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東,措吉尼瑪,達瓦卓嘎,邊 遜*
(1.江蘇省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兒科,江蘇 南京 210014;2.西藏自治區(qū)墨竹工卡縣人民醫(yī)院 兒科,西藏 墨竹工卡 850000)
小兒肺炎是兒童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為兒童住院治療疾病第一位,發(fā)展中國家小兒肺炎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明顯高于發(fā)達國家,其臨床主要表現為發(fā)熱、咳嗽、氣促等,肺部可聞及固定中細濕性啰音,重癥可以出現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多系統(tǒng)損傷。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小兒肺炎屬于“肺炎喘嗽”范疇。選用藏藥十味龍膽花顆粒穴位貼敷透藥治療小兒肺炎痰熱壅肺證,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全部病例均來源于2019年7月~2019年12月墨竹工卡縣人民醫(yī)院兒科住院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1例,年齡2個~60個月,平均17.3個月,其中2個~6個月35例,6個~24個月47例,24個~60個月20例。治療組51例,男22例,女29例;對照組51例,男25例,女26例。兩組性別、年齡、臨床癥狀與體征、胸片病變程度等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所選患兒中醫(yī)診斷肺炎喘嗽,證型痰熱壅肺,均符合中醫(yī)診斷標準: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兒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肺炎喘嗽(痰熱壅肺證)的診斷依據[1]。西醫(yī)診斷支氣管肺炎,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八版)》診斷標準[2]。
臨床均急性起病,發(fā)熱、咳嗽、痰壅、氣促;肺部聽診:雙肺可聞及中細濕啰音及痰鳴音;X線檢查:可見不同程度點片狀或小斑片狀密度增高影。
中醫(yī)辨證不屬于痰熱壅肺證;具有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異物、活動性肺結核等嚴重原發(fā)疾病患兒;年齡<2月齡;危重、昏迷及對電流不耐受患兒;局部皮膚破潰或急性皮膚病患兒。
兩組患兒根據病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感染、止咳祛痰、補液支持、霧化吸入等治療,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十味龍膽花顆粒穴位貼敷透藥治療。選用藥物:十味龍膽花顆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0980091,西藏藏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清水調成糊狀,均勻平攤于敷料上,選穴:雙側肺俞穴,治療時間:20 min/次,劑量:10(檔位),電極溫度選擇室溫至40 ℃之間,1 d 2次,連用3 d~5 d。每次治療結束后,局部溫水擦拭,保持皮膚清潔。選用透藥儀器:DJ-1中頻定向藥透儀(北京東杰華醫(yī)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發(fā)熱、咳嗽、痰壅、氣促及肺部體征。
痊愈:5 d內咳嗽、痰壅、氣促癥狀緩解,體溫正常,肺部聽診濕性啰音、痰鳴音消失;好轉:5 d內咳嗽、痰壅、氣促癥狀減輕,體溫正常,肺部聽診濕啰音、痰鳴音明顯減少;無效:治療5 d癥狀改善不佳,臨床癥狀和肺部體征改善不明顯??偤棉D率=(痊愈+好轉)/總病例數×100 %。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5 d療程結束,觀察患兒發(fā)熱、咳嗽、痰壅、氣促及肺部體征的變化,兩組臨床療效比較,P<0.05,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
臨床癥狀(發(fā)熱、咳嗽、痰壅、氣促)及肺部體征(痰鳴音和濕啰音)的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3.4.3 不良反應
藏藥穴位貼敷透藥治療可能存在的風險包括:局部皮膚過敏反應,包括皮膚顏色的改變,丘疹或水泡的出現,處理為停止治療,局部熱毛巾外敷,局部予地奈德軟膏或2 %碘甘油外涂[4]。本次臨床試驗,未出現不良反應。
患兒,旦增尼瑪,男,2歲1月,2019年11月6日于兒科就診,主訴:咳嗽伴喉部痰響6 d,間斷中低熱,咳嗽頻繁,喉部痰響,夜眠不安,自服阿奇霉素、氨溴特羅治療3 d,效果不顯。查體:T 37.5 ℃,咽部充血,雙肺可聞及痰鳴音、濕性啰音,舌紅,苔黃膩,指紋紫滯。血常規(guī)示WBC 11.0×109/L,N 0.65,CRP 16 mg/L,胸片提示支氣管肺炎改變。西醫(yī)診斷:支氣管肺炎;中醫(yī)診斷:肺炎喘嗽,辨證:痰熱壅肺證。收住入院后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抗感染及霧化吸入對癥,同時加予藏藥十味龍膽花顆粒貼敷肺俞穴透藥治療,1 d 2次。治療1 d后,患兒咳喘癥狀即好轉,治療3 d,體溫正常,咳嗽明顯減輕,喉部痰鳴消失,肺部聽診可聞及少許痰鳴,濕性啰音消失,繼續(xù)貼敷治療2 d,咳喘癥狀及肺部體征均消失,予臨床治愈出院。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肺臟嬌弱,形氣未充,衛(wèi)外不固,易感外邪,邪阻肺絡不能及時發(fā)散,從陽化熱,痰熱阻壅于氣道,痰隨氣逆,肺失清肅,肺氣上逆致咳嗽、氣促,表現為痰熱壅肺,故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是治療的關鍵所在[5]。
藏藥十味龍膽花顆粒由龍膽花、川貝母、螃蟹甲、甘草、烈香杜鵑、雞蛋參、馬尿泡等共10味純天然藥材組成,配方寒溫并用,以寒為主,以清為主,兼以扶正,共奏止咳化痰、清熱消炎之功效[7]。其中龍膽花、烈香杜鵑、川貝母為方中主藥,兼以止咳潤肺化痰、清熱解毒;矮紫堇、甘草、馬尿泡、螃蟹甲、小檗皮輔助祛痰平喘、消炎;雞蛋參、甘草、藏木香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方中含有龍膽苦苷、杜鵑素、甘草次酸、檗堿、貝母堿等有效成分,龍膽苦苷具解痙及抑菌、鎮(zhèn)痛解熱作用;甘草次酸具有祛痰止咳作用;檗堿對支氣管及肺部感染有抑制作用;貝母堿有擴張支氣管、止咳化痰平喘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抗炎、抗過敏、平喘、改善肺功能之功效[6]。十味龍膽花顆粒具有良好的止咳作用,能擴張支氣管平滑肌,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促進呼吸道纖毛上皮細胞的定向運動,稀釋并促使痰液排出,同時對各種病毒及細菌有殺滅或抑制作用[7]。
小兒因為年幼,服藥困難,穴位貼敷療法解決了這一問題。藥物穴位敷貼療法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中醫(yī)經絡學說為依據,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是結合穴位與藥物作用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治療方法,可發(fā)揮藥物和經絡腧穴的雙重作用[8]。本次研究,選用中頻定向藥透儀透藥治療,利用調制中頻電流興奮周圍神經、擴張血管,借助一對正負電極使直流電場作用于人體,使藥物有效成分通過皮膚進入組織內部[9],具有中頻藥物導入和中頻仿生按摩及熱療的多重功效,促進人體神經、體液調節(jié)及增強自身免疫功能。
小兒皮膚薄嫩,臟氣清靈,外用藥物有效成分易透過皮膚直達病所,改善肺部循環(huán),促進啰音吸收,定向藥透儀使中藥和經絡腧穴的整體調節(jié)相結合,充分發(fā)揮穴貼療法的優(yōu)勢,除了藥效進入血液循環(huán),發(fā)揮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還通過穴位刺激產生作用[10]。本次試驗,十味龍膽花顆粒穴位貼敷透藥治療,所選穴位為肺俞穴,肺俞穴是人體肺、氣管、支氣管所在部位,肺臟的濕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可起到調補肺氣、陰平陽秘、補虛清熱之效[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痊愈率、總好轉率分別為58.82 %、92.16 %,對照組痊愈率、總好轉率分別為33.33 %、80.39 %,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觀察組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十味龍膽花顆粒穴位貼敷透藥治療,能顯著提高臨床療效,縮短治療時間,改善患兒預后。此治療方法應用方便,安全有效,藥物價廉,既解決了小兒服藥困難的問題,又充分發(fā)揮了藏醫(yī)藥簡、便、廉的特點,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