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兮
1900年,美國懷俄明州首次發(fā)現(xiàn)霸王龍化石。成年霸王龍身長11到15米,身高6米,比兩層樓還要略高一些。這樣的“巨無霸”上肢(前肢)卻只有1米長,遠遠看著就像一個人的上身貼著兩根干癟的油條,與它龐大的身體極不協(xié)調(diào)。這樣的小手不但不能捧起食物送到嘴邊進食,后背癢了也夠不到,而且只有兩根手指,無法進行抓握,那它們究竟能用來干點兒什么呢?
針對這一雙小手的用途,科學(xué)家們說法不一,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糾結(jié)了一個多世紀(jì)。最早的觀點認(rèn)為,體重十幾噸的霸王龍,睡醒起床時需要兩個小前肢支撐身體,讓自己站起來。但這個解釋顯然有點牽強,試想,靠這兩根“小油條”來做俯臥撐,也真是難為霸王龍了。
還有生物學(xué)家認(rèn)為,從化石的肌肉附著點角度分析,霸王龍的小手應(yīng)該是有些力量、有點作用的。比如,小手雖然只有兩根指頭,但少而精,可以多發(fā)揮50%的力量,配合10厘米長的尖爪,足以對獵物造成殺傷性。
對此,美國馬里蘭大學(xué)古生物學(xué)家霍爾茨不以為然。他說,從經(jīng)常骨折這點可以看出,霸王龍的小手其實很脆弱,不但沒什么用,而且還是它的一個重要弱點,一不留神胳膊可能就斷了。
科學(xué)家們提出了無數(shù)假說,最奇葩的要數(shù)“恐龍手語”說,即霸王龍的小手是用來打手語的,以便于霸王龍之間溝通交流。如果真是這樣,那霸王龍眼神不錯,這樣的“小動作”都能看得清楚。
這些假說后來都被一一否定了。那么,霸王龍的小手到底有什么用?難道長在身上真的是多此一舉嗎?事實證明,并非如此。科學(xué)家給出的解釋是:“用來平衡身體?!?/p>
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霸王龍的祖先手臂并不小,而且還有一點點修長。這和很多靠雙腿支撐身體行走的獸腳類恐龍一樣,從比例上看,上肢都不是特別小,如侏羅紀(jì)系列影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迅猛龍。那么,為什么霸王龍進化得這么奇葩呢?這就要從它捕食的兩種主要獵物說起。
第一個是三角龍。成年三角龍身長7.9到9米,身高3米,體重6到12噸,頭部有堅硬的頭盾和鋒利的角。第二個是甲龍。成年甲龍身長7到10米,身高1米,體重3到4噸,背部長有堅硬的厚甲,尾部還有一個“流星錘”,可以用來攻擊天敵的腿部。
三角龍身體高大,皮糙肉厚,頭部還有武器,簡直就是一輛小型裝甲車;甲龍更是身披“鎧甲”,一般的掠食動物根本無法咬穿它的硬甲。
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霸王龍想要吃到嘴可真不容易啊,它必須擁有一張巨嘴,才能發(fā)揮出巨大的咬合力。因此,霸王龍除了身體進化得越來越大之外,嘴和頭部占身體的比例也進化得越來越大。
科學(xué)家據(jù)此得出結(jié)論:為了平衡不斷增大的頭部重量,霸王龍的上肢必須越來越小。
這和蹺蹺板的原理是一樣的。霸王龍的雙腿相當(dāng)于蹺蹺板的支點,尾部相當(dāng)于蹺蹺板的一側(cè),上半身相當(dāng)于另一側(cè)。當(dāng)它頭嘴部進化得越來越大時,一側(cè)的重量也會隨之增加,這樣就會失去平衡,所以為了減輕這一側(cè)的重量,相對不那么重要的前肢就只得漸漸進化得越來越小。
也許有朋友會問:“霸王龍為什么不進化出一條更大的尾巴來平衡身體呢?為什么一定要犧牲自己的上肢?”這是因為霸王龍的進化有兩個目標(biāo):一個是長出更大的嘴和身體,以便獵殺;另一個目標(biāo)是必須確保自己奔跑時的速度能追上獵物。然而,速度和體重是一對矛盾的存在,受重力影響,動物體型越大,體重越大,骨骼和心臟承受的壓力就越大,奔跑速度也就越慢。
霸王龍要吃飯,首先要有一定的奔跑速度,如果它進化出一條更大的尾巴,勢必會增加身體的重量,影響捕獵時的奔跑速度。相對于奔跑速度和大嘴,一雙好看的上肢實在不那么重要。
為了生存,霸王龍不得不犧牲“色相”。事物總是有舍有得,想要進化出一種跑得又快、力量又大、長得還帥的動物幾乎是不可能的。如今,人們再也不覺得這雙小手是奇葩,反而覺得很可愛。文藝創(chuàng)作者們也因此得到很多靈感,把霸王龍搬上銀幕,笨笨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特別是前面的那雙小手,呆萌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