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軍
摘要:虻是分布較廣的吸血昆蟲,最常見的是牛虻,危害家畜的虻科類寄生蟲包括虻和斑虻。虻對家畜的疾病傳播有較強的帶動作用,雌虻需要吸食動物血液以維持卵的發(fā)育和成熟,主要叮咬哺乳動物,雄虻不吸血。虻的叮咬導致家畜煩擾不安,導致一些細菌性、病毒性傳染病的發(fā)生,應采取綜合性防控措施抵抗虻的侵害。
關鍵詞:虻;寄生蟲;家畜;危害;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5.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9737(2020)03-0104-02
1 虻蟲的外觀鑒別
成年虻體粗壯,大小不等,如家蠅至蜂鳥大小。觸角短而粗,向前伸出,由明顯不同的三節(jié)組成。第一節(jié)小,第二節(jié)外展,第三節(jié)有明顯的環(huán)紋,使虻的觸角看起來像是由三節(jié)以上所構成。
2 虻蟲的生活史
雌虻需要吸食動物血液,卵才能發(fā)育成熟,它主要叮咬哺乳動物,偶爾叮咬鳥類。雄虻不吸血,而是以花蜜、汁液和蚜蟲糞便為食,雌虻除了吸血以外,也需要這些物質作為碳水化合物的來源。除了少數耐旱種類,大部分虻集中在河道周圍,每400~1000個卵整齊地粘在懸垂在水中的樹葉上。幼蟲孵化需要1周左右,取決于溫度和相對濕度,幼蟲孵出后落入水中。第一期和第二期幼蟲不采食,但第三期幼蟲和以后階段都具食肉性或食腐性,主要以昆蟲幼蟲、甲殼類動物、蝸牛、蚯蚓、小青蛙、植物組織和死亡的有機體為食,取決于虻的種類和可得的食物。在溫帶地區(qū),幼蟲將自己埋在土壤中或死亡的植被中越冬,然后次年春天化蛹。因此,虻通常每年只產一代。成年虻的飛行能力特別強。據報道,在美國的密歇根州,發(fā)現瘤虻屬的一些種類在初夏(5~6月)達到最高密度,而斑虻屬和虻屬在夏末更活躍(7月初至7月末)。在佛羅里達州,虻的活動高峰期出現在早晨和傍晚,這與相對濕度有關。有研究表明,將牛放在150 m開外的一個樹林中,降低牛的能見度并不能減少發(fā)現牛的瘤虻數量。
3 對家畜的侵襲
對所有節(jié)肢動物的侵襲都會造成動物的煩擾不安,動物為了躲避也會造成能量的損耗。當成年虻特別多時,放牧家畜可受到連續(xù)不斷的瘋狂攻擊,可能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抵御這種襲擊,以至無法充分休息或采食,最終家畜出現疲憊,影響生產力,有時出現死亡。家畜對某些昆蟲特別懼怕,一些虻如蜂鳥大小,其叮咬會造成劇烈疼痛。當遭到這些虻攻擊時,馬可能會突然跑開,此時騎手或牧馬人應迅速給予幫助。叮咬時,虻的上腭和下腭劃破血管,用唇舔食從傷口流出的血液。對奶牛乳房和乳溝等皮膚皺褶處的反復攻擊可導致廣泛的滲出性濕疹病變,還可能繼發(fā)細菌感染。虻吸完血后,被叮咬的傷口處還會流血數分鐘,因此會吸引家蠅的侵襲。實際上,家蠅和其他蠅經常聚集在吸血虻周圍,享用虻吸血后留下的豐富食物。虻通常不攻擊室內宿主,但如果它們正叮咬時,宿主進入了圈舍,虻將繼續(xù)吸血直至吸飽。避免被虻叮咬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虻活動的高峰期將家畜趕入圈舍。
4 傳播疾病
虻叮咬引起的疼痛增強了它作為病原機械性傳播媒介的危害。成年虻在飽血之前如被宿主趕走,很快會飛到第二個宿主身上完成吸血,這樣傷口就會受到新鮮的機械性傳播的細菌(如炭疽)、病毒(如馬傳染性貧血病毒)等污染。每個虻都吸入大量的血液(高達虻重量的4倍),彌補了通常存在于血液中的低濃度微生物在中間宿主體內不能繁殖的缺陷,也提高了虻作為機械性傳播媒介的有效性。
虻與邊蟲?。o形體)、炭疽病(炭疽芽孢桿菌)、兔熱病(土拉熱弗朗西絲菌)和馬傳染性貧血病的機械性傳播有關。在馬傳染性貧血病毒的機械性傳播中,感染虻叮咬10次就能將病毒從急性感染馬傳給易感馬。哺乳動物的錐蟲(血鞭毛蟲)可通過虻機械性或生物性傳播,這取決于錐蟲的種類。在亞洲,馬、駱駝、大象和犬的一種致死性疾病即蘇拉?。ㄒ潦襄F蟲)可通過虻機械性傳播,但虻在病畜體上吸血后幾小時便失去傳播該病的能力。泰勒錐蟲必須在虻的體內繁殖,因為它在家畜的血液中非常稀少,通常必須通過培養(yǎng)才能證明它的存在,因此泰勒錐蟲將不能作為牛及其近親宿主的一種寄生蟲而遍布于世界各地。在體內能大量繁殖寄生物的傳播媒介有時被稱為循環(huán)繁殖性宿主,這種宿主不同于循環(huán)發(fā)育性宿主,蟲體在其體內僅經歷了個體發(fā)育。據報道,寄生在糜鹿、綿羊體內的施氏血管線蟲,從血液中的微絲蚴發(fā)育到感染性第三期幼蟲都是在虻體內完成的。
5 防控措施
虻和斑虻很難被徹底殺死或驅除,最好的措施是在虻活動的高峰期將家畜關在有防護措施的圈舍內。虻蟲不像螫蠅和血蠅那樣直接依賴于宿主,這些虻可單獨用驅避劑進行化學控制。有試驗表明,利用一種叫DETA的高效驅避劑噴在牛、馬體上,在2 h之內無任何虻在牛、馬身上吸血,見效快,但只能有短期效果。在牧場草原地區(qū)以用煙霧劑滅虻也有一定效果,但要選擇合適的天氣。有報道稱,在牛遭受攻擊期間,只有3%的虻可被牛殺死,主要是牛的尾帚扇打致其死亡。有人認為,排干鹽沼雖能夠降低蚊子的密度,但可能無形中增加了虻幼蟲的棲息地,從而增加了虻的數量。另外,還可以破壞虻類滋生地的辦法來防治虻類,如在幼蟲滋生的水面上撒礦物油,并將水邊產有虻卵的植物葉子處理掉,這樣的方法雖都有一定效果,但在大面積開展時則浪費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