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淳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一年四季不停地輪回,二十四節(jié)氣,暗藏著中國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智慧。
春節(jié)過后,學生們開始上學了。雖然春寒料峭,但春的氣息卻悄悄地滲透到大自然的角角落落。如果用心瞧的話,你能發(fā)現(xiàn)枝頭的芽苞是鼓鼓的,枯草下面綠意悄悄地長出來了……春天,是一個奇妙的季節(jié),如果老師能引導著學生尋找春天、欣賞春天、感受春天,讓生命成長的過程和四季更替的節(jié)律相呼應,我們能感受到春天更加美好;我們還能發(fā)現(xiàn):作文真的不難。
雨水尋春:嗅嗅春天的氣息
雨水時節(jié),江南地區(qū)的雨明顯多了起來。雨水從天而降,萬物都感覺到陽氣上升。于是,草兒悄悄地從地里探出了頭,落葉的樹木悄悄地發(fā)起了芽,早開的花兒們鼓起了花苞。韓愈的《早春》一詩中就說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生動地寫出了這個季節(jié)里草木萌動的樣子。
雨水節(jié)氣有些什么呢?古人這樣說:
七十二候中講的“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以及各種花開,也正反映了這個時節(jié)氣溫上升,給動物、植物們帶來的變化。雖然春天的腳步是輕輕的,但是在不知不覺中,你會發(fā)現(xiàn),周圍的一切都發(fā)生著變化。
一、用心觀察
雨水節(jié)氣,老師可以帶著學生們尋找春天。
怎么尋找春天呢?先了解一下七十二候和二十四番花信風,再讀讀韓愈的《早春》、賀知章的《詠柳》、杜甫的《絕句》等古詩,為孩子們尋找春天打開思路。
然后,老師可以帶著學生到校園里轉(zhuǎn)轉(zhuǎn),春寒料峭中,學生不一定能發(fā)現(xiàn)春天的到來,老師可引導學生關(guān)注常綠樹的葉芽,如紅葉石楠、桂花、柳樹等樹木發(fā)芽較早,已長出有一厘米的嫩芽了;還可以撥開枯黃的草叢看看,里面有沒有活動的小昆蟲……帶著“發(fā)現(xiàn)”的眼光,老師可以讓學生們在回家的路上,到自家的小區(qū)、公園里尋找“春天”(此時的梅花也開得正盛呢)。
二、寫出驚喜
“尋找春天”的重點不在于描寫春天有多美,畢竟早春時節(jié),還看不到那鮮花爛漫的景象,但在一片蕭瑟中,能發(fā)現(xiàn)花兒草兒們勇敢地抬起了頭,還是一件特別令人欣喜的事。所以,這次實踐性習作的重點是寫清自己的觀察,記錄下自己發(fā)現(xiàn)春天的驚喜。
(一)厘清寫作的順序
在寫作之前,學生們可以先畫一畫自己的“尋春路線圖”(下圖為示例):
學生在校園里走上一圈,到的地方很多,但只需要列出“發(fā)現(xiàn)春天”的地點和事物。也有的學生觀察事物的敏感力很強,能在“尋春路線圖”中列出許多事物,當然,這些事物不是都要寫進作文的,老師建議學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兩三處景物上打上五角星,作為詳寫,其他的可以略寫。
(二)寫清事物的樣子
對春天的來臨最敏感的還是植物,而植物用來表達自己迎接春天的方式是發(fā)芽。所以,學生們在描寫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時,最擅長使用的詞語就是“×××發(fā)芽了!”如果所有的事物都這樣寫,那就顯得特別無味。這里,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花鐘》一課寫植物開花的方法:“凌晨四點,牽?;ù灯鹆俗仙男±?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從而讓學生嘗試著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同一個意思。
還可以使用比較觀察的方式:同樣是發(fā)芽,杜鵑花的芽和月季花的芽是一樣的嗎?
每個杜鵑花枝頭的葉子中間,竟然長出了小小的嫩芽。這個時節(jié),許多樹的芽還像個球一樣包在一起,但杜鵑花的嫩芽卻展開了。毛茸茸的,綠油油的。
月季花光光的枝頭上長出了許多小芽,大多數(shù)的小芽還聚在一起,像個小棒棒。但長得快的小芽卻展開了一兩片小葉子,那些小葉子都是鮮紅色的。
當然,早春花兒的顏色、形態(tài)的區(qū)別就更大了。在交流中,老師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再次觀察圖片,來細致地介紹自己的發(fā)現(xiàn),可以用比較的方式,從形態(tài)、顏色、質(zhì)感等多方面來描述它,從而觀察更細致,記錄更準確。
(三)寫出欣喜的心情
詩人寫春天的詩,畫家畫春天的畫,歌唱家唱春天的歌,都是為了表達對春天的贊美。老師引導學生去尋找春天,也是為了在實踐活動中感受春的美好。所以學生不僅僅在寫自己看到的景象,更需要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表達出欣喜的心情。
如到杜鵑花叢中尋找春天,可以這樣寫:
杜鵑是一種常綠樹木,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它的葉子也是綠的。所以,春天來了之后,好像沒感覺到它有什么變化。但是我走近它,細細一看,哇!杜鵑枝頭的葉子中間,竟然長出了小小的嫩芽。這個時節(jié),許多樹的芽還像個球一樣包在一起,但杜鵑花的嫩芽卻展開了。毛茸茸的,綠油油的,充滿了生命的氣息!
在這段文字中,不光有自己所看到的景象,還有更多的心理活動。來到杜鵑花前,沒感覺它有什么變化;看到了杜鵑的花芽,和別的植物做了比較;仔細觀察了杜鵑的芽后,快樂的感覺就表達出來了。
驚蟄探春:感受春天的速度
時光荏苒,到了驚蟄時節(jié),氣溫上升得很快,植物們長得更快了。還沒等你注意呢,大地已是滿眼的綠色。一年之計在于春,植物們都知道,如果錯過了春天,就錯過了一年。
一、看看它們的新樣
實踐活動仍然沿襲著雨水節(jié)氣時的觀察:那些發(fā)芽的小樹小花,現(xiàn)在長得怎么樣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植物們在春天的感召下,在拼命地向上長。
那么,這時候的杜鵑花、月季花,長成什么樣了?學生們?nèi)匀豢梢詮念伾?、形態(tài)等多方面來觀察、描寫它們:
杜鵑花會是什么樣子的呢?粗粗一看,似乎沒有什么區(qū)別。但細細一看,卻能發(fā)現(xiàn)它的葉子長得更大了。我忽然覺得,我應該帶一把尺子,量一量它們的長度和寬度,這樣,我就能用“數(shù)據(jù)”告訴你,它們在悄悄地生長了。今天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杜鵑花努力地向著陽光微笑。
月季花的芽已經(jīng)完全長成葉了,那深紅色的嫩葉在陽光中盡情地舒展著,每個芽苞上,都長出了兩三片紅葉,大的葉,已經(jīng)有我兩個手指甲那么大了;而小的葉片,似乎也在向“哥哥”看齊呢。
二、記記春天的速度
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僅僅兩次對比觀察,可能收獲還不大,這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個統(tǒng)計表,來記錄一下植物們在春天的成長速度:
從3月8日到18日,時間10天,紅葉石楠的芽從22毫米長成50毫米,平均每天長2.8毫米。更重要的是,它的芽已經(jīng)完全展開了,葉片已由純紅色轉(zhuǎn)變?yōu)榧t中帶綠了。
三、寫下獲得的感悟
從學生們記錄的數(shù)據(jù)和拍的照片來看,植物們都懂得抓住陽光明媚的春天,盡情地吮吸著雨露甘霖,拼命地往上長。因為它們知道,春天是不可錯過的。那我們的學生呢?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也從活動中獲得了人生的啟迪:
春天到了,桂花樹的芽兒在陽光的照耀下,在雨露的滋潤下,長得特別快。不止是桂花,我們身邊所有的樹,都長出了嫩芽。每個嫩芽都拼命地吮吸著雨露甘霖,牢牢地抓住了春天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地生長著。因為它們知道:一年之計在于春。
而我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嗎?童年,就是我們?nèi)松拇禾?,童年時代,不好好地學習,不拼命地吮吸知識的甘霖,錯過了這個時間,就再也回不來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現(xiàn)在不也處在一生的“春天”嗎?
清明惜春:制作賞花地圖
從驚蟄跨越春分,到清明時節(jié),“萬紫千紅總是春”在這個時候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清明時節(jié),老師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制作一份手繪“清明賞花地圖”。
一、分分組,找找花
制作賞花地圖,首先得知道清明時節(jié)有什么花。除了古人講到的那些事物,桃花、李花、杏花等也都迎來了它們最絢麗的時候。秦觀的《行香子》寫得特別傳神:“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p>
除了這首詞,教材內(nèi)外描寫春天的詩詞還有很多,如朱熹的《春日》、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志南的《絕句》……老師需要引導學生來回顧這些優(yōu)秀的經(jīng)典作品,還可以讓學生收集更多的詩文。每個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最有心得的一首詩,把它抄在一張紙上,同時為這首詩配一幅詩意畫,在教室里展覽,從而為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其次得知道哪兒有什么花。這就需要學生們合作研究了。老師根據(jù)學生們的家庭住址和親密程度,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備在休息日學生們組成“尋花”小組,去開展活動。
不同地區(qū)的花兒開放的時間不一樣,竺可楨在《大自然的語言》中說:“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的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崩蠋熢陂_展這個實踐活動之前,要提前了解一下校園所在社區(qū)(或所在的城市)有哪些資源,可以供學生們?nèi)ベp花。以筆者所在的城市江蘇省常州市為例,有許多花可尋可賞:
上表中列出來的花,均是各公園的“主打花”(常州的每個公園都有一種主打花),品種多,數(shù)量多,賞之,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除上表外,學生生活的社區(qū)中,也會有許多花兒可賞。老師可以把上表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在活動中填寫自己所在的社區(qū)的資源。
二、畫畫圖,寫寫花
清明時節(jié),老師根據(jù)天氣及花兒開放的情況,布置探究任務(wù)。學生組成尋花、賞花小組,利用休息日到各處去尋花、賞花,除了填寫上表外,還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景象寫下來:
星期天,我來到了荊川公園,遠遠望去,海棠花特別美麗,白里透著粉紅,四到六朵花一簇?;ㄩ_的時候,整株樹看上去就像一個羞答答的新娘,美麗極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雪球海棠……
這棵桃樹上的花,顏色是鮮紅鮮紅的,紅得像血一樣,與平常所見的桃花完全不同。它的花瓣也很多,緊緊地簇擁在一起,像一個紅繡球。而另一棵樹上的桃花卻是白色的,層層疊疊的花瓣聚在一起,像一個個白繡球。
接下來,老師可以根據(jù)全班學生交流的情況,引導學生繪制賞花地圖(下圖為示例):
手繪地圖當前很流行了。學生用手繪的方式,能展示的內(nèi)容更多(地點、行走路線、花兒給人帶來的感覺等)。
谷雨惜春:一朵花能開幾天
谷雨時節(jié),桃樹、李樹、杏樹的花兒謝了,但春天還沒有結(jié)束,七十二候開始關(guān)注動物和農(nóng)時的變化,二十四番花信風,到谷雨就結(jié)束了。
春天是漫長的,三個月中,桃樹、李樹、橘樹、柚樹次第開花。但對于每一朵花來說,它的絢爛是短暫的。人們常說“櫻花七日”,如果統(tǒng)計一下,一朵櫻花還開不到七天呢。事實上,大多數(shù)花兒的花期都不長。之所以人們覺得它的花期長,是因為不同枝條、不同樹木上花開的時間有早有晚而已。
一、列張表格去觀察
那么,一朵花究竟能開幾天呢?因為地域不同,研究可以選擇本地當時開放的花兒。以常州為例,谷雨前后盛開的花有芍藥花、鳶尾花、杜鵑花、月季花、虞美人、橘子花……
學生們首先繪制了一張觀察記錄表(見下)。然后在自己方便觀察的地方(家里、樓下、學校里、上學路上等),選擇三種不同的花,每種一朵(選擇一個將要開放的花苞作為觀察對象),每天都去觀察并記錄它的開放情況(如花苞、花苞裂開、展開一片花瓣、盛開、有些蔫、一片花瓣凋謝、全部凋謝……)。
學生可以用手機拍照的方式,記錄花兒從開放至凋謝的全過程。這就更直觀、可信了。
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寫感悟
等到花兒謝了,學生可以在最后一行中,數(shù)出它開花的天數(shù)。全班同學可以把觀察的同一種花(如杜鵑、虞美人、橘子花等)的花期進行統(tǒng)計,算出某一種花開花的天數(shù)。然后再對所有的花兒開花的天數(shù)進行統(tǒng)計,算出平均數(shù)。
同學們在自己觀察與統(tǒng)計的過程中,也獲得了許多感悟:
從星期五到星期一,一共才三天,虞美人就謝了。我覺得十分可惜,畢竟我們養(yǎng)了它幾個月了。但在這短短的三天里,它讓昆蟲傳播了花粉,完成了繁衍生息的重要使命。?。硪泊掖?,去也匆匆的虞美人,我真懷念你開花時的情景,也很希望你快點結(jié)果,好讓我們看看你下一代的模樣。
一朵虞美人,只開兩三天;一朵櫻花,只開四五天;一朵杜鵑花,只開七八天。其實,不光它們,很多花都是如此!原來,這些樹木們?yōu)榱诉@短短幾天的絢爛,卻需要默默地積蓄一年的能量??!
珍惜春天,珍惜時間。
錯過了春天,植物們將錯過一年。青少年時期,就是人生的春天,如果我們在這個春天里,不努力、不積累,到長大成人后,就悔之晚矣了!這就是谷雨時節(jié)里,我們搞這個活動的意義。
中國人的節(jié)日、節(jié)氣,大多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哲學相關(guān)。如今的城市化進程,使得人們遠離了生產(chǎn)勞動,但街道旁的樹木、公園里的花草,依然頑強地向人們傳遞著四季輪回的信息。帶著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欣賞大自然中的草長鶯飛、花開花落,我們能從普普通通的事物中獲取人生的哲理。
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在實踐中研究,在思考后獲得啟示,有了這一過程,學生的習作才能獲得“源”,“水”才能滔滔不絕地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