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枝榮,吳媛,陳鵬飛
(中山市古鎮(zhèn)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廣東 中山528400)
糖尿病腎病屬于糖尿病中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是誘發(fā)慢性腎衰竭及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糖尿病腎病發(fā)病時無典型癥狀,且進展緩慢,不易察覺,而一旦出現(xiàn)持續(xù)性蛋白尿情況,則代表患者已處于中晚期,且病情無法逆轉[1]。 目前,臨床上常采用24 h 尿蛋白定量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診斷,但其標本留取復雜,且外界干擾因素較多。 近年來,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及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 (urine 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 逐漸應用于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中,且取得良好的成效[2]。 本研究主要探討NLR 聯(lián)合ACR 評估2 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傷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5 月期間收治的14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3],根據(jù)是否合并早期腎損傷分為糖尿病組 (n=97) 和早期糖尿病腎損傷組 (n=49)。 糖尿病組中男38 例,女59 例; 年齡48~82 歲,平均 (64.47±6.72) 歲。 早期糖尿病腎損傷組中男19例,女30 例; 年齡51~83 歲,平均 (64.68±6.79) 歲。 選取同期體檢的50 例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1 例,女29例; 年齡46~80 歲,平均 (63.94±6.68) 歲。 三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入選者均空腹抽取4 mL 靜脈血,采用羅氏Cobas C501 生化分析儀測定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等,采用高壓液相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 采用希森美康XN-1000 型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計算NLR 值; 所有患者均連續(xù)3 d 留取10 mL 中段晨尿,采用羅氏Cobas C501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計算ACR 值。
表1 三組的實驗室指標水平比較 (±s)
表1 三組的實驗室指標水平比較 (±s)
注: 與對照組相比,*P <0.05; 與糖尿病組相比,#P <0.05。
餐后2h 血糖(mmol/L)尿微量白蛋白(mg/24h)早期糖尿病腎損傷組 49 9.63±2.16* 8.87±1.62* 14.28±3.14* 4.24±1.21*# 2.29±1.02 142.47±34.32*#糖尿病組 97 9.52±2.09* 8.96±1.65* 14.42±3.23* 3.67±1.18 2.08±0.64 11.12±5.59對照組 50 5.13±0.78 4.73±0.81 6.94±1.15 3.45±1.14 2.10±0.69 10.15±3.46組別 n 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mmol/L)中性粒細胞(×109/L)淋巴細胞(×109/L)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s表示,三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 一致性分析采用雙變量Pearson 一致性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的實驗室指標水平比較 早期糖尿病腎損傷組與糖尿病組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中性粒細胞及尿微量白蛋白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早期糖尿病腎損傷組的中性粒細胞、尿微量白蛋白均顯著高于糖尿病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2.2 三組的NLR、ACR 水平比較 早期糖尿病腎損傷組的NLR、ACR 水平顯著高于糖尿病組及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糖尿病組的NLR、ACR 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三組的NLR、ACR 水平比較 (±s)
表2 三組的NLR、ACR 水平比較 (±s)
組別 n NLR ACR早期糖尿病腎損傷組 49 2.09±0.93 62.58±18.35糖尿病組 97 1.76±0.81 10.67±5.54對照組 50 1.69±0.78 9.06±3.12 F 3.096 511.611 P 0.048 0.000
2.3 一致性分析 2 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傷與NLR、ACR 水平呈正相關 (r=0.160、0.763,P=0.025、0.000)。
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fā)病率較高,且易引發(fā)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等并發(fā)癥,其中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屬于微血管病變,其病因復雜,且發(fā)病機制仍不明確,研究[4-5]多認為其發(fā)生與糖脂代謝紊亂、腎內(nèi)血流動力學異常、遺傳、氧自由基攻擊等相關。
機體長期處于微炎癥狀態(tài)也是誘發(fā)糖尿病腎病的重要因素,其中中性粒細胞是反映機體炎性反應的重要指標,中性粒細胞被激活后,可釋放多種蛋白水解酶,包括過氧化物酶等,進而損傷內(nèi)皮組織[6]。 近年來,NLR 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預測價值受到廣泛關注,其是指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值,由兩組炎癥標志物結合而來,涉及兩種白細胞亞型,可有效反映機體炎癥成分的活性,還可有效調(diào)節(jié)及保護淋巴細胞的平衡狀態(tài)[7]。 與單獨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相比,NLR 的預測價值更高。 炎性反應導致中性粒細胞升高,淋巴細胞減少,NLR水平越高,則表示炎性反應越劇烈[8]。 尿微量白蛋白是臨床上診斷早期腎損傷的重要指標,但由于單獨檢測易受尿路感染、尿液pH 值變化、經(jīng)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發(fā)生波動,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 (ACR) 則可保持恒定,在早期腎損傷的診斷中更加準確[9]。 本研究結果顯示,早期糖尿病腎損傷組的NLR 及ACR 水平較糖尿病組及對照組高,糖尿病組的NLR 及ACR 值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且經(jīng)一致性分析顯示2 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傷與NLR、ACR 水平呈正相關 (P<0.05),表明NLR、ACR 在2 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傷的評估中具有較高的價值,且ACR 與2 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傷的相關性更好 (r=0.763,P=0.000),臨床可聯(lián)合應用NLR、ACR 評估2 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傷,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NLR、ACR 均是評估2 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傷的敏感指標,可為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重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