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垠澤 于忠誠
摘要:為了創(chuàng)造設計多功能、多層次的交往空間,通過提高教學建筑內部空間設計的空間利用率和功能性來促進高校教學的發(fā)展。本論文從有關的文獻和實際的案例入手,結合國內外的典型優(yōu)秀案例進行研究和記錄,對教學建筑內部交往空間類型進行展開性研究。為教學建筑內部交往空間的設計提出多樣性的建議和總結。為今后教學建筑內部交往空間設計提供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教學建筑 交往空間 交往空間類型 空間利用率 交往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2-0147-03
引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我國經(jīng)濟水平不斷增長,國家將大量資金投入到了教育事業(yè)當中,隨之而來的高校教學建筑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建設起來。教學樓的不斷建設也伴隨著利用率不足的問題,大部分的教學樓內部交往空間還不能夠滿足師生的要求,而且還有空間的類型少等問題,為了提高教學建筑內部空間的利用率,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內部交流空間。
一、共享空間
當今生態(tài)環(huán)境破環(huán),建筑師創(chuàng)造性地用新型材料及技術將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空間隔開,創(chuàng)造性的把一個空間圍合在了固定的環(huán)境中,阻隔外界的干擾,并讓人們都參與和投入到此空間中來,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特的空間形式——共享空間。共享空間在世界范圍內都受到了建筑師的青睞,也成為了大型建筑中的核心場所,由于它真正給使用者自由活動的空間,使用者可以在其中進行學術或是工作的交流,也可在其中進行自由的活動,所以共享空間給外尸種自由和愜意的感受,也提升了整個建筑外觀的立體性,并豐富了內部空間的功能性和格調。當今校園內部的交往空間也是以共享空間為主,它承載著諸多的功能。
首先是給學生提供培養(yǎng)情感和思想溝通的重要場所,在課后也可進行學術的交流和研討,滿足師生的學術交流以及課后休憩的需要。其次也妥善解決了由于集中時間下課所造成的人群擁堵的問題,令整體的規(guī)劃更加協(xié)調,大大降低了踩踏等一系列事故的風險,有利于緩解下課或是一些活動而導致的過道過于擁擠的問題,對學生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共享空間為師生創(chuàng)造了課后可以放松身心的角落,讓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充分的休息。在雨雪天的時候這里隔絕了外面的惡劣天氣,天氣晴朗時又接收著外面充足的陽光,讓自身充分享受在這樣一種愜意的感受之中。在高校建筑中,共享空間又稱為中庭空間,中庭空間是教學建筑交往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整個建筑的形式和構成也有著重大的影響,對教學區(qū)域、建筑內的交通樞紐以及內部環(huán)境有著牽制性的影響,是教學建筑內部交往空間的中樞和焦點。
共享空間在國外的教學教學樓中常常被使用,例如英國諾丁漢的諾丁漢大學五十周年慶典校園,其中的兩棟樓就在教學樓中設置了供師生們進行自由學術交流以及休閑放松的空間,整個空間透光性十足,并設置了多種類型組合的桌椅,給師生們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交流空間。在教學建筑中,共享空間始終給師生一種公開的感受,在建筑中加六尸些植物等綠色元素,休息區(qū)的椅子和布料也選擇用一些亞麻感覺的布料,使師生在其中休息更有親近感,這樣的共享空間提供了釋放壓力的空間,也滿足了師生們愜意舒適的交流享受需求,如圖1。
(一)共享空間空間屬性
共享空間主要是指整個建筑的中間部分,從屋頂貫穿到地面,整體穿過了全部建筑高度的空間,這種空間別稱為共享空間。共享空間的引入打破了教學樓的傳統(tǒng)模式,給原本復制重復化的教學樓內部空間設計模式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以往的教學建筑內部通常都是中間是走廊兩側是教室,或者一側是教室一側是窗戶的模式,但是如今的共享空間將舊有的模式打散,把整個建筑的走向從封閉單一改成通透和開敞的感覺。共享空間在燈光方面更綠色環(huán)保,因為共享空間基本采用自然采光的模式,通常在建筑的一側安裝大面積的天窗和側窗,大大增加了內部空間的受光面積,使人們在室內仍能感受到外界的陽關和自然氣息,把室外和室內的空間環(huán)境做了完美的結合?!白匀还獾淖詈玫难b飾”這句話是貝聿銘的名言,自然光配合著外面的景色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時間所映射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它的效果甚至超過了很多新興的建筑材料以及裝飾紋案,它可以使空間明亮、輕快、親切,便于師生交流和休憩。
(二)共享空間空間形式
共享空間的采光形式分為三種,分別是頂部采光、側面采光和頂部側面都采光三種類型。共享空間的建筑開放形式比建筑內部庭院更加開放,開放的形式可以隨當?shù)氐臍夂蚝图竟?jié)變化來調整和進行,共享空間面對建筑的開放形式卻遠比建筑內庭院來得豐富,根據(jù)交往空間內部空間的設計方法,可將其分為五種類型,其中完全封閉型的交往空間往往由于其相對的封閉性無法將休息交談的空間和安全通道相互連接和貫穿起來,整個空間的開放性和通透性不夠,導致整個空間橫向和豎向的貫穿性不夠而表現(xiàn)出了相對的內向封閉性,頂部采光型的交往空間由于大部分的面積都暴露在陽光照射之下,所以要注意處理好外部以及內部遮陽的關系,要合理運用陽光,盡量做到避免陽光直射,又能通過陽光的漫射給整個空間形成一種裝飾作用,提供一個舒適愜意的交往空間。另外的幾種共享空間,整體上和內部的空間聯(lián)系型會減弱很多,由于其開放性的特征導致其更注重與室外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也使其成為室內室外的過渡空間。
(三)共享空間的設計要點
1.位置
共享空間在建筑中的位置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在建筑中圍繞門廳進行設計,使門廳在視覺上的開敞性更強,給沐尸種心理上的放松感,釋放壓力的同時相對開敞的門廳也能夠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但是在交通的處理上要注意道路分流的處理。一種是獨立設置,這種形式相對于開敞的空間來說更封閉一些,其在室內圍合成了獨立的空間,滿足私密交流的功能形式。在湖南大學建筑系新館設計中,設計師的設計試圖將整個內部的交往空間設計成一個流線通暢、上下貫穿的體系,讓教學空間、走道空間和交往空間相互黏結起來,最大程度地做到相互關聯(lián)的空間,讓師生都參與進來。在整個大的門廳旁的邊廳布置了沙發(fā)和桌椅,可以供師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或是休憩和小坐,如圖2。
2.環(huán)境設計
共享空間作為師生交流和溝通最常用的場所,一定要將其環(huán)境打造出舒適、親切的感覺,為師生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愜意的氛圍。所以首先要將自然要素融入到空間之中,例如將植物、陽光和水體引入室內,使內部更加自然化,和外部環(huán)境里應外合,讓師生們在室內也能感受到室外自然的氣息,成為室內外環(huán)境的中介。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圖書信息中心的共享空間十分開敞,整體從下至上貫穿著一個通透的中庭空間,在其兩側是兩個橫向的廊橋起到銜接整體的作用,將各個功能區(qū)連接起來,將這些部分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內部屬于半開敞的結構,上方采用玻璃采光棚,使室內的光照充足,光線漫反射到室內,形成富有變化的圖案。設計師在交往空間的中心位置放置了一塊用紅磚拼接而成的幕墻,這塊磚墻使用了做舊的工藝,看起來充滿了厚重的歷史感,設計師利用投影將上個世紀沙灘紅樓的歷史影像投射到整個紅磚幕墻上,使其成為整個大堂的焦點,也以這個墻作為整個大堂從頭到尾的終點,如圖3。室內墻面采用有著青山綠水圖案的砂紋石板拼接而成,使其配合著兩側的植物,給人,種渾然天成、融洽共生的感受。通過屏風、植物、平臺將大空間加以劃分,形成了層次分明的交往空間,人物雕塑、大型藝術銅壁雕與紅墻交相呼應,給師生一個親近自然、富有文化底蘊且有著時代氣息的交往空間。
二、底層架空
底層架空的設計理念在現(xiàn)今的教學建筑中時常被運用,其整體建筑的上半部分由幾根承重柱來支撐,下半部分外圍的圍墻則全部去除,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十分開敞的空間,下面的空間則被用來做花園或是休息的空間,開拓了建筑本身的功能性,底層架空的設計也被認為是現(xiàn)代建筑的顯著特征之一。步入現(xiàn)代以后,“新建筑的五個特點”被建筑界提出,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十分青睞底層架空這一設計理念,因為底層架空可以讓人們享受更多的空間,實現(xiàn)人車分過,也可以讓人們獲得更多的陽光和空氣。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我國經(jīng)濟水平不斷增長,國家將大量資金投入到了教育事業(yè)當中,隨之而來的高校教學建筑也如雨后春筍般的不斷建設起來。教學樓不斷的建設也伴隨著利用率不足的問題,大部分的教學樓內部交往空間還不能夠滿足師生的要求,所以在教學樓的建筑設計中多采用底層架空這一設計手法會大大提高建筑的利用率,給師生更加愜意和舒適的校園空間。從使用角度來看,這類空間實現(xiàn)了人車分過,更加便利了通行,這類空間更便于到達,大大增強了其使用率,完善了建筑的性質。從歷史上看,底層架空設計早在我國古代就有所應用,但是當時這種結構多用在民居當中,由于其結構可以把房屋架空遠離地面,讓其免受地面潮氣的影響,并且更利于通風換氣,所以多利用在當?shù)氐木用駞^(qū),很少出現(xiàn)在公共空間?,F(xiàn)如今底層架空的建筑模式雖然很常見,但也要考慮當?shù)氐臍夂蚝铜h(huán)境條件,應該合理利用底層架空的功能區(qū)域,合理利用架空空間作自行車停放場地,也達到了節(jié)省土地、增加綠化、改善校園環(huán)境的效果。
(一)空間屬性
底層架空設計,主要是將建筑底層的部分空間的圍合部分去掉,由幾個承重柱來撐起整個建筑,使其成為一個連續(xù)且通透的空間,其功能性十分強,其頂部的結構可以避免外部環(huán)境的干擾,能夠擋風遮雨,還有著遮陽的作用,為師生提供了十分良好的交流和休憩的空間場所,另外,因為其整體結構沒有外部圍合,有機地與外界環(huán)境融合到了一起,給師生們舒適和親切的自然感受。
利用底層架空的方式來進行交往空間的建設,雖然在功能上有著很多優(yōu)勢,但是一定要注意和考慮到不同區(qū)域的不同地域特點和氣候條件,不要千篇一律地重復作業(yè),因為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這樣的一種結構。例如新加坡的淡馬錫理工學院,其教學樓的整體都利用了底層架空的結構,這樣的結構大大減少了由于當?shù)貧夂驐l件給師生帶來的不適的感覺,由于底層架空更利用下層的空氣流動,并且阻隔了地面常年的高溫,并且在上層的建筑還遮擋了大部分的直射陽光,所以此片區(qū)域成為了師生十分喜愛的空間。但是設計師發(fā)現(xiàn)在重慶或是成都這樣的地區(qū),利用底層架空來設計交往空間就會出現(xiàn)諸多問題,因為那里的天氣偏潮濕,一年四季都缺少陽光,冬季也是普遍較冷,底層架空的這種設計導致建筑上半部分用來遮陽的結構擋住了大部分的陽光,會使架空的交往空間區(qū)域十分寒冷和潮濕,并且那里的風常年都比較大,所以這樣的設計會導致師生很難在交往空間做過多的停留和交談,使其整體的利用率大大下降。另外,對于架空層也要有一定的要求,架空層如果太高會導致整個建筑物的骨架看起來過于單薄,整個交往空間看起來過于空曠,給人一種疏遠的感覺,太低又會給人帶來一種壓迫感,并且阻礙陽光的照射,所以架空層的高度一般定在3-4.5米為宜。其次,架空層內的座椅和周圍的環(huán)境要達到有機融合的效果,要注重細節(jié)的處理和設計,給師生愜意和舒適的感受。
(二)設計要點
底層架空空間可以在其中添加細節(jié)的設計,尤其在休息的區(qū)域,例如引入植物、水體、座椅、便利店等設施。使人在空間內也能感受到室外所帶來的感覺,將自然和室內的環(huán)境相結合,增加空間的親切感和舒適度。當然還可以在其空間內設置便利店、甜品店、咖啡廳等給師生帶來便利的服務設施以方便師生,在滿足師生休息功能的同時還能夠帶來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在中國美術學院校園改造中,每個教學樓底都是采用了底層架空的設計方法,架空的空間分別用富有中國底蘊的山水以及植物相連接起來,產(chǎn)生了植物山水這條明線,配合著材質和鋪裝,讓整體空間的明暗層次交替穿插起來,在其中又建設了有著歷史底蘊的小亭子和景觀墻,整個建筑的氛圍和校園的藝術氛圍相輔相成,形成了十分愜意的畫面。
三、以交通為主的交往空間
(一)連廊
連廊通常設計在庭院或是兩個教學樓之間,主要起著銜接的作用,也有著遮陽和避雨的作用。連廊最主要的作用是把幾個建筑重要的分支通過連廊相互連接起來,結合座椅、展板、宣傳欄、花壇等設施來豐富過往的空間,如果兩個建筑或是多個之間的間距比較小,這種連廊又通過橋的方式出現(xiàn),由于連廊整體以交通空間為主,所以通透性比較強,人流量很大,所以在排水方面要特別注意,以防雨雪天氣雨雪過分堆積導致交通堵塞,影響交通。
(二)走道空間
走道是建筑內部的“交通網(wǎng)絡”,將教學樓內的各個功能區(qū)都連接到了一起。走道在教學建筑中緊靠著教學空間,往往布置在教室、辦公室或多功能教室的附近,該空間不僅能滿足師生們交通疏散的功能,還能為師生提供一個自由便利的交往空間。
“重教室、輕走道”是長久以來對教學建筑內部設計的準則,當時認為走道空間過寬屬于浪費面積,因為當時普遍認為走道空間的功能性太弱,但是隨著學生數(shù)目的不斷增長,下課之后走廊過分堵塞成為當時面對很重要的問題,所以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一情況,師生在下課后只好去操場或是室外進行活動?,F(xiàn)如今,為了加強學生全方位的發(fā)展,應該在適當拓展走道空間的同時把走道空間的一些拐角處或是盡頭處設置一些休息處或是適合交流和學習的地方,這樣的空間更滿足了師生的多方位需求,在靠近教學樓出口、共享空間或是走廊的盡頭布置一些桌椅來供師生休息,即不影響正常的交通又有助于整個走道空間的采光。另外,現(xiàn)在教學建筑中單邊走廊的設計形式更加廣泛,因為這種形式更加自由和靈活,更加貼近教學建筑內部結構,所以其功能性廣泛很少受空間的限制。走道空間和公共空間相比起來的特點是更加靈活和普及,也更加親切,師生們在課間就可以接受室外陽光的沐浴和洗禮,觀看周圍的美景。在教學建筑中的通道可以分為橫向和縱向的樓梯,它們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供師生在課后通行主要的空間是水平延伸的走道空間,整體呈現(xiàn)出線性的流向,并且有著供師生進行課后休息、學術交流的功能,是教學建筑內部空間十分便捷和舒適的空間。
內廊、外廊和連廊是走廊的另外幾種形式。內廊由兩側教室圍合而成,內廊的形式相對封閉,如今內廊的尺度都普遍擴大為了更好的滿足師生的交往需求。例如川大基礎樓棟,其內外連廊分布豐富,且十分通透,校園內的師生下課后的人流疏散十分便利,且在廊道的拐角處有著許多小角落提供著緩沖人流的作用,且能給師生休息和交流的空間,同時也讓整個空間十分通透,大大減少了空間的壓抑感。連廊位于建筑之間的連接處,置身其中可以讓人感受到連廊兩側的景色,漫步在這段空間中讓人不覺得枯燥,更增添了空間功能的豐富性。圖4的法國圣列伊大學,在流經(jīng)教學樓庭院的米尼媚茲運河上,就設計了一段這樣的連廊,由兩側的水體將其連接在一起,環(huán)境優(yōu)雅,使得整個連廊成為了一個提供師生休息和交談的交往空間。
(三)樓梯
樓梯在建筑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滿足垂直交通的功能,樓梯由連續(xù)的梯段、平臺以及圍護的部件和扶手構成。教學建筑內部在學生下課的時候會在樓梯上擠滿學生,人群緩慢地從教室出口走到外面往往會浪費量時間,而且人多的情況也會造成踩踏等問題。所以橫向疏散的距離是樓梯設計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
樓梯在之前的教學建筑設計中往往都是復制的模式,干篇一律,但是實際上,樓梯也可能成為交往的一個重要場所,而且在設計上不用費太多心思,只需在樓梯的拐角處多提供一些空間,就可以給師生們更多空間進行休憩或者交流。例如將樓梯的緩步臺或是轉角處加寬,也可以在樓梯附近的陽臺處加上桌椅,配合著植物和簡單的裝飾,也可以讓這個空間成為一個供師生交談和休息的交流空間。樓梯的各個部分的設計盡量將自然的元素加入進去,可以運用木質的扶手,在保證其質量的同時又增添幾分自然的氣息。例如在同濟大學圖書館改造工程中,設計師在新老樓之間用樓梯和橋連接,為了讓學生在沿著樓梯走這段路上能看到這段空間的情景,樓梯采用了由下至上逐漸向上的線性抬升模式。這種設計方法解決了老建筑和新建筑的銜接問題,弱化了新老建筑之間的關系,在保護了老建筑的同時又解決了空間的緊迫感,體現(xiàn)了新老共生的理念。
樓梯的設計十分重要,因為樓梯不僅能引導人的活動,還能夠引導人休息、交流、駐足。所以樓梯的設計要考慮很多方面,要滿足人們停留、交流、以及活動的需求,達到其多方面的功能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尺度和形狀,樓梯的尺度和形狀由師生的人流量來決定。空間圍合除了要與建筑的整體體量相適應,還要盡量采用自然通風和采光,營造良好的物理環(huán)境性能。
結論
交往空間作為教學建筑內部空間重點的功能性區(qū)域之一,為師生的休息、交流等活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現(xiàn)代教育空間環(huán)境的建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首先對教學建筑內部交往空間的概念進行解析,之后分別對教學建筑交往空間的幾個類型做了展開性的分析,對我國高校教學樓內部交往空間這一核心區(qū)域先進性了簡要的分析并列舉了國內外相關的例子,并提出了所要解決的問題。交往空間承載著師生們眾多的功能性要求,雖然受到了重視,但是仍有許多問題,高校教學建筑要隨著時代不斷改進和完善,要將教學建筑內部空間變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對于高校教學建筑的研究應該延續(xù)下去,滿足其不斷變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丹麥)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100-103.
[2](美)克萊爾·庫拍·馬庫斯等.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上海: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52-55.
[3](英)布萊恩·勞森.空間的語言[M].上海: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34-35.
[4]宋澤芳,周逸湖.大學校園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M].北京:中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10-20.
[5]葉彪.高校教學建筑發(fā)展趨勢及影響因素[J]—以清華第六教學樓創(chuàng)作實踐為例.建筑學報.2004(8):152-154.
[6]廖彬,傅禮銘.持續(xù)與開放一一當代高校校園開放式規(guī)劃的探索與研究[J].華中建筑大學.2004(1):82.
[7]鄭方.大空間建筑中技術的意義和方法[D].清華大學2014:13-14.
[8]李文,朱若男.高校教學中心區(qū)空間環(huán)境設計探討[J].山西建筑,2014,40(30):22-24.
[9]黃彪,陳拓,陳偉.《交往與空間》概念性與話語性總結[J].中外建筑,2013(09):48-49.
[10]孫磊磊.高校交往空間模式研究東南大學[D].東南大學:2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