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241)
提 要:英譯典籍中的注釋是聯(lián)系作者、譯者和讀者的橋梁,是翻譯補償?shù)淖畛S檬侄?。在典籍英譯研究成果頻出的今天,學界對典籍中譯注的關(guān)注卻不多,對注釋接受有效性方面的實證研究則更少。本文在翻譯補償相關(guān)理論框架下,從典籍中常見的4類注釋功能入手,以調(diào)查問卷和后續(xù)訪談的方式,收集英語母語受眾對英譯典籍中注釋的評價,利用管理學中的IPA模型分析相關(guān)數(shù)據(jù),以期論證注釋作為翻譯補償手段在英譯典籍中的有效性,為今后注釋方法的改進提供依據(jù)。
我國大約有3.5萬種古典書籍,但時至今日翻譯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畢冉 2016:46)。隨著近年國家“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典籍英譯又迎來新的發(fā)展契機。
本文在翻譯補償相關(guān)理論框架下,從典籍中常見的4類注釋功能入手,以調(diào)查問卷和后續(xù)訪談的方式,收集英語母語受眾對英譯典籍中注釋的評價,利用管理學中的IPA模型分析相關(guān)數(shù)據(jù),以期論證注釋作為翻譯補償手段在英譯典籍中的有效性,為今后注釋方法的改進提供依據(jù)。
翻譯補償手段在翻譯活動中經(jīng)常使用,局部的翻譯補償研究包括紐馬克建立在文本類型基礎(chǔ)上的補償機制以及奈達以動態(tài)對等為基礎(chǔ)的功能性補償手段。對翻譯補償進行系統(tǒng)性的論述始于20世紀90年代,西方學者赫維和希金斯、哈維從不同角度真正確立起補償研究的初級范疇(陳吉榮 2008:37)。多數(shù)學者認為,所謂補償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信息、意義、語用功能、文化因素以及審美形式和功能的缺失而進行彌補的一種技巧,其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一種同原文表達相似的效果。(袁麗梅 2018:18-21)“補償是以目的語手段為主,輔之以符合目的語規(guī)約或規(guī)范的其他語言手段,根據(jù)文本類型和翻譯目的,對翻譯過程中潛在的、或發(fā)生的損失進行的修復和彌補?!?夏廷德 2006:68)
深度翻譯(Thick Translation)的概念是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夸梅·阿皮亞于1993年在《深度翻譯》一文中提出。他將“深度翻譯”定義為通過注釋、評注等方法將文本置于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譯文更具有文化特色,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本的社會文化背景。由于源語和目標語在語言結(jié)構(gòu)、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深度翻譯成為必要的翻譯補償手段。
阿皮亞認為,深度翻譯概念本身包含實現(xiàn)深度翻譯的方法,它不僅是譯文本身和評注,還特別注重細節(jié)、語境和闡釋方法。因為譯文本身的空間有限,為最大限度地保持譯文的可讀性,譯者常常把源語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學術(shù)闡述放在注釋里。因此,深度翻譯其實質(zhì)是增量翻譯,把原文中的歷史、文化語境最大程度地呈現(xiàn)給讀者。
“典籍”一詞在《辭?!分械慕忉尀椤肮糯匾墨I,也泛指古代以來的書籍”。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國,記錄、保存和反映其歷史和文化的傳統(tǒng)文化典籍浩如煙海。1995年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正式啟動《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項目,首次系統(tǒng)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國文化典籍,至2015年已翻譯51種92冊。但由于語言與文化上的差異,在將這些作品譯介到海外時,僅靠譯文,潛在“語義真空”難以有效填補,豐富的文化信息難以充分傳遞。注釋作為翻譯補償?shù)某S檬侄沃唬恰吧疃确g”理論的具體運用,具有多種價值與功能。通過研讀相關(guān)譯本我們發(fā)現(xiàn),譯注的功能主要有以下4類。
一是語義疏通功能。如對原文中的地名、朝代、度量衡、人名、植物等名物典故進行解釋;對文本中艱澀難懂的詞匯語句進行釋義疏通,為讀者掃清閱讀障礙。語義疏通是譯注中最常見的功能之一,如王寶童、李黎翻譯的《三字經(jīng)》,全文共有注釋80個,語義疏通類注釋就達45個。
二是文化闡釋功能。對原文中涉及的文化或社會現(xiàn)象進行解釋與補充。盡管譯者可能對某句話或某段文字的翻譯做到語義對等和風格接近,但由于文化、習俗和宗教背景的差異,讀者可能對陌生文化概念出現(xiàn)的語境并不知曉,對文字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無法完全理解,因此需借助注釋這一補償手段將受限的文字背后的信息在注釋里明晰化和顯形化。如在吳國珍的《孟子》譯本中,將“弟子齊宿而后敢言”譯為I went on a fast*last night before I venture to speak in your presence now(吳國珍 2015:103),并對譯文中fast(齋戒)一詞做了注釋:In ancient China, before an important event, one would go on a fast to show his sincerity, usually by taking a bath, abstaining from alcohol and pungent-odor things like leek, onion and avoiding intimacy with his spouse(同上:104)。即在古代,知識分子有在重要節(jié)日或拜會重要人物前齋戒的習慣,以示對該事或該人的重視。雖然一些伊斯蘭國家也有齋戒的傳統(tǒng),但其文化內(nèi)涵與原文的意義截然不同,如果沒有譯者的注釋,讀者可能會在理解上產(chǎn)生誤解,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注釋中對該詞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闡釋。
三是比照指涉功能。中西文化差異巨大,但也具有互證性和互識性。因此有不少譯者利用東西方文化的共通性,把不同空間的詩學距離和不同的文化概念在注釋中并置起來,借用目的語國家的概念來比照源語中的概念,希望通過一定形式的互文比照喚起讀者熟悉的記憶,達到審美共鳴和文化傳遞的目的。當然這類注釋對譯者的要求也較高,需要譯者有橫跨中西的文學素養(yǎng)與背景知識。如在辜鴻銘所譯《論語》中,就援引大量西方文學家和哲學家的語錄作注。 他在序中說,“通過征召這些歐洲讀者熟悉的思想系列,對他們或許會有所幫助”(辜鴻銘 2014:2)。一些西方漢學家在翻譯中國典籍時也常利用注釋達到比照指涉的目的。如Hawkes(霍克斯)在翻譯《離騷》中的“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時,將其譯為I gazed on a jade tower’s glittering splendour,And spied the lovely daughter of the Lord of Song.(Hawkes 1985:69)在解釋“佚女”(帝嚳之妃簡狄)形象時,使用很長篇幅的注釋將其與希臘神話中的 Danae相比,說簡狄被關(guān)在塔里的遭遇就像 Danae被父親關(guān)在塔內(nèi)一樣,最后天神都讓她們意外懷孕。Hawkes的譯注旨在通過中西方之間相似的文學形象,使西方人認識到中國文學形象也具有普遍性,以期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目的(魏家海 2017:125)。
四是溝通讀者功能。出于某種需要,譯者直接現(xiàn)身,對自己譯文中的不足或翻譯時的感悟向讀者溝通說明。我國古籍上至上古神話,下至清代學術(shù),前后歷時數(shù)千年,一些古籍成書年代久遠,注疏版本繁多,譯者對底本的確切表述存疑,為便于讀者考據(jù)需要,譯者也會特別在譯文中注明,以示讀者。辜鴻銘在翻譯《論語》“子曰:作者七人矣”時,就在注釋中表達過自己的疑惑:“We have venture to translate the word作as ‘to write books and propound theories.’ The great Chinese Commentator gives up this passage, saying that he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reference”(辜鴻銘 2014:315)(因為偉大的中國評論家并未對此做出解釋,自己暫且將“作”理解成“著書立說”)。
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diào)查和后續(xù)訪談的方式,問卷設(shè)計的理論依據(jù)來自于管理學中的重要性—績效分析模型(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該理論在1977年由Martilla和James提出,從顧客感知產(chǎn)品重要性和績效表現(xiàn)兩方面來評析市場銷售項目的有效性。IPA于90年代引進中國,被廣泛應(yīng)用于旅游、住宅以及服務(wù)產(chǎn)品的評價,有很強的操作性。該模型建立在二維坐標上,以重要度和滿意度為坐標軸。具體到本研究中,x軸表示該注釋對的重要程度,y軸表示讀者對該注釋的滿意度。通過調(diào)查問卷得出16個注釋的重要性和滿意度的平均值,并作為參考分界線。利用散點分析法在四象限圖中標注出注釋作為翻譯補償手段有效性的二維分布。
本次問卷設(shè)計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為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調(diào)查,包括年齡、性別、職業(yè)和學歷。第二部分為重要度——滿意度調(diào)查。在第二部分調(diào)查中,筆者選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廣泛關(guān)注的辜鴻銘《論語》譯本和代表我國古典詩歌全盛時期的龔景浩的《英譯唐詩名作選》(以下簡稱《唐詩》)作為調(diào)查樣本。辜譯《論語》成書于1898年,是“清末怪杰”辜鴻銘的翻譯代表作,作為第一本由國人獨立翻譯的《論語》譯作,一度在英美國家蟬聯(lián)暢銷書榜首。《英譯唐詩名作選》是已故古詩詞翻譯家龔景浩先生2006年出版的作品,譯文短小精悍,很好地詮釋出唐詩的文化內(nèi)涵,是唐詩譯本中的上乘之作。為了使英語讀者能更好地理解這兩部傳統(tǒng)文化典籍,譯本中都有較多注釋,其中辜譯本注釋有85個,龔譯本注釋有83個。
筆者按照語義疏通、文化闡釋、比照指涉、溝通讀者4個功能從每本書中各選取符合要求的每類注釋各2個,兩個譯本共16個注釋。每個問題筆者都將譯文原文和注釋附上,隨后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制,將重要度選項指標分為1.Not important at all;2. Somewhat important;3. Not Sure;4. Important;5.Very Important;將滿意度選項指標分為1.Not satisfied at all;2. Somewhat Satisfied;3. Not Sure;4. Satisfied;5. Very satisfied。重要度和滿意度次序賦值分別為1、2、3、4、5。
本次調(diào)查的時間為2017年5月27日至6月19日,調(diào)查對象是在某省傳媒學院學習工作的母語為英語的留學生和外教及部分哈佛大學的師生。國內(nèi)部分的調(diào)查采取現(xiàn)場填寫方式,哈佛大學部分的調(diào)查采用網(wǎng)上問卷形式。共發(fā)放問卷70份,收回51份,回收有效率73%。其中32人為男性,19人為女性,年齡從19歲到63歲不等,平均年齡36歲,學歷為本科和研究生,占總調(diào)查人數(shù)的92%。
在16個問題中,重要度平均數(shù)為3.51,滿意度平均數(shù)為3.57,以此劃出參考分界線,16個數(shù)值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問卷數(shù)據(jù)分析
利用散點分析法在四象限圖中標注出這16個注釋在該模型的平均值二維分布,見圖1。第一象限表示不重要滿意區(qū),即讀者認為該注釋不重要,但對譯者提供的注釋滿意;第二象限表示重要滿意區(qū),即讀者認為該注釋對理解很重要并且對譯者的注釋很滿意;第三象限表示不重要不滿意區(qū),即讀者認為該注釋對閱讀沒有太多幫助,對注釋也不滿意;第四象限為重要不滿意區(qū),即認為該注釋重要但對注釋本身不滿意。
圖1 問卷IPA四象限圖
從散點分布來看,散點最多的區(qū)域位于第二象限,即重要滿意區(qū)。重要度和滿意度的評分集中于3.5-4.3之間,證實注釋作為補償手段的有效性。同時,總樣本的滿意度(3.57)略高于重要度(3.51),說明讀者認可譯者的注釋。第四象限內(nèi)沒有散點分布,說明被調(diào)查者很有可能認為注釋的重要性和注釋本身的可讀性緊密相連。下面對各象限注釋分布做具體分析。
集中在第二象限即重要滿意區(qū)的為具有語義疏通功能的注釋(2、3、4)。后續(xù)訪談中受訪者表示《易經(jīng)》(注釋2)的注釋使他們了解該書在中國的價值,是理解孔子所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重要信息。同樣,“黃鶴樓”(注釋3)作為題目和全詩主題,對全詩的理解也十分重要。而“里”(注釋4)作為長度單位,與a thousand-Li trip組合成新詞時,對英語讀者來說有一點解碼壓力,譯者在注釋中采用“里”和“千米”換算的方式使讀者豁然開朗。但同屬專有名詞的注釋1(周朝起止年份)得分卻低于均值,位于第三象限。被調(diào)查者在問卷上填寫的原因主要是認為該句的主要信息在remote Founder 3次拒絕執(zhí)政上,而不是在Imperial House of Chou上,“有或無該注釋不影響閱讀”,“該注釋只對那些想進一步了解周朝歷史的人有用”。這說明專有名詞的語義注釋對讀者是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專有名詞都有注釋的必要。對于不影響文本閱讀、非文本關(guān)鍵信息或讀者能通過上下文自行推斷的專有名詞可以省去不注,最大程度保證閱讀的自由性和流暢性。
另一類效度評價較高的為具有文化闡釋功能的注釋(5、7、8)。3個注釋分別對古代坐姿、重陽節(jié)和農(nóng)村社日提出文化闡釋。受訪者普遍對文化補充類注釋很感興趣,認為該類注釋能拓寬語境信息,可以有效補償原文社會文化語境不足的缺憾,豐富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的認識,提升對文本的理解。因此在今后的典籍翻譯中,建議譯者可以加強注釋的文化闡釋作用,向海外受眾傳播更多有中國特色的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同屬文化闡釋功能的6號注釋(古代飯前祭拜習俗),重要度超過均值,但滿意度較低,被調(diào)查者普遍認為他們很需要這個注釋,但譯者的注“令人疑惑”、與“原文不太相關(guān)”、有“自證”之嫌(self-explaining)。有的被調(diào)查者甚至建議可以將注釋中的前兩句刪去,直接從The custom is...開始。
在第三象限不重要不滿意區(qū)的主要是比照指涉功能和溝通讀者功能的注釋。9、10、12分別用St. John,Dean Swift的話和Robert Herrick的詩比照顏回、孔子的話和《金縷衣》最后兩句。但從調(diào)查來看,文中抽樣的比照效果并不好。10號注釋為全樣本得分最低的注釋,51位被調(diào)查者均表示從未聽說過Dean Swift. 其次,多數(shù)被調(diào)查者認為,文中Swift的引語和孔子的原話沒有直接的邏輯聯(lián)系,wise,proud和vanity是3個不同的概念。添加該注釋并“沒有促進讀者對文本的理解”,“而是讓人更疑惑”。12號注釋的效度評分比10號略高,聽說過Robert Herrick的人僅占總調(diào)查人數(shù)的9%。多數(shù)被調(diào)查者指出,引用一個較陌生詩人的詩來為另一首詩作注解,很難引起普通讀者的共鳴,只會“增加讀者額外需要理解的內(nèi)容”,因此這類注釋“不是完全必要的”。9號注釋中,有62%的被調(diào)查者表示聽說過圣經(jīng)中的該人物,該注釋的滿意度也接近均值。但多數(shù)受訪者認為有無該注釋不影響對原文的理解,因此對該注的重要度評分低于均值。
與9、10、12號注釋不同,同為比照指涉功能的11號注釋受到被調(diào)查者的青睞,位于第二象限。100%的被調(diào)查者表示聽說過 Robin Hood 或Zorro,并認為該比照有助于他們對“劍客”的理解。這說明英語讀者對比照對象的熟悉程度很可能直接影響該注的接受效果,在注釋中應(yīng)盡量采用知名度高的人物或通俗易懂的概念進行指涉。
13、14、16號注釋中譯者對自己的某些譯法向讀者做出說明,但從數(shù)據(jù)看效果并不理想。被調(diào)查者認為,13號注釋對“仁”的譯法解釋不夠清楚,“需要進一步補充細節(jié)”。14號注釋引用Chaloner博士的譯法,但被調(diào)查者普遍表示“沒有聽說過該學者”“不知道引用的目的是什么”。16號注釋中譯者表明對原文中“車”的理解,但多數(shù)填“否”的被調(diào)查者認為能從上下文中推斷出車輛類型,沒有注釋的必要。有的受訪者建議,如果譯者覺得這是馬車不是現(xiàn)代車輛,可以在譯文中用rode代替drive,這樣便可省去注釋。
全樣本中得分最高的為15號注釋,譯者解釋對“晴”和“情”雙關(guān)語的譯法。表明譯者在與讀者溝通譯法時,如能切實起到對缺損的表達方式或意義補償?shù)淖饔?,接受效果仍會很好?/p>
IPA模型的采用使注釋在英譯典籍中的有效性更加直觀化,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在肯定注釋有效性和必要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譯者在今后注釋時應(yīng)注意的問題。
(1)堅持質(zhì)量原則和必要原則。通過分析可知,得分高的注釋一般都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注釋內(nèi)容有效,確實起到解惑或拓展的作用;二是注釋位置有效,在讀者遇到文化障礙并影響進一步閱讀的地方加注,但不隨意打破譯文的完整。因此,譯者在注釋時需充分考慮注釋內(nèi)容和注釋位置兩個因素,即堅持質(zhì)量原則和必要原則。本次研究表明,專有名詞的注釋對讀者是重要的且有效的,但譯者不必將每個名詞逐個譯出,譯者需要思考和取舍。對于不影響文本閱讀、非文本關(guān)鍵信息或讀者能通過上下文自行推斷的專有名詞可以省略不注,以最大程度地保證閱讀的自由性和流暢性。
(2)堅持文化多樣性。從后續(xù)訪談來看,有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在閱讀國外譯本時,不一定需要借用目的語國家的概念進行類比,只要表述恰當,沒有比照一樣可以理解和接受,感受人類文化的多元性本身也是海外讀者閱讀譯本的初衷之一。因此,我國文化典籍在注釋時,可以堅持以我為主的表達,在對外傳播有民族特色和生命力的事物上,表現(xiàn)出更強的主動性,以必要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念(竇衛(wèi)霖 2016:18)。如果要借用目的語國家的人物或概念來解釋譯文,也應(yīng)采用知名度較高的人物或通俗易懂的概念進行比照,否則只會徒增讀者處理信息的負擔,失去注釋原本應(yīng)有的意義。
(3)注意讀者對象性。兩個譯本中均有文學專業(yè)性較強、指示意義較模糊的注釋,這些注釋一方面試圖達到文學與文化相融的目標,但在把讀者置于更廣闊審美空間的同時也增加讀者處理額外信息的負擔。從本次調(diào)查來看,接受效果并不理想。對此筆者認為,專業(yè)性較強注釋的多少與譯本的目標受眾定位有關(guān)。如果譯本主要以普及和啟蒙為主,目標受眾為沒有太多相關(guān)學術(shù)背景的普通讀者,那么專業(yè)性較強的注釋應(yīng)減少,盡量以指示明確、深入淺出的解釋為主。如果譯本針對的是專家學者,注釋就應(yīng)注重學術(shù)性,把學術(shù)價值放在考慮的首位。
(4)注意詳略得當。被調(diào)查者普遍希望注釋能夠形式簡潔,但內(nèi)容上又包含足夠的補償信息。在形式和內(nèi)容不能兼顧時,大部分人選擇放棄形式,只要注釋內(nèi)容足夠相關(guān)和重要,愿意花一定時間閱讀較長的注釋。如前文中提到的對《易經(jīng)》注釋就是一個例證,譯文僅有44個字,注釋卻有99個字,是原文的2倍多,但被調(diào)查者對該注釋評分明顯高于均值,這說明只要注釋的質(zhì)量高,增量翻譯的接受效果還會很理想。
在中國文化典籍英譯中,眾多譯者都采用注釋作為翻譯補償手段。通過實證調(diào)查和IPA模型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本研究證明注釋作為翻譯補償?shù)挠行浴T谏疃确g和當代闡釋學的理論框架下,注釋的使用使讀者能更好地了解譯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對原文產(chǎn)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減少讀者處理信息的壓力以便更全面地把握語境信息。通過注釋對翻譯有效性的研究,本文希望推進我國文化典籍翻譯補償研究的發(fā)展,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走向海外時能得到更有效的傳播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