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語,就其狹義來說,是人與人之間稱呼的用語;廣義來講,稱謂語是構建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紐帶,起著保持和加強各種人際關系的作用。幾千年來,我國稱謂語,其語義功能之細密,描述之精確,令人嘆為觀止,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積淀。隨著歲月變遷,許多事物還保持著本來面目,稱謂卻已經發(fā)生了變化:有些已消逝于歲月長河之中;有些稱謂則生發(fā)出完全不同的含義。了解稱謂語的變遷,亦可一窺時代。
回顧
當代那些消失的稱謂語
萬元戶——消失時間:1997年
在改革開放初期,有極少數的農民通過努力勤勞致富,家庭年收入超過萬元,萬元戶因此得名。在當時,全國人民普遍不富裕,萬元戶不僅在農村,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體。經過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萬元戶在失去原有的標桿作用后,成為歷史名詞。
香港皇家警察——消失時間:1997年7月1日
1969年4月,因在1967年香港暴動中的貢獻,香港警察隊及香港輔助警察隊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贈“皇家”二字。從此“別動,這里是皇家香港警察”成為香港警匪片中的經典臺詞。1997年7月1日零時,五星紅旗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會展中心冉冉升起,香港回歸中國,香港皇家警察的稱謂成為過眼云煙。同這云煙一起飄散的還有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不堪回首的屈辱史。
天之驕子——消失時間:2001年7月
1979年,“文革”后恢復高考的首屆大學畢業(yè)生入學率大約只有1%,這群“鳳毛麟角”的年輕人一畢業(yè)就是鐵定的“國家干部”,理所當然被視作天之驕子。如今,大學生擁有更多命運選擇自由權,同時也背負著相當沉重的就業(yè)壓力。“天之驕子”們往往一入校門,就準備著成為求職大軍中的一員。
人犯——消失時間:2017年7月
2017年6月15日,公安部發(fā)布了《看守所法(公開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總則,對在押人員的稱謂也由原來的“人犯”改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犯”這個喊了幾十年的稱謂終于“壽終正寢”?!叭朔浮彪[含著有罪推定的陳舊思維,但根據無罪推定原則,任何人在被司法機關判決之前,都屬無罪之身——而在此之前,如果他被依法關進了看守所,只能稱之為被羈押人;如果他被起訴,只能稱之為被告人;如果他涉嫌犯罪,只能稱之為犯罪嫌疑人。
小貼士一
古人名字里“子”的由來
古人名字里的“子”來自周代分封的爵位,后來逐漸表示了對有道德、有學問、有地位之人的尊稱。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等,他們本來都有自己的姓、名、字,但是人們往往在其姓氏之后加上一個“子”子來稱呼他們,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后來,在“子”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夫子”,這是更加鄭重的稱呼,是對年老有德行、有聲望的人的尊稱,也多用來指稱老師。
【學以致用】請找一下下面句子中的“子”,看看哪些是表現尊稱,哪些不是。
(1)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背訌闹?。
(2)子也者,親之后也。
(3)子墨子聞之。
(4)太歲在子日困敦。
答案:例(1)里的“子”不是尊稱,指的是楚王的爵位;例(2)里的“子”不是尊稱,指的是孩子;例(3)里的第一個“子”指的是“夫子”,表示尊稱,第二個“子”也表示尊稱,和“孔子、孟子”等其中的“子”一樣;例(4)里的“子”不是尊稱,指的是“天干地支”的紀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