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杰 復(fù)旦大學古籍所教授
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Pope,1688—1744)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這句常見引用的格言是誰說的?
有人說是出自現(xiàn)今臺灣的證嚴法師,有人說是出自美國的愛迪生,但引用最為廣泛,最為言之鑿鑿的,是說出自德國的康德。
數(shù)以千計的中文圖書中都有冠名康德的這句話,如2015年北京教育出版社《最新高考滿分作文1000例》,2015年云南大學出版社《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讀本》,2015年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學課》……這些大都是基礎(chǔ)教育或者普及性通俗讀物,讀者面極廣。也有權(quán)威性稍高一些的辭書或者譯著,如1999年湖北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張開勤等主編的《新華句典》第七編《警句》“修養(yǎng)”類的第一條:“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康德)”2013年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署名康德著、唐譯編譯的《康德的批判哲學》附錄《康德名言錄》,第一條:“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儼然這句流傳極廣的話是康德最有名的一句話。
中文里的外國名言當然是翻譯的結(jié)果,照理應(yīng)當有原文。網(wǎng)上雖未見中德對照版,但有中英文對照版,最常見的對應(yīng)英文有兩種:一是“The angry is that taking the other's mistake to punish oneself”;一是“To be an-gry is to punish oneself with other's mistake”。如此看來,前面的言之鑿鑿,似乎也算是證據(jù)宛然了。
然而進一步搜檢,發(fā)現(xiàn)情況并非如此。
首先,google結(jié)果顯示,上面這兩句英文幾乎只見于中文網(wǎng)頁,并附有對照中文,顯然是made in China的假洋貨。
其次,在“康德名言”(Kant Quotes)里找不到這句話,用英文在google網(wǎng)頁搜檢“Kant”(康德)“an-ger”(生氣)和“punish((懲罰),結(jié)果里也見不到類似的話。用德文搜檢也是如此。
第三,類似的英文表述如“An-ger is the punishment we give ourselves for someone elses mistake”(生氣是我們因為別人的錯誤而加在自己身上的懲罰),出處標注為“未詳”(unknown);“To be angry is to let othersmistakes punish yourself”(生氣是讓別人的錯誤懲罰你自己),出處標注為“佛陀”(Buddha)。
這句話也不是佛祖說的。網(wǎng)上還有一句流傳更廣的英文格言You will not be punished for your anger, you will be punished by your anger(你不會因為嗔怒而受到懲罰,你的嗔怒就是你的懲罰),一般系于佛祖名下。大概是因為內(nèi)容相近,前一句也被歸于佛祖。不過即使是后一句也有人說是假的(fake Bud-dha quotes),并長篇大論予以證偽。
搜檢得知,生年比康德(1724—1804)早36年的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曾說過:“To be angry is to re-venge the faults of others up-on ourselves.”(生氣是將別人的過犯報復(fù)在我們自己身上)。生年比蒲柏晚8年的英國凱姆斯勛爵亨利·霍姆(Lord Kames, Henry Home,1696—1782)編纂的《思考藝術(shù)導(dǎo)論》(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Thinking(初刊于1761)有意思差不多的一句,是“To be angry is to punish myself for the fault of another.”(生氣是為了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后來威廉·斯科特(Wil-lam Scott,1750-1804)編纂的《言說教程:詩文擷英》(Lessons in Elo-cution, or, A Selectionofpiec-es, in Prose and Verse, for the improvement ofYouth in Read-ing and Speaking)照引了亨利·霍姆的相關(guān)文字。
如此看來,這句托名康德的話,更早的來源是英國。
在大致搞清楚這句話的來源之后,再來說一說這句話所包含的道理,以及康德對生氣和懲罰的基本態(tài)度和觀點。
人們引用這句話多半是從個體身心健康出發(fā),效果略同于中國鄉(xiāng)諺所說“人家氣我我不氣,氣出病來沒人替”。“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言下之意是,不要生氣。在“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和“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之間,正確的選擇不言而喻。
但是,如果考慮的范圍從個體擴大到社會,這道選擇題就變得復(fù)雜起來。
面對別人的錯誤或者說侵犯,A.懲罰自己;B.懲罰無辜的其他人;C.懲罰犯錯誤的人。
前面已將A排除。B也不是正確選項?!墩撜Z》說“不遷怒”,就是這個意思。正確的選項是C。這是顯而易見的。
對于答案如此昭然若揭的選擇題,為何人們還常常糾結(jié)于懲罰自己和遷怒他人,而不去懲罰犯錯誤的人呢?
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收了《戰(zhàn)國策》中的一篇,題為《唐雎不辱使命》,其中有一段唐雎和秦王關(guān)于“怒”的對話。秦王說:“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碧熳右簧鷼?,后果很嚴重,數(shù)以萬計的人會因此丟掉性命。老百姓生氣了,只能摘掉帽子用頭撞地。天子權(quán)勢之大,在懲罰他認為犯了錯誤的人同時,還可以隨意遷怒無辜的人。百姓無權(quán)無勢,只能懲罰自己。
唐雎不同意,說這是“庸夫之怒”,不是“士之怒”,于是舉專諸、聶政、要離三個著名刺客為例,說:“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毖韵轮?,他豁出死去,也能刺殺秦王。
值得注意的是,秦王說“天子之怒,伏尸百萬”,“百萬”之數(shù)雖眾,但并不包含“天子”。唐雎說“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二人”中有一個就是這個“士”本人?!笆俊鄙鷼?,后果也可以很嚴重,但是他必須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蒲柏說:“生氣是將別人的過犯報復(fù)在我們自己身上?!被裟氛f:“生氣是為了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兩句話意思大致相同,但仍有值得重視的微妙差異。大致說來,“報復(fù)”是沒有權(quán)勢之人的措辭,“懲罰”是有權(quán)勢之人的措辭?!皥髲?fù)”有受到“再報復(fù)”之虞,故而有“怨怨相報何時了”的說法,而“懲罰”則沒有這種意味。
一般而言,生氣,是因為自己的權(quán)利或者尊嚴受到別人的侵犯。報復(fù)或懲罰侵犯者,是人的自然反應(yīng)。之所以沒有報復(fù)或者懲罰“別人”,往往“非不欲也,是不敢也”,也就是所謂“敢怒不敢言”。有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就是針對這種怯懦因循有感而發(fā)。
讀了幾篇當代學者關(guān)于康德論情緒和寬恕的討論文章(“What Can Kant Teach Us about Emotions”“A Kantian Account of Forgiveness”)??偟膩碚f,康德主張受到侵犯應(yīng)當生氣,犯錯誤者應(yīng)當受到懲罰。當然,這種生氣,是道義驅(qū)動下的生氣,也就是所謂義憤。如果沒有義憤,不義就得不到糾正。以前學習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時候,就知道康德關(guān)于懲罰的“報應(yīng)刑”觀點,即所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不過,有時候不報復(fù)或不懲罰,并不是因為怯懦,而是因為大度,即所謂“犯而不?!?。魯迅《論費厄潑賴應(yīng)緩行》一文說:“‘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直道……”康德雖然主張直道,但也有條件地同意“恕道”。這個條件就是,寬恕不會導(dǎo)致或者鼓勵侵犯者繼續(xù)侵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