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史》,陳師曾著,徐文治主編,華文天下出品,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陳師曾(1876 年3 月12日-1923 年9 月17 日),原名衡恪,字師曾,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
《中國繪畫史》一書,是陳師曾先生1922年在濟南主講“中國美術小史”的講座記錄稿,是一流的藝術家寫就的一流的藝術史,是中國繪畫史的開山之作和入門經(jīng)典,清楚梳理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統(tǒng)系。
真正用中西方調(diào)諧的眼光,去認識中國傳統(tǒng)美術和現(xiàn)代美術,在中間起到了關鍵作用的人是陳師曾。
陳師曾的祖父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陳三立正是當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思想的推行者,其父更是同光詩壇的領袖。他的岳丈是詩文名家范當世。幾個弟弟也有杰出的成就,最著名的就是史學家陳寅恪。師曾幼年從祖父發(fā)蒙,隨尹和伯習畫,1891年師從范鐘,后從范伯子學詩,從周大烈學文,浸潤在這樣一個氛圍中,可以說,陳氏義寧之學、范氏南通之學等傳統(tǒng)舊學深刻影響著陳師曾的一生。雖然陳師曾最后以畫家知名,但從陳師曾的詩文可以看出,陳師曾是傳統(tǒng)文化的踐行者和創(chuàng)新者。
陳師曾是從傳統(tǒng)儒家教育里走出來的畫家,不僅僅是我們理解的一個只會畫畫的人。瞿兌之曾在回憶文章里記錄了自己隨尹和伯學畫畫的情況,詳細描述了尹和伯教他制顏料、勾線、填色。從這條資料可以得知,陳師曾也是這么學畫畫的,傳統(tǒng)“湘鄉(xiāng)畫派”的繪畫方式就是這樣的。
陳師曾到日本留學八年,習博物學,西式科學研究使他對植物的認識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的格物之學,對他的繪畫有了很大的影響。由于他是學美術出身的,在日本接觸了西方繪畫理論,西方繪畫觀念對陳師曾影響很大。他不僅有“湘鄉(xiāng)畫派”的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文人繪畫的血脈,也熟悉西方繪畫概念,他在繪畫觀念上是一個融匯中西的人。
陳師曾在《繪學雜志》上發(fā)表的幾篇文章,堅持中國繪畫的進步性,中國繪畫是進步的,從來不是僵化、一成不變的,而是時時刻刻都在吸收新鮮的東西,并融到自己的傳統(tǒng)里,按照自己的脈絡一步一步地向前發(fā)展?!吨袊L畫史》特別關注外來因素對中國繪畫的影響,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對中國繪畫的影響,張僧繇的“凹凸法”,就是從佛教繪畫藝術中借鑒過來的。
陳師曾是一個學貫中西的人。他對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都比較擅長。他畫過《北京風俗圖》,這種題材與日本簡筆畫有相似之處,但《北京風俗圖》完全是用中國傳統(tǒng)人物造型方式來描繪現(xiàn)實市井生活,他的筆法、構型、筆墨趣味,完全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的呈現(xiàn)方式。也就是說,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完全可以再現(xiàn)西洋寫實美術所追求的藝術旨趣,同時還不失中國的味道。在西方繪畫思潮的沖擊下,陳師曾依然堅持中國繪畫的進步性,并從理論到繪畫實踐一以貫之 地去踐行,這一點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我們今天傳統(tǒng)文化復興思潮中要去關注和努力的方向。
《中國繪畫史》是關于中國繪畫的第一本通史著作,對中國繪畫史做了初步梳理。其中體現(xiàn)的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繪畫史不是獨立的,繪畫史是文化史的一部分。繪畫史的每次轉(zhuǎn)變都受到了文化史轉(zhuǎn)變的影響。畫家和文人是時刻交織在一起的。朝代的更迭、皇帝與文人趣味的更迭,都會很敏銳地反映在繪畫上。所以,我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會覺得作者筆下的繪畫史是活的。
《中國繪畫史》是在傳統(tǒng)畫學史料的基礎上,按照現(xiàn)代通史的方式來撰寫,提綱挈領地把中國繪畫史的傳承、授受脈絡理清楚了。誰受誰的影響,誰跟誰學的,以朝代為線索,捋得很清楚。
在當前形勢下,我們進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階段,需要有這么一個參照物,需要有這么一個標準,來告訴我們傳統(tǒng)的東西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