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欣,李國韶
(佛山市中醫(yī)院 骨科,廣東 佛山528000)
Smith 骨折屬于不穩(wěn)定型骨折。 臨床中,早期在Smith 骨折手法復位、對位對線滿意的情況下,如果固定不牢靠,后期常常會出現再次移位。 目前西醫(yī)的治療大部分為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 我院運用手法復位配合旋后位小夾板固定治療Smith 骨折,療效顯著,免除了患者的手術痛苦,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7 年9 月到2019 年6 月收治的40例Smith 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 符合Smith 骨折診斷標準; 橈骨遠端骨折,其遠折端向掌側移位。 排除標準: ①因腫瘤、結核、感染等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骨折者; ②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嚴重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 ③陳舊性骨折者; ④開放性骨折者。 運用隨機數字表法把入選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 例。 實驗組: 年齡13~48 歲; 女性5 例,男性15 例; Ⅰ型11 例,Ⅱ型8 例,Ⅲ型1 例; 左側13例,右側7 例。 對照組: 年齡14~45 歲; 女性7 例,男性13例; Ⅰ型10 例,Ⅱ型9 例,Ⅲ型1 例; 左側14 例,右側6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
1.2.1 手法復位 實驗組及對照組均予以手法復位。 患者臥位,患肢屈肘90°,前臂置于后旋位,術者手握橈骨骨折遠端,予以傷肢橈骨遠端拔伸牽引,助手手握前臂近端對抗。 運用我院的正骨十四法,術者糾正橈骨遠端的向掌側的移位,再予以糾正橈骨遠端的向橈側的移位,對骨折端進行觸摸檢查,骨折對位對線滿意后,予以固定。 再送患者到放射科拍X 光片證實骨折對位對線恢復正常。
1.2.2 夾板外固定和石膏外固定 ①固定的方法: 實驗組: 患肢前臂旋后位杉樹皮小夾板固定。 對照組: 患肢前臂中立位石膏管型固定。 ②夾板的制作: 實驗組用杉樹皮制作小夾板,內鋪一層夾骨棉,四塊夾板的總寬度占前臂周徑的4/5[1],排列均勻,夾板厚度適中,四塊小夾板的長度為: 背側夾板從前臂上1/3 到腕橫紋上1 cm,于骨折近端加棉花壓墊; 掌側夾板從前臂的上1/3 到掌骨的中段 (超腕關節(jié)),于骨折遠端加棉花壓墊; 內側夾板從前臂上1/3 到腕關節(jié)平面,于骨折近端加棉花壓墊; 外側夾板從前臂上1/3 到橈骨莖突,于骨折遠端加棉花壓墊。 按疊瓦式包扎法綁扎小夾板,檢查綁扎的松緊度適中,上下可移動1 cm,懸吊前臂于胸前,旋后位固定4~6 周[2]。③管型石膏的制作: 用高分子石膏管型固定腕關節(jié)于中立位。
1.2.3 其他處理 兩組均外敷傷科黃水。 分別在手法整復術前、術后當天、術后1 周、術后4 周、術后6 周、術后3 個月隨診并拍X 光片。 骨折早期治法以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為主,予我院骨八方加減,中后期治法以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為主,予我院骨六方加減。 囑咐患者手法整復夾板固定后即可進行手指握拳屈伸等功能鍛煉[3]。 患肢每三日夾板換藥。 術后4~6 周復查X 光片,如骨痂生長良好,可予以拆除小夾板外固定。 之后,參考相關文獻[4],行手腕的功能鍛煉。
1.3 療效標準 療效評價標準參考 《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橈骨遠端骨折的相關標準[5]。 治愈: 骨折對位對線滿意,無疼痛腫脹,有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端,局部無明顯畸形,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或腕背伸、掌屈以及前臂前后旋轉受限在15°以內; 好轉: 骨折對位欠佳,局部有輕度疼痛,有輕度畸形,腕掌屈、背伸及前臂前后旋轉受限在45°以內; 無效: 骨折未愈合或畸形愈合,有壓痛、叩擊痛以及功能障礙。
1.4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 表示,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掌傾角比較 兩組患者均獲得隨訪,術后3 個月末次隨訪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掌傾角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掌傾角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掌傾角比較 (±s,°)
組別 n 整復前 整復后當時 末次隨訪實驗組 20 28.94±1.59 11.21±1.29 10.67±1.38對照組 20 29.18±1.47 11.89±1.56 16.23±2.89 t 0.4957 1.5023 7.7641 P 0.6230 0.1413 0.0000
2.2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n,n (%)]
Smith 骨折是于旋前方肌近側緣以遠部位發(fā)生的骨折[6]。此類骨折多由跌倒后腕背側著地,腕關節(jié)急驟掌屈所致。 遠端骨折塊受到前臂掌側屈肌群及旋前方肌、旋前圓肌的牽拉,故其移位方向是遠折端向掌側移位。 當旋后位固定時,腕關節(jié)自然背伸,前臂背伸肌群帶動骨折塊向背側復位,抵消前臂屈肌的力量,減少骨折遠端再次向掌側移位[7]。 原因如下: ①由于Smith 骨折是發(fā)生于橈骨遠端的骨折,骨折遠端向掌側、橈側方向移位,向背側成角。 背側骨膜斷裂,掌側質雖然破碎但骨膜常保持完好。 骨膜的牽拉,骨折背側與掌側受力不平衡,骨折容易再次向背側成角或掌側移位。 ②根據前臂的解剖學特征,屈肌的收縮力大于伸肌[7]。 前臂屈腕肌群容易牽拉致骨折容易向背側成角或掌側移位。 ③當前臂中立位時,由于旋前方肌及旋前圓肌的旋前作用,橈骨骨折遠端容易再次向掌側移位。 總之,前臂于中立位時,前臂內外側作用力不平衡,前臂內外側肌群動力無法重新恢復到平衡狀態(tài),所以容易發(fā)生再次移位。
當發(fā)生Smith 骨折時,各肌作用力的合力導致骨折移位。從物理學的杠桿原理來看,如果一根杠桿要使它對支點保持平衡,則要使它的動力矩等于它的阻力矩,也就是說作用在杠桿上的各個力對支點的力矩的差應該等于零[8]。 在長骨的杠桿力系內,為達到長骨的杠桿平衡,就要使肌力矩的大小等于阻力矩的大小。 由于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的力臂大于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尺側腕伸肌的力臂[7],為了讓力矩取得平衡,需要增加一個對抗屈肌收縮的外力。 肱橈肌是附著在橈骨莖突上的唯一肌肉,當前臂旋前或中立位時,該肌是屈肘的一個強有力的動力; 而肱橈肌在前臂旋后位時的活動性最小,骨折斷端最穩(wěn)定,可減輕橈骨遠端骨塊往橈側移位的傾向。 雖然旋前圓肌與旋前方肌在旋后位是最緊張的,但掌側板對下尺橈關節(jié)的固定,可減少其旋前作用。 有研究[9]顯示,橈骨遠端的背側成角超過10°,腕關節(jié)的運動功能就會受影響。 現代治療理念提倡符合生物力學特性的相對穩(wěn)定固定,從而盡量減少對骨折及骨膜的醫(yī)源性損傷,有助于患肢功能的恢復[10]。 本研究應用中醫(yī)正骨手法及小夾板旋后位固定治療Smith 骨折,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后的掌傾角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表明實驗組的方法使前臂內部動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恢復到平衡,適應生理要求,故能大大降低骨折再次移位的機率。
綜上所述,手法復位配合小夾板旋后位固定治療Smith 骨折的臨床效果滿意,可有效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