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華,張 顏
(四川省第二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31)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受多種因素影響的慢性紅斑、鱗屑性皮膚病,其反復發(fā)作,病情頑固,易診斷難治療。我國患病率約為0.3 %,有研究表明,60 %的銀屑病患者在30歲以前發(fā)病[1],由于出現在暴露部位的皮損需要不斷的治療,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心理[2]。本研究探討了放血拔罐聯(lián)合普連膏治療尋常型銀屑病靜止期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9月四川省第二中醫(yī)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及住院部確診為尋常型靜止期銀屑病的患者60例,按照隨機對照原則,以1∶1比例分為兩組,每組30例。治療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34歲~61歲,平均(46.80±7.43)歲;病程4 a~20 a,平均(10.17±3.75)a。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34歲~58歲,平均(46.01±6.37)歲;病程5 a~18 a,平均(9.67±3.05)a。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制定。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其中瘀滯肌膚型:主癥:皮損肥厚浸潤,顏色暗紅,經久不退。次癥:舌質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脈澀或細緩。具備以上瘀滯肌膚型主癥及次癥2項以上者,可診斷為該證候。
符合上述中醫(yī)診斷標準瘀滯肌膚型白疕及西醫(yī)診斷標準靜止期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年齡18歲~65歲,男女不限,無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無精神病疾患者,非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在試驗期間及結束后1 a內不準備懷孕者;受試者必須自愿參加此項研究及遵守研究規(guī)定,了解并遵守隨訪計劃,簽署知情同意書;近1個月內未系統(tǒng)應用過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維A酸制劑者;2周內未使用光化學療法及其他局部治療;皮損面積占人體體表面積3 %~5 %。
年齡在18周歲以下或者65周歲以上者;關節(jié)型、膿皰型、紅皮病型銀屑病患者;妊娠、分娩、感染、外傷、造血系統(tǒng)疾病等狀態(tài)者;近1個月系統(tǒng)應用或局部外用了類固醇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疾病和精神病患者;曾經對本藥中任何一種中藥或者基質成分有全身或局部接觸過敏史者。
患者依從性差,不能按照試驗方案使用藥物及接受訪視;出現了嚴重的不良事件;患者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和安全性判定;因其他原因無法完成試驗。
取片狀暗紅斑,局部碘附常規(guī)消毒后,用一次性無菌針頭紅斑處點刺,針尖點刺間距大于0.5 cm~0.8 cm(據紅斑面積而定),針刺深度以出血為度,紅斑處點刺放血后立即予火罐留罐3 min~5 min,取罐后用干棉簽擦去血液,紅斑針孔處再次消毒,治療后予普連膏外用,涂于皮損處,并按揉使其充分吸收,每日2次,放血拔罐7 d治療1次,共計治療8周。
取片狀暗紅斑外用卡泊三醇乳膏,臨睡前30 min外用,每周用量不超過50 g,治療期間盡量避光防曬。共計治療8周。
患者病情評分參照皮損面積和嚴重程度評分法(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評分[5]。皮損面積(A)=該部位皮損面積/該部位總面積×100 %,0 %~100 %分別記為0分~6分,分數越高表示皮損面積越大;嚴重程度:紅斑(E)、鱗屑(D)和斑塊肥厚程度(Ⅰ)按無、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分別計0分~4分。PASI評分=(E頭+I頭+D頭)×A頭×0.1+(E上肢+I上肢+D上肢)×A上肢×0.2+(E軀干+I軀干+D軀干)×A軀干×0.3+(E下肢+I下肢+D下肢)×A下肢×0.4。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及同行研究[6~7]綜合制定。于治療前后分別進行PASI評分,PASI評分下降率=(治療前PASI評分-治療后PASI評分)/治療前PASI評分×100 %。痊愈:PASI評分下降率≥90 %;顯效:60 %≤PASI評分下降率<90 %;有效:20 %≤PASI評分下降率<60 %;無效:PASI評分下降率<20 %??傆行?(痊愈數+顯效數+有效數)/總數×100 %。
進行皮膚刺激性評價,觀察紅斑、水腫,涂抹部位是否有色素沉著、出血點、皮膚粗糙或皮膚菲薄等情況,記錄其發(fā)生時間及消退時間。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5.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PASI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PASI評分比較
由表1可得,治療前、治療2周后,兩組內、組間PASI評分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4周、8周后,兩組PAS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治療8周后PASI評分均低于治療4周后,且治療組PASI評分均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
3.5.2 兩組患者治療后隨訪PASI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隨訪PASI評分比較
由上表可得,治療結束后第4周、8周隨訪,治療組PASI評分均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并且治療組在治療結束后4周、8周與治療8周后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對照組在治療結束后8周高于治療8周后(P<0.05)。
3.5.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由上表可得,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3.5.4 不良反應
治療組患者未出現皮膚不良反應。對照組有5例出現皮膚干燥,有2例出現刺痛感,有1例出現色素沉著,未行處理,3 d~5 d自行消退。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以紅斑鱗屑為主要表現的慢性復發(fā)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侵犯皮膚和關節(jié),它的發(fā)病是遺傳與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目前對其真正的原因及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祖國醫(yī)學稱之為“白疕”“干癬”等,其病因一方面由于稟賦血熱而受風寒或風熱之邪,以致毛竅閉塞,氣血運行不暢,阻于肌表而生;或濕熱內蘊,外受風濕,內外合邪,痹阻經絡,阻于肌表而發(fā)。另一方面由于氣血耗傷或肝腎不足,致營血不足,生風生燥,經絡阻滯,氣血瘀滯,肌膚失養(yǎng)而病生。目前對銀屑病的各種治療大多只能達到控制近期療效,也尚未研制出針對銀屑病的特效藥。而中醫(yī)中藥在治療銀屑病方面,已有豐富的經驗累積,有療效顯著、簡便易行、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點。
放血拔罐療法是中醫(yī)治療皮膚病的傳統(tǒng)特色療法,以“實則泄之”為指導。《靈樞》有云,“菀陳則除之”[8]。放血療法通過調節(jié)血液的運行、宣通瘀滯、通經利絡以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對尋常型銀屑病的紅斑有良好的消炎褪紅的作用[9]?,F代研究表明,放血療法能改善微循環(huán),幫助機體重新建立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并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10]。拔罐法具有通經活絡、消腫鎮(zhèn)痛等作用?,F代醫(yī)學認為,拔罐治療時產生的組胺及類組胺的物質,可增強機體抵抗力,并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強新陳代謝。拔罐與放血療法相結合,能更好地達到泄熱排毒、化瘀生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臨床證實,其可加速皮損變薄,促進皮損消退,對于靜止期銀屑病的治療,療效顯著。
普連膏是中醫(yī)皮外科專家趙炳南老先生的經驗方,將比例為1∶1∶8的黃柏粉、黃芩粉及凡士林混合成膏即得,功用清熱除濕,消腫止痛。臨床上外用普連膏可使紅斑變暗變淡,鱗屑減退,并無明顯的副作用?,F代藥理研究表明[11],黃芩中含有黃芩甙和黃芩甙元,黃柏中含有小檗堿等成分,能夠收縮血管,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炎癥,并能抑制角朊細胞的過度增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周后,放血拔罐聯(lián)合普連膏與卡泊三醇乳膏的療效相當,經過4周、8周的治療之后,放血拔罐聯(lián)合普連膏的療效優(yōu)于卡泊三醇乳膏,并且在治療結束后的遠期效果也優(yōu)于對照組。與此同時,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放血拔罐聯(lián)合普連膏的療效也優(yōu)于卡泊三醇乳膏,并且副作用少。所以放血拔罐聯(lián)合普連膏治療尋常型銀屑病靜止期安全有效,且遠期療效佳,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外治法在治療銀屑病方面的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