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時雨
清晨的陽光零星地散落在窗外的樹梢間,鳴笛還未響起,大多鳥兒還在酣睡,只有寥寥幾聲啁啾,擾不動沉睡中的夢境,呼吸間卻送來異常的氣息,刺刀般胡亂地劃破美夢。
我瞇著惺忪的睡眼,醉酒般搖晃到窗前,如我所料,幾縷灰蒙蒙的煙霧突兀地吞噬了晨曦泛出的金光,在清晨六點安寧而干凈的晴空里,肆意張揚著聲勢。我用力拉上窗戶,用窗框間尖銳的撞擊聲宣泄著我的憤怒和怨氣?;氐酱采?,房內(nèi)的看不見的余煙還繚繞在我的鼻翼間。
我早已熟悉這炊煙的存在,卻永遠不可能適應——誰會愿意適應呢?一樓的大爺每天清晨,準時點燃木柴,搭起支架,在樓房前小道邊的綠化帶上燒起水爐,高高的水爐升起裊裊的炊煙;一棟的住戶都要享用這清晨的“早餐”,多虧世俗禮儀的限制,才不會有人跳著腳指著他的鼻子罵出最骯臟的話語;也有人提醒他行為的不妥,這時他便收斂些,柴火煴滅幾日,過后他仍忍不住用水爐燒水,縷縷白煙照舊升起。
抗議無效,也只好噤口不語了,在吸進一口口嗆鼻的濃煙時暗自咒罵他。小時候,我常常萌生踹翻那惱人的水爐的念頭,只怪我受現(xiàn)代的教育,心地善良,便不去做。那時的我一直不解:家中的電水壺,不知燒幾壺水才費上一度電,竟教他不辭辛勞,不顧眾議,偏要用柴火燒那水爐?一個人如何能節(jié)儉到這地步!若是生活實在拮據(jù),尚可理解,然而,他并不貧窮——即便算不得小康,也絕不至于支付不起電費。我那時太小,實在是不能理解。
后來,我才逐漸明了,那屬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貧窮與艱難,那屬于一輩人的拮據(jù)與被迫節(jié)儉,離我太遙遠,卻已烙在那一代人的生命與意識里。外公嚴肅而略帶幾分傷感地向我說起他的童年:“那時是真的窮啊,窮得什么都吃不了。雪天里還要上山看看有沒有野菜可以挖,飽了上頓可別想還有下頓,不餓死便要拜謝祖宗了。實在沒糧食了,只好和豬一起吃,人吃過一輪豬食再給豬吃……還要砍柴,手上全是傷痕和凍瘡,哪有你們這樣的細皮嫩肉……”我漸漸明白,貧窮使人弱化一切追求,最高理想便止步于溫飽,生活的最高要求是竭盡所能的節(jié)儉。人的生命不過是受思想控制,當一種觀念根植于思想,一生便無可逃脫。
人常常被封鎖在社會和體制的樊籠里,被禁錮在思想和意識的枷鎖里,一輩子不得掙脫,還一輩子無所察覺,自以為自我主宰著自己的思想,實則已像《肖申克的救贖》中瑞德所說的那樣,被“體現(xiàn)化”了,他們不愿意擺脫,也不覺得需要擺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沒什么可以批判的,誰不是個平凡人呢?水爐上空升騰的炊煙不是那位大爺?shù)腻e,埋怨嗆人口鼻的濃煙,最后不是我們的錯,也只能在歲月的變遷,時代的差錯間唉聲嘆氣了。既知可以被諒解,那么也應盡可能地給予理解和原諒。
反觀當下,人們精致生活之下對物質(zhì)的極度追求與毫不可惜的浪費,使我又驀地從內(nèi)心升騰起對老人的敬重。我們不需要完全像老人那般節(jié)儉,但我們必須從內(nèi)心崇尚節(jié)儉,而不是視揮霍無度為瀟灑。
我所能做的,也僅僅是關(guān)緊門窗,給一縷炊煙我所有的悲憫。
(指導老師:馬 ?莉)
肖堯留言
有人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只是在生活,很少關(guān)注過去;而另外百分之五的人則關(guān)注歷史。顯然,作者屬于后者。對城市里的人來說,炊煙是農(nóng)耕文明的代表,越來越成為稀缺物。但偏偏就有活在過去的人,將炊煙帶到了城市。作者由此追憶過去,將在懷舊電視劇中的情節(jié)搬到了現(xiàn)實情境中,設身處地,追溯歷史,感念當下。這份難得的歷史關(guān)懷和未來懷想,讓文章充盈一種厚度,又彰顯一種深度。
以炊煙表征時代,給予過去的時代以悲憫,我們才能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