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詩璇
摘要:文章基于北京語言大學 HSK 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的語料,運用語料庫和跨語言對比的研究方法,從別字、誤加、遺漏、誤代四個方面考察了日本學習者習得副詞“又”的偏誤,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教學或學習方法。
關鍵詞:中介語;誤代;また(日語)
一 引言
漢語副詞作為一種特殊的詞類,既具有實詞的語法特點,又具有虛詞的個性特征。不僅意義復雜多變,在漢語中使用頻率也極高。因為這些特點,使得副詞成為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難點。對于日本學習者來說,副詞“又”并不陌生。日語“又(また)”即可做副詞又可做接續(xù)詞,常譯為“又、再、也、還、而且”等。由于二者語言中“又”的意義及用法并不完全對應,日本學習者在使用時會產生一些偏誤。對日本學習者學習漢語副詞“又”產生的偏誤進行分析是必要的。本文基于HSK語料庫,對日本學習者習得副詞“又”的偏誤進行分析,并提出學習方法。希望能幫助學習者習得副詞“又”,提高漢語交際能力和水平。
本文選用語料來自各類詞典,所使用的中介語語料均來自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在語料庫中共檢索出關于副詞“又”的語料563條,其中正確語料430條,偏誤語料63條,無效語料7條。本文在使用語料庫中的語料時,為了避免其他偏誤影響分析,對句子進行了一些修改,只留下了關于副詞“又”的偏誤。
二 副詞“又”的偏誤分析
偏誤分析是發(fā)現外語學習者發(fā)生偏誤的規(guī)律的過程。對63條語料初步分類,發(fā)現關于副詞“又”的偏誤語料可以分為誤加、遺漏和誤代三種類型。其中,誤加偏誤共8條,遺漏偏誤10條,誤代偏誤數量最多為45條。下面,本文將對副詞“又”的偏誤進行具體分析。
(一)誤加
誤加是指在不該使用“又”時使用了“又”。語料中共有8條誤加偏誤,占偏誤總數的12.70%。例如:
(1)*她每天又幫她的丈夫又在店里做事。
(2)*我覺得父母必須教生活上又最基本的事兒、又最重要的事兒。
(3)*回上海的飛機上,我感到非常遺憾,又決定再去西藏,但后來我的希望很難實現。
(4)*我佩服他,又想要跟他那樣堅強。
例(1)和例(2)都與“又A又B”形式有關。“又A又B”形式表示幾個動作、狀態(tài)、情況累加在一起。受“很、最”等修飾形容詞構成的形容詞短語已經含較高程度的含義,不能進入該格式。例(1)中“幫她的丈夫”和“在店里做事”指的是同一個動作,所以應該刪去第二個“又”。例(2)中“基本的事兒”和“重要的事兒”受到“最”的修飾,已經起到加強語義的效果,不能進入“又A又B”形式。此類偏誤是由于學習者沒有掌握“又A又B”形式的使用條件。學習者可以將該形式作為一個語塊學習,A、B為不同形式的語塊至少記一個。例如,AB為形容詞,“又大又圓”;AB為動詞,“又說又笑”;AB為動賓短語,“又會唱歌又會跳舞”。這樣可以幫助有利于學習者在使用同類詞語時,提取記憶,模仿使用。
例(3)和例(4)學習者都是在表達自己的愿望,事情實際上是沒有發(fā)生的?!坝帧庇糜谝呀泴崿F的動作,所以為誤加。而且,例(4)中“又”與“再”重復使用。學習者可以利用語境或句中的時間副詞,推斷動作發(fā)生的時間,然后選擇副詞。
(二)遺漏
遺漏是指,本來該用“又”的地方沒有用,造成句子殘缺。語料中該類型偏誤共有10條,占偏誤總數的15.87%。例如:
(5)*過了一個半月后,(又)一個和尚來到那座廟,他們倆一起住了。
(6)*我正在學習經濟貿易,學的內容(又)多又復雜,一到晚上忙得不得了。
(7)*那次旅游,我到上海以后,(又)去了很多城市。
(8)*高中畢業(yè)以后,我為了考上大學(又)學習了一年。
例(5)想表達這次來的是第二個和尚,有重復義。并且,這個情況已經發(fā)生了,所以應該使用“又”?!坝諥又B”是一個固定結構,連接兩個并列成分,表示狀態(tài)累計在一起。例(6)中“多”和“復雜”是兩個并列成分,所以“又”不能省略。例(7)和例(8)的前后分句之間是順承關系,而且動作行為都已經完成,此時應用表繼續(xù)的“又”來連接,不能省略。
將以上例句翻譯成日語,除例(8)以外的句子都可以不使用日語“又”就能表達完整。在《日本語字形詞典》中以中文“又”為關鍵詞共搜索出含“又”的例句共257條。其中將漢語“又”和日語“又”互譯的僅33條。也就說,在日語中可以用改變詞語形式或意會等方式來表達漢語中“又”的意思。例如:
(9)漢語:那座房屋的確像一個老建筑,又莊重又古色古香。
日語:その家はいかにも舊家らしく、どっしりとした古めかしい作り
だった。
例(9)中副詞“どっしり”加上格助詞“と”和動詞“する”的“た”形,就可以與形容詞“古めかしい”并列共同修飾動詞“作り”。雖然沒有用表并列意思的詞語,但用表并列的形式表達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所以,日本學習者受到母語的影響,使用漢語時容易遺漏副詞“又”。
為了防止遺漏偏誤的產生,學習者可以總結漢語“又”與日語可互譯的那些慣用表達,也可使用“語塊學習法”。將日語中常翻譯成“又”的語塊形式進行記憶,例如:“広くて安い(又寬敞又便宜)。
(三)誤代
誤代偏誤是在幾個相同或相近的詞之間,選取了不適合該語境的詞造成的。也是本文最主要的偏誤類型,占偏誤總量的71.43%。
1.“又”與“再、還、也”的誤代
副詞“又”在表重復或繼續(xù)時,常與副詞“再”、“還”產生誤代,但這幾個詞用法各不相同。其中,將“又”誤用為“再”的偏誤最多,占誤代偏誤總數的一半。例如:
(10)*過了三周,再發(fā)現自己不想做什么了。
(11)*三個人都無可奈何,再考慮了一段時間。
(12)*吃完飯后,我們再去了賣VCD的地方,我買了日本的VCD和CD。
副詞“又”和“再”都可表示動作的重復或繼續(xù),但兩個詞的使用語境不同。“又”用于已經實現的動作,“再”用于未實現的動作。例(10)中的“過了三周”是表示動作行為已經發(fā)生或完成的標記。因此,應該將句中的“再”改為“又”?!坝帧背S凇傲恕贝钆浔硎局貜屯瓿蓜幼骰蚧謴偷街暗臓顟B(tài)。例(11)中人物是恢復到之前的某個狀態(tài),所以應該是“又考慮了一段時間”。例(12)中“去”不是第一次發(fā)生的動作,所以應該使用“又”而不是“再”。
表重復義的“又”與“還”的誤代也與動作實現與否有關。例如:
(13)后來,還有一個人來。
(14)*又想看一看中國的名勝古跡。
“還”表動作行為再一次出現,但一般未實現。例(13)中的“后來”都表明動作已經發(fā)生了,應該改為“又”。例(14)中說話人是在表達心愿,動作行為并沒實現,所以應該將“又”改為“還”。
“又”和“也”都可表示動作行為相同,“又”表示對自己之前動作行為的重復?!耙病北硎尽爸貜汀逼渌说膭幼?,和他人等同?!坝帧焙汀耙病倍伎梢约訌娬Z氣,“又”一般加強否定或反問語氣,“也”表示“甚至”。二者之間的誤代偏誤較少。例如:
(15)*我不要他們三個和尚那樣的結果,又希望我們沒有他們三個固執(zhí),也沒有那么笨。
(16)*因為我很害怕痛苦,既然痛苦活也有什么好?
例(15)行為主體是“我”,“我”不想重復的是“他們”的行為,所以應將“又”改為“也”。例(16)是反問句,并不是遞進關系,所以不用表甚至的“也”,應改為“又”。
《日漢大辭典》中日語“又”為副詞時有四個義項:①另外;②又,再,還;③也;④表驚奇、疑問等。由此可見,日語“又”與漢語副詞“又”“再”“還”“也”是一對多的關系。日本學習者在從日語轉化成漢語時,面對這么多表重復繼續(xù)義的副詞,會出現偏誤也是很正常的。其中,初學漢語時漢語“再”接觸最早,使用也最頻繁。例如:很早學習者就會習得“再見”并經常使用到?!霸僖姟睂照Z中常用的說法是“またお會いしましょう”和“また+時間”。所以即使在學習了“又”的用法后,也會經常受到“再”的干擾。除之之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對漢語副詞“又”“再”“還”“也”的各種意思及用法了解得不夠透徹,尤其是對其中重復的意思及用法的學習浮于表面,只會按照老師說的或課本上說的語法規(guī)則去類推而出現錯誤。例如,如果了解“又”用于已經實現的動作,“再”用于未實現的動作。就不會出現前文中,動作行為已經發(fā)生或完成,卻使用“再”這種錯誤了。
出現這類偏誤的學習者大都屬于初級階段,所以教師引導學習者進行對比學習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師講解語法時引導學習者進行橫向針對性對比。例如:日語“又”在使用時不像漢語中副詞“還、又、再、也”要受到時態(tài)的限制。由教師引導,學習者通過漢語和日語之間的語際對比了解其中的差別,為之后這類漢語詞之間的對比打下基礎。其次,教師教學語法可以從意義到形式。很多學習者,甚至是高級別學習者在使用時漢語時,先用母語表達,然后才會選擇與之相應的語法形式,即從意義到形式。對外漢語教學中要針對學習者習得漢語的行為過程講授語法,從意義出發(fā),再講形式。最后,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梢宰寣W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把握副詞的意思及用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層次。然后通過大量的朗讀和背誦讓學生形成語感。
2.“又”與其他詞語的誤代
“又”表示意思上更進一層時,與“更、很、而且”產生誤代。偏誤語料共四條,均為其他詞誤用為“又”。例如:
(17)*前一年的暑假,我毫不猶豫地去旅游了,但我想做點其他的事情又有意義地過這假期,于是我下了一個大決心,決定參加專門給中國人開的培訓班。
(18)*老師給學生發(fā)考試成績時,同學們都不安,但我心里又高興。
(19)*吸煙不僅對吸煙者有害,又對在旁邊的不吸煙者也有害。
例(17)中說話人通過旅游已經達到了“有意義”的要求,但還想在此基礎上使自己的假期意義進一步增強?!案庇糜诒容^,表示在原來已經達到的一定程度上更進一步。所以,將“又”改為“更”符合語境。例(18)說話人想表達自己的心情十分高興,“又”沒有程度高的意思,所以應該改為“很”。例(19)為關聯(lián)詞語搭配不當,應將“又”改為與前一小句中“不僅”搭配的“而且”。
“又”還與“而、才、和、繼續(xù)”產生誤代。偏誤語料共七條,例如:
(20)*按照我的方法來講,假期一定去旅游,因為各個地方既有名勝古跡而有特色的民族風俗習慣。
(21)*我好幾次試著戒煙,但是戒了一個星期煙,才開始吸煙。
(22)*我現在想吃的不是什么綠色食品,只要有一個面包,又一碗美味的湯,那就是最美的佳肴了。
(23)*后來我繼續(xù)通過了會計中級、高級考試。
例(20)中“而”為連詞,但連詞“而”不連接名詞短語,所以使用錯誤。加上句中有“既”,改為“又”合適。例(21)語義為說話人戒煙失敗后再次吸煙。副詞“才”表示情況延續(xù)時間長,與該語義不搭。改為“又”可強調吸煙這一行為重新出現。例(22)連接兩個表聯(lián)合名詞短語,應該使用連詞“和”,而不是副詞“又”。例(23)中“通過”為動詞,應該用副詞來修飾。結合語境想表達的“繼續(xù)”義,將“繼續(xù)”改為“又”。
這類偏誤涉及多個詞語,但每個詞語偏誤數不超過兩條,應該與學習者的個體因素有關。根據筆者學習外語的經驗,面對這種偏誤,可以遇到再解決。
三 結語
本文基于HSK語料庫中“又”的68個偏誤句,總結了日本學習者在使用漢語副詞“又”的一些主要偏誤類型。研究表明,“又”與其他詞的誤代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中日同形詞“又”的用法和意義均不完全對應,所以“又”經常會跟“再、還、也、更、很、而且”等近義詞混淆。希望本文對“又”及其易混淆詞進行的對比分析,可以為學習者習得“又”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魯健驥.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01):49-64.
[2]陳紱.日本學生書寫漢語漢字的訛誤及其產生原因[J].世界漢語教學,2001(04):75-81.
[3]翁穎萍.現代漢語“又……又……”格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
[4]劉建華.副詞“還、也、又、再”的語用分析[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09):39-40.
[5]荀恩東,饒高琦,肖曉悅,臧嬌嬌.大數據背景下BCC語料庫的研制[J],語料庫語言學,2016(1).
[6]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商務印書館,2008.
[7]グループ·ジャマシイ編,徐一平譯.日本語句型詞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8]日本講談社.日漢大辭典,上海譯文出版社[M],2002.
[9]現代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現代漢語大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