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后強調,96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同時,事業(yè)發(fā)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在全國各地的紅色紀念館內,幾乎每件文物都映照著我們黨的初心。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及人文精神,讓更多人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應該是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讓我們一起走進“紅色文物”系列報道,一起探尋紅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
一件多次被當?shù)舻拇笊?/p>
“楊靖宇在哈爾濱做地下工作時穿的大衫和用過的褥子,1996年該文物被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組確認為一級文物?!睎|北烈士紀念館、東北抗聯(lián)博物館負責人介紹說。
楊靖宇于1931~1933年在哈爾濱進行抗日活動時穿的大衫,曾被原中共滿洲省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姜椿芳的母親(以下稱姜母)收藏。
1952年,原中共滿洲省委組織部長何成湘去姜家,姜母才知道楊靖宇已于1940年壯烈犧牲。姜母將一直珍藏于家中的楊靖宇的兩件遺物取出來,鄭重地交給何成湘,請他把這兩件烈士的遺物轉交給東北烈士紀念館,作為教育后人的歷史見證。
姜母回憶,1933年5月中旬,楊靖宇假扮生意人,回到哈爾濱。在姜家住了一個來月,像一家人一樣,有空就幫助她做家務。
6月初,楊靖宇要返回南滿,繼續(xù)領導南滿地區(qū)的武裝抗日斗爭。由于經費的問題,臨行前,楊靖宇再次把他從當鋪贖出并穿用了近1個月的大衫和褥子送進了當鋪。他將當票交給姜母保存,預備再回哈爾濱時贖出來繼續(xù)使用。但是,此后楊靖宇在南滿率領抗日武裝于槍林彈雨中與日寇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殊死抗戰(zhàn),直至1940年犧牲,再沒回過哈爾濱。
當票贖期快滿時,姜母悄悄把大衫和褥子贖了出來。1936年,姜母隨姜椿芳離開哈爾濱去了上海,她一直保存著這兩件衣物,還一直希望有一天能歸還楊靖宇。
趙尚志將軍用過的手槍
在東北烈士紀念館陳列著一支抗日民族英雄趙尚志將軍犧牲前使用的手槍。此槍為美國造,馬牌,柯爾特式自動手槍,槍號80292;長20.5厘米、寬13厘米、厚2.5厘米、重1.2千克,整體完好。它的背后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趙尚志,1908年出生于遼寧省朝陽縣。早年投身學生愛國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東北地區(qū)最早的黨員之一。同年冬入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1926年回東北從事革命活動。曾兩次被捕入獄,但他嚴守黨的機密,堅貞不屈。“九一八”事變后經組織營救出獄,被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常委、軍委書記。
1933年10月,趙尚志領導創(chuàng)建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任隊長。1934年6月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與李兆麟等創(chuàng)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jù)地。1935年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1936年1月任北滿抗日聯(lián)軍總司令部總司令。同年8月任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3軍軍長。后任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執(zhí)委會主席、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2路軍副總指揮。
面對日偽軍的瘋狂“討伐”“清剿”,在極其艱難困苦的險惡環(huán)境中,趙尚志率領抗聯(lián)部隊對日偽軍進行了英勇無比的艱苦戰(zhàn)斗,遠征松嫩平原,爬冰臥雪,風餐露宿,作戰(zhàn)百余次,打破了日偽軍一次次的重兵“討伐”和“清剿”。
“小小滿洲國,大大趙尚志”,是日本侵略者發(fā)出的無奈感嘆。他們認為,關東軍在滿洲的很多傷亡都是趙尚志造成的,滿洲的最大危害是“南楊北趙”?!澳蠗睢笔悄蠞M的楊靖宇,“北趙”是北滿的趙尚志。
1942年,趙尚志被日本特務誘捕。日本特務在行進途中向趙尚志開槍,趙尚志將日本特務擊斃,終因腹部中彈,被預先埋伏的人押回偽警署。他大義凜然地對審訊他的警察說:“你們也是中國人嗎? 你們出賣祖國, 犯下了罪行,還不覺可恥嗎?我一個人死去,這沒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聯(lián)是殺不完的……”他痛斥敵人,拒絕醫(yī)治,受傷8小時后,壯烈殉國,年僅34歲。兇殘的日軍把他的頭顱割下運到長春,軀體被扔到冰冷的松花江中。
趙尚志犧牲后,他使用的手槍被敵人存于鶴立縣偽警務科,后被偽警察們使用。1948年東北烈士紀念館建館時,當?shù)毓踩藛T找到此槍,獻交東北烈士紀念館。后經趙尚志的老戰(zhàn)友鑒定,確認為趙尚志將軍生前所用之武器。
一罐食鹽見證魚水情誼
“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啰嘿啰嘿,挖野菜那個也當糧啰嘿啰嘿,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啰嘿啰嘿,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嘿啰嘿……”這首《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的歌謠,唱出了井岡山根據(jù)地軍民上下一心、共歷風雨的魚水情誼。珍藏于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一個食鹽罐,是井岡山斗爭艱難歲月的歷史見證,也是井岡山根據(jù)地軍民為了革命的勝利同甘苦共命運的生動體現(xiàn)。
讓我們回到20世紀20年代末期的井岡山。為了扼殺中國革命的新生力量,國民黨除發(fā)動多次軍事進攻外,還對井岡山根據(jù)地軍民實行嚴酷的經濟封鎖。他們在上下山的所有通道設卡審查,嚴加封鎖鹽、藥等必需品,致使食鹽成為當時井岡山最匱乏的物資。因為缺鹽,根據(jù)地群眾常常出現(xiàn)眩暈、昏厥、身體浮腫等不良癥狀;因為缺鹽,紅軍指戰(zhàn)員體質明顯下降,部隊戰(zhàn)斗力大幅削弱。鹽的問題讓整個根據(jù)地陷入了極大困境。
為了鹽,井岡山根據(jù)地軍民上下一心,患難與共。許多群眾省下鹽來,自發(fā)送給前線戰(zhàn)士。戰(zhàn)士們也常常將繳獲的食鹽分發(fā)給當?shù)厝罕姟?/p>
1928年冬,井岡山上的新遂邊陲特別區(qū)工農兵政府內熱鬧非凡,群眾臉上洋溢著過年般的喜悅,原來是他們領到了紅軍在打土豪中繳獲的食鹽,李尚發(fā)也分到了一份。但回到家與家人商議后,他決定將這罐珍貴的食鹽保存起來。因為他知道幾十里外的井岡山前線正在缺鹽,這些鹽不知何時就能派上用場,而且國民黨正在發(fā)動新一輪進攻,接下來的日子會更難熬,這些鹽說不定就是戰(zhàn)士們救命的物資……
面對當時的嚴峻形勢,紅軍主力決定向贛南、閩西開辟新的根據(jù)地,井岡山根據(jù)地則在國民黨瘋狂進攻下失守了。敵人竄進井岡山腹地,見人就殺,見物就搶。李尚發(fā)擔心這罐珍貴的食鹽落入敵手,便將它密封好,埋在茨坪屋后的菜園,并做好標記。之后,李尚發(fā)帶著家人躲進了深山,等待紅軍歸來。
劫后余生的李尚發(fā)回到家中,默默守護著這罐食鹽。1959年,剛剛成立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正在征集文物,聞知消息的李尚發(fā)決定將它捐獻出來。同時,他還自發(fā)做起了茨坪革命舊址群的義務講解員,以切身經歷講述著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動人故事。
如今,這罐食鹽早已結晶,不能食用,但其中蘊藏的軍民情誼,驗證著那段崢嶸歲月人民軍隊的初心和軍民的魚水關系,訴說著井岡山這塊革命圣地上演過的犧牲與奉獻,苦難與榮光。
(文字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