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翻看相冊,那一張張照片,真實地記錄了生活當(dāng)時的場景。不管是彩色的,還是黑白的,因為背景的原因,照片中的人物會有著不一樣的風(fēng)采。背景簡單、遠、小或者模糊的,人物顯得輪廓清晰流暢,一目了然;背景復(fù)雜、大、近、清晰的,人物就有些混雜了,不夠清晰。遠遠地看,分不清哪里是景,哪里是人物。我想,如果把照片里的背景色比作人生中的各種境遇,我們對待各種境遇的態(tài)度,就是人物給我們的視覺效果。
住院時,病房里有兩個病人,一個是約三十歲的年輕男人,另一位是六十多歲的老婦人,兩人病因不同,但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癱瘓病人。
年輕男人因騎摩托車撞到樹上,傷了神經(jīng),造成了下肢癱瘓。每天,他都積極地配合醫(yī)生治療。陪在他病床前的是他的妻子,還有剛滿四歲的兒子。妻子每天忙里忙外,打飯、倒茶、洗衣服等。不治療時,妻子做事,他則半躺在床上,教兒子識字,給兒子講故事,妻子忙完了,端一條凳子,加入他們之中,一片溫馨的場景。如果不是在病房里,很難想象這是一個下身癱瘓的病人,和一個遭受了重創(chuàng)的家庭。
另一位老婦人,是腦溢血造成的右邊身體癱瘓。老婦人家里兒女上班,請了一個陪護照顧她,平時躺在床上,她一聲不吭,但只要一到治療中的一項,讓她練習(xí)站立,她就扭動著不配合。
一個周末的傍晚,陪護又在與老婦人兩相抵抗著練習(xí)站立,她的兒女孫子們來了一大家子,陪護一臉無奈地說了實情,兒女們七手八腳地把她抱起來,好不容易將她扶靠在墻邊,她卻使勁地扭著。嘴里含糊不清道:“不要站,躺著。”
疾病已然不幸,但如果就此萎靡不振,讓疾病搶占了上風(fēng),就如相片里放大了的背景色,人也就會變得渺小。而積極的態(tài)度必將會淡化模糊背景色,人成了主導(dǎo),疾病也會慢慢地退隱。
生活中,有一些人,遇到一點挫折,就一蹶不振。其實,這完全是自身心態(tài)的問題。一代文豪蘇軾,一生顛沛流離。但他是一個樂天派,在歷時三十年的災(zāi)難中,能夠隨緣自適,隨遇而安。歷史上最為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蘇軾被囚禁103天。出獄后,被貶到了黃州。就算如此,他還是寫下了著名的金山自題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币皇鬃猿霸姡炎约簶酚^向上、不屈不撓的心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令人景仰至今。
人生,就是一次漫長的旅行。沿途的背景色,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色調(diào)。但是,背景色永遠只是背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