成參與者,使其親身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內涵,促進對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的探索。如學習高中地理“恒星日和太陽日”時,按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就是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圖3)來講解,由于知識點抽象,教學效果往往不佳。針對這種問題,筆者改變了教學模式,請同學體驗該項活動。
準備:三位同學,同學甲模擬地球、同學乙模擬太陽、同學丙模擬遙遠的恒星。
步驟:1.讓三者站成一條線,甲同學(地球)兩只手合并伸長,指向乙同學(太陽)和丙同學(恒星),模擬太陽、恒星位于地球某點位置的上中天,同時恒星遠離地球(圖4)。
2.甲同學(地球)一邊自轉的同時繞著乙同學(太陽)公轉,當甲同學(地球)的手第二次指向丙同學(恒星),就是一個恒星日(圖5)。但此時并沒有甲同學的手并沒有指向乙同學。
3.甲同學繼續(xù)自轉和繞著乙同學公轉一定角度后,這時甲同學的手才指向乙同學,就是一個太陽日(圖6)。
通過該體驗式的學習,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同時反映對恒星日和太陽日有了較深刻的理解,該方式的缺點就是受到場地的限制,無法使三者之間間隔遙遠,因此模擬時自轉的角度會有較大的差異。
科學實驗教學,讓學生動手操作培養(yǎng)地理學習能力 古人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要想最容易掌握其內在性質、規(guī)律和聯(lián)系,最佳學習途徑就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而這種發(fā)現(xiàn)的理解是最深刻的。實驗式學習是借助一些材料,來模擬地理現(xiàn)象,探究地理原理的過程,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在地理課堂中引入實驗,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實驗的操作途徑,能用實驗去驗證地理原理,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時實驗具有很強實踐性和直觀性,可以讓學生快樂中學習,感受學習中的快樂,提高主動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如學習高中地理“沿地球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時,筆者就通過讓學生實驗來學習,實驗如下:
材料:雨傘,紅色水。(清水加了紅色的顏料配制成)
步驟:將雨傘傘骨代表地軸,傘尖朝上,代表從北半球上來觀看,模擬地球自轉,逆時針旋轉傘骨;在傘尖滴適量的紅色水,讓它自由下滑;觀察紅色水的流動軌跡,描述紅色水的偏轉方向;再將傘類朝下,來模擬南半球,旋轉傘骨,重復步驟二和步驟三。
通過直觀形象實驗,可以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及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達到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目標。
角色扮演學習,讓學生切身體驗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 地理角色扮演就是根據所學的地理問題,讓學生來扮演某種人物角色,根據扮演的角色身份,對社會中產生的地理問題進行解剖、分析,并找到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把知識進行直觀化、生活化,還可以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完善自我人格,促使學生多元化的發(fā)展。如學習高中地理“熱帶雨林要開發(fā)還是保護”時,筆者就通過讓學生角色扮演來討論本部分內容。
探討內容:亞馬孫河流域的熱帶雨林是開發(fā)還是保護;
角色扮演:巴西政府官員、商業(yè)伐木法人代表、熱帶叢林土著居民、氣候專家、生物學家、世界環(huán)保組織官員、地理學者;
準備:學生根據自已的特長興趣來自愿認領扮演的角色;將相同的角色合并成一個小組,將班級學生分成七個小組;每小組選出小組長,提醒各小組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去收集相關的資料(如表2)。
討論發(fā)言階段:各小組用5分鐘的時間進行對本組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討論,最后推薦一位代表最終論述,同時也可以上臺展示材料,小組的其他同學可以及時補充。在這時另外小組的同學認真聽,同時可以充當記者提問。
最終成果:經過激烈的探討,針對目前雨林的不斷遭到破壞的嚴峻形勢,各小組一致認為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為了雨林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同學們也提出了各種既能保護雨林,又能發(fā)展經濟的有效措施。
在這個角色扮演的學習中,同學們展示了他們開闊的視野,寬廣的知識面,對問題能夠進行透徹分析,在表演的過程中輕松獲取了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利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之感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 地理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可以顯現(xiàn)出強大功能。多媒體可以集聲音、圖片、動畫等展示地理現(xiàn)象,模擬地理成因,化抽象為直觀,把學生帶進相應的氛圍中,可以使學生進入情境之感覺。如學習高中地理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時,筆者采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讓學生觀看《世界的形成》視頻,讓學生假想自己也隨著視頻乘坐時光機器穿越時間,感受來自地球內部隱藏的力量,打造出崇山峻嶺,滄海桑田的變遷。通過該視頻的學習,解決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漫長影響的難點,讓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海陸變遷的結果。
通過播放各種景觀照片,引導學生用地理的視角來觀察地形地質,探討造成該景觀的內、外力因素。這樣利用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可以使學生穿越時空,創(chuàng)設身臨其境之感覺,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實踐力。
結束語
目前課堂教學雖然是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的主戰(zhàn)場,但往往在課堂教學中遇到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如抽象的自然地理原理,很多學生對所學知識是一知半解,只能機械記憶,就別談將地理知識提升到地理能力,因此有條件的學校仍然要開展地理野外實踐。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出教室到自然,走出書本到實踐,可以豐富知識,不拘泥于課本;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擁有廣闊的格局;可以讓學生感知未知的世界,增加對世界的認知;提升學生在研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運用學過的知識來分析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學旅行將是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的一大舉措。地理是一門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課程,其核心思想主要來自實踐。在地理實踐力備受關注的情況下,地理教師對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關注要提高,遵循教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用真實的地理實踐活動去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將滿堂灌變成師生探究的過程,才能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段認知能力、溝通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與改變,提高在快速變革社會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海濤,李桂榮,趙旸.從2017年高考題看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J].教學考試,2017(45).
[2]賈靈麗.中職學生體驗式德育教育綜合平臺設計[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8(11).
[3]黃小婧.淺析高中地理多媒體教學[J].讀與寫,2016(13).
(作者單位:福建省仙游縣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