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怡安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女真,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北方民族,在數(shù)百年的興起歷程中,以山的堅毅、水的柔韌,譜寫了一段叱咤風云的歷史。
走進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南郊的金上京博物館,一幅幅塵封已久的金源歷史畫卷便帶著北方民族豪邁粗獷的氣息鋪灑開來。白山黑水問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
金朝(1115年-1234年)完顏阿骨打所建,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tǒng)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qū)的封建王朝,疆域西與西夏、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共傳十帝,享國120年。
探尋女真族的文化發(fā)展歷史會發(fā)現(xiàn)白山黑水之間孕育出的民族文化極其厚重。女真貴族自幼學習漢族語文和各種文化知識,女真定都建朝后采用駢體文寫詔諭和奏章。女真貴族,能詩善畫,從《思歸》一詩中“新詩淡似鵝黃酒,歸思濃如鴨綠江”這樣頗為風趣的句子便可感知。
金朝創(chuàng)制了女真大字、女真小宇,大字主要用于官方文件的書寫,到金朝中后期的12世紀,史官用這兩套文字將漢文典籍女真化。
據(jù)歷史考證,在哀宗時(1198年-1234年)女真小字入傳朝鮮半島。金亡后,僅留居?xùn)|北故地的女真諸部中尚有上層人士精通女真文。在與明朝政府往來時,女真人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朝設(shè)四夷館、會同館,設(shè)專人學習女真字以應(yīng)付交往需要,現(xiàn)存由兩館所編的《女真譯語》便是明證。在1234年金朝被蒙古滅亡之后,此文字仍然使用于當時中國東北女真各部。
阿城遺址金源文化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114年,驍勇善戰(zhàn)的女真族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lǐng)下,一舉殲滅于己數(shù)十倍的10萬余遼軍,連克州郡,于1115年正月在皇帝寨(今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城東小城子遺址)建金,定都會寧。從此金朝拉開了氣壯山河的歷史篇章。
金上京歷史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展示金代歷史、金源文化的專題博物館。建筑面積6700余平方米,金代文物藏品兩千余件。建館十余年來,博物館一直擔負著傳播金代歷史文化,宣傳哈爾濱數(shù)千年建城史的重任。使百余萬中外游客得以從中了解哈爾濱阿城區(qū)綿延千載、融匯多源的歷史文化寶藏。
博物館在金上京遺址西,阿城區(qū)延川大街南兩公里處,新建于1997年,前身是阿城博物館。該館建筑風格采用金代和現(xiàn)代相融合的形式,造型奇特、外觀新穎,建有刀槍架,主樓仿建金代的中軍大帳,帳前是星月旗幟,迎風飄揚,氣勢壯觀。館內(nèi)分地上地下兩層,館舍之東緊靠上京故都之西城垣,館舍西南200米處是金朝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墓。三者呈鼎足之勢,連綴巧妙,形成了不可移動文物與可移動文物有機組合的文物群落。館內(nèi)立有侶米高的主萬,建筑主軸與次軸交角120度,這樣的造型暗喻金朝120年的歷史。步入大廳,入口處4級臺階,象征著在阿城主政的4位皇帝。
金上京歷史博物館的選址、布局、造型均獨具匠心。館舍由東南大學建筑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建筑設(shè)計大師齊康設(shè)計,整個建筑的語言述說了金代歷史,用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金源文化。該館在1998年榮獲全國文物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是當時榜上有名的全國唯一的縣級市博物館。
春去秋來刀光劍影
根據(jù)金人尚白的習俗,博物館用福建剁斧石掛面,體現(xiàn)了金代歷史內(nèi)涵。建筑總體布局采用“口”字形平面,利用建筑圍合形成庭院,庭院四周建筑以實為主,顯得堅固穩(wěn)重,給人以戰(zhàn)時要塞的感覺。
進入院內(nèi)首先看到的是刀槍架,建在進入展廳的必經(jīng)之路上,告訴人們金代建國是一個打出來的江山、打出來的朝代。在戰(zhàn)爭中刀槍架是兩軍對壘時用來震懾對方使者,以示軍威的一種方式。
在院內(nèi)突出和醒目的位置上,是全館建筑群的中心——中軍帳。這個建筑采用武士頭盔和氈帳組合式造型,十分高大,訴說了女真民族是個以漁獵為主的游牧民族,驅(qū)虎豹、逐水草、住氈帳。建筑展現(xiàn)了當時女真民族建國之初的生活習俗和生活水平。
在院內(nèi)的西部和北部是主展館,地上、地下共設(shè)有9個展廳。走進展廳,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太宗完顏晟、熙宗完顏直、海陵王完顏亮四位皇帝的石質(zhì)圓雕胸像赫然在目,兩側(cè)布置十六面金代日旗、月旗,用以烘托金代歷史的雄偉輝煌。再往里走,展廳的顯著位置處展示了金代的疆域和上京的轄區(qū)。當時的疆域北以貝加爾湖、外興安嶺和韃靼海峽為界,對于并不熟悉金朝歷史的游客來說,也很難不為金之封疆遼闊所震撼。
金上京歷史博物館現(xiàn)館藏金代文物20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達21件。
大廳的銅浮雕環(huán)形墻,是以長白山的等高線來繪制的,這四組銅浮雕生動再現(xiàn)了世居于白山黑水的女真人的生產(chǎn)生活以及宗教信仰和習俗。
第一幅“春水秋山”描繪出女真族一年中春秋兩季的主要活動,春天下水捕魚,秋天上山狩獵。第二幅“拜天射柳”襲用了遼國的射柳舊俗,先行拜天禮儀,后行射柳之戲,一年例行春、夏、秋三祭。第三幅銅浮雕記述了薩滿神啟時的場景。最后一幅“燒炭冶鐵”是完顏女真定居于虎水之畔后所從事的一項生產(chǎn)活動,利用本地的鐵礦石和樹木燒炭冶鐵,發(fā)展出發(fā)達的冶鐵工業(yè)。
館內(nèi)赫然在目的“鎮(zhèn)館之寶”銅坐龍,不僅是國寶級文物,更是被列入國家一級品。對于銅坐龍坊間還有一段傳聞:1965年夏,阿城農(nóng)民裴某在下地干活時刨出一塊坐龍型的金屬疙瘩,拿回家后,用火燒、用牙咬,確認不是金子后,就隨便丟在家里。這個坐龍型金屬非常奇特,經(jīng)常發(fā)出奇怪的“嗚嗚”聲,尤其到了晚上,非常嚇人。1974年,裴家以侶元的價格將其賣給阿城文管站。該銅坐龍體高19.6厘米,重2.1公斤,黃銅鑄造而成,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其發(fā)出的“嗚嗚”聲系龍嘴的特殊構(gòu)造所致。由于該龍呈蹲坐式,龍首微仰,張口似吟嘯,威武雄姿,后又被人稱為“金源第一龍”。
500多面的銅鏡當屬博物館最具代表性的館藏文物,其中以珍貴的金代銅鏡和各朝代龍紋鏡為主。這些銅鏡歷史久遠,上至戰(zhàn)國時代,下至明清時期。銅鏡的紋飾也非常豐富,既有金代特色的魚紋鏡、魚化龍鏡,也有專供古代皇家貴族使用的龍紋鏡,還有海獸葡萄鏡、銘文鏡等。這些銅鏡制作工藝精湛,圖案豐富多彩,反映了金代極高的制鏡工藝水平,也為今人研究金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除了銅鏡,世界貨幣史上的珍寶“承安寶貨”銀錠、“北方馬王堆”齊國王墓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足以讓人們花上一整天時間與它們交流,交流中探尋它們的過往。
相較于其他博物館,金上京博物館的參觀者并不多,場館內(nèi)三三兩兩的參觀者或低頭細看或輕輕耳語或駐足沉思,或許被這段歷史所感染,神氣都極為莊重。
走出金上京博物館,天色已近黃昏,駐足于一座金戈鐵馬銅像下,一卷卷輝煌的歷史畫卷也在緩緩收起。不知往者,無以問來路。歷史在腳下流淌,歲月在星河漫步。金上京——一段歷史一段傳奇。
責編: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