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
2019年米蘭家居展期間,Rossana Orlandi將Ro Plastic大獎獨特的塑料作品進行集中展出,成為當年討論度最高的展覽之一。
“如果塑料本身并無罪過,承擔責任的就該是人類自己。解放地球,Rossana Orlandi正在用設計和經(jīng)濟、藝術與商業(yè),帶領人們不斷探索……”
圖中作品分別來自知名設計師Jaime Hayon,Lucio Micheletti,Marcel Wanders,Piet-Hein-Eek等,他們受Rossana Orlandi之邀參與Ro Plastic在米蘭家具展期間的展覽,也讓更多人關注塑料的再生問題。
圖中作品分別來自知名設計師Jaime Hayon,Lucio Micheletti,Marcel Wanders,Piet-Hein-Eek等,他們受Rossana Orlandi之邀參與Ro Plastic在米蘭家具展期間的展覽,也讓更多人關注塑料的再生問題。
圖中作品分別來自知名設計師Jaime Hayon,Lucio Micheletti,Marcel Wanders,Piet-Hein-Eek等,他們受Rossana Orlandi之邀參與Ro Plastic在米蘭家具展期間的展覽,也讓更多人關注塑料的再生問題。
圖中作品分別來自知名設計師Jaime Hayon,Lucio Micheletti,Marcel Wanders,Piet-Hein-Eek等,他們受Rossana Orlandi之邀參與Ro Plastic在米蘭家具展期間的展覽,也讓更多人關注塑料的再生問題。
圖中作品分別來自知名設計師Jaime Hayon,Lucio Micheletti,Marcel Wanders,Piet-Hein-Eek等,他們受Rossana Orlandi之邀參與Ro Plastic在米蘭家具展期間的展覽,也讓更多人關注塑料的再生問題。
塑料是萬惡之源嗎?恐怕任何對環(huán)境保護有所覺知的現(xiàn)代人都會給出沒有懸念的肯定答案。作為21世紀最有代表性卻也背負著“最糟糕發(fā)明”的材料,塑料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和循環(huán)再生問題幾乎常年橫亙在全球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榜首,直到已逾古稀的意大利女士Rossana Orlandi喊出“塑料無罪”的口號。
標志性的超大號白框眼鏡、一頭銀絲整齊服帖挽在腦后,Rossana Orlandi用專業(yè)和隨性將自己活成了一個神話,人們稱她為“米蘭設計教母”。進入設計業(yè)的前20年,Rossana Orlandi一直從事時尚行業(yè),經(jīng)年累積的好品位讓她在轉行后,迅速成為國際藏家及年輕設計師的追隨人物。2002年,Rossana Orlandi看上了米蘭街頭一處銹跡斑駁的廢工廠。在保留建筑原始工業(yè)味道的基礎上,她用大面積的綠色植物、團簇的鮮花、獨特的藝術品陳列,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首間設計藝廊。這棟在植物包裹下起死回生的建筑,也宣告了Rossana Orlandi女士的綠色價值觀。
2019年2月,Rossana Orlandi聯(lián)合Dezeen雜志共同舉辦了Ro Plastic Prize塑料大獎賽,該賽事要求設計師們開發(fā)新的方式來回收和再利用材料。Rossana Orlandi說,該獎項對所有年齡段的人開放,希望人們不再將氣候變化視為未來的問題,從現(xiàn)在開始就拿起武器進行富有創(chuàng)意的時代斗爭。塑料本身是無罪的,真正的問題在于用法錯誤。2019年米蘭家居展期間,Rossana Orlandi將這些獨特的塑料作品展出售賣。她邀請業(yè)界的藝術家、設計師、建筑師等參與拍賣會,意圖在藝術和商業(yè)間架起橋梁。
超越“塑料無罪”的主題本身,將標準提升為打造由塑料產(chǎn)生的循環(huán)經(jīng)濟,這是2020年Rossana Orlandi要突破的。她將原本獎項中包含的4個競賽類別擴充到了5個,并允許參賽者基于用途和功能選取適合的材料,希望通過材料的多樣化激發(fā)設計師們在生產(chǎn)應用上的創(chuàng)意,推動有機材料和塑料的結合,實現(xiàn)循環(huán)經(jīng)濟供應鏈的打造,以此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塑料本身并無罪過,承擔責任的就該是人類自己。解放地球,Rossana Orlandi正在用設計和經(jīng)濟、藝術與商業(yè),帶領人們不斷探索......
喜歡中國漢字的具象表達,就在手臂上紋了一個“暖”字。她說,暖即是日頭旁的愛意。而這份愛連接的是人和人、人和周邊環(huán)境、人與自然之間的溫度。2008年,設計師張娜創(chuàng)立了個人服裝品牌FAKENATOO,并迅速捕獲了業(yè)界關注,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便成為中國時裝設計界的代表人物。而她本人并未因此而滿足—“時裝還不能夠完整地表達我的觀點”。于是,2011年再造銀行誕生。創(chuàng)辦同年,此項目便入選維也納設計節(jié)時裝單元。
圖中大衣是張娜應一位女兒的要求,用她去世的母親曾穿過的七件舊衣重新制成的大衣,舊衣的標簽都縫在了大衣內(nèi)側,留作紀念。對頁:再造銀行在回收面料、制造生產(chǎn)的過程中堅持低碳和節(jié)約能源的理念,選擇對土地無危害的化學染料和面料。
圖中大衣是張娜應一位女兒的要求,用她去世的母親曾穿過的七件舊衣重新制成的大衣,舊衣的標簽都縫在了大衣內(nèi)側,留作紀念。對頁:再造銀行在回收面料、制造生產(chǎn)的過程中堅持低碳和節(jié)約能源的理念,選擇對土地無危害的化學染料和面料。
圖中大衣是張娜應一位女兒的要求,用她去世的母親曾穿過的七件舊衣重新制成的大衣,舊衣的標簽都縫在了大衣內(nèi)側,留作紀念。對頁:再造銀行在回收面料、制造生產(chǎn)的過程中堅持低碳和節(jié)約能源的理念,選擇對土地無危害的化學染料和面料。
圖中大衣是張娜應一位女兒的要求,用她去世的母親曾穿過的七件舊衣重新制成的大衣,舊衣的標簽都縫在了大衣內(nèi)側,留作紀念。對頁:再造銀行在回收面料、制造生產(chǎn)的過程中堅持低碳和節(jié)約能源的理念,選擇對土地無危害的化學染料和面料。
再造衣,即舊衣物的升級再造;銀行,指代其作為受理舊物料的存儲、流通、匯兌的模式。設計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僅僅是將舊物料翻新改造,更是將人的過去和未來串連起來。張娜說,再造銀行讓人們多了一種對待過去的選擇。這種選擇包括,把廢棄的塑料瓶、舊漁網(wǎng)、甚至是植物根莖搜集起來,通過大量的科技手段轉化為XPT面料、再生尼龍,甚至是木漿纖維面料和玉米纖維面料。于是一件衣服就有了記憶和故事,你穿在身上的可能是被人一腳踢開的礦泉水瓶,也可能是沉于深海的漁網(wǎng)。這種選擇也包括,將舊衣物的材料結構原封不動保留下來,進行純手工的二次創(chuàng)造和打磨,張娜稱它們?yōu)椤皠?chuàng)作系列成衣”。這些成衣一部分承載著歷史和記憶,另一部分連接的是一個人的過往和未來。再造銀行讓她從過去穿梭到現(xiàn)在,用設計將塵封的過往賦予新的意義。我們的人生曾有過如此多的過往,外祖母的手套、前男友的毛衣,甚至是寵物狗的小玩具,當這些人事離我們而去,記憶開始逐漸蒙塵。再造,可以將它們拉回現(xiàn)實。
而如果說留住過去是愛的可持續(xù),那么環(huán)保就是可持續(xù)的愛。在張娜的心中,這是一個完整的互動體系。再造銀行在回收面料、制造生產(chǎn)的過程中堅持低碳和節(jié)約能源的理念,選擇對土地無危害的化學染料和面料,也盡可能地聘請殘障人士和外來務工的低收入人群。溫度和人情味是她對宇宙表達的內(nèi)核,可持續(xù)的設計則是與外界的一種綠色連接。
回過頭來,當我們發(fā)問環(huán)保是為了什么而存在?答案似乎顯而易見了。環(huán)保,不正是為了讓身邊的人、讓社會、讓這個地球變得更好嗎?重拾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身體力行地推動世界的平衡。這背后離不開愛、尊重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