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勝,鄭 磊,張 鵬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檢驗科,廣東 廣州510000)
多發(fā)性骨髓瘤(MM)是一種漿細胞克隆增殖性的惡性疾病,其特點是骨髓中漿細胞克隆性增殖,抑制正常多克隆B淋巴細胞生長,并分泌大量異常單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導致異常球蛋白增加,正常球蛋白合成減少[1]。臨床表現(xiàn)常常為高球蛋白血癥以及由于大量免疫球蛋白(M蛋白)分泌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目前,臨床主要通過血清蛋白電泳或免疫固定電泳來評估分析M蛋白[2],從而幫助確診MM。血清蛋白電泳具有結(jié)果準確、重復性好、分辨率高、簡潔、快速等優(yōu)點,能清晰將血液中異常蛋白以圖譜的形式顯示出來。但血清蛋白電泳檢驗周期長,費用較貴,不適合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篩查。本文通過對本院確診的233例MM、419例非MM初診時的球蛋白水平進行分析,探討關于血清球蛋白對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篩查價值。
1.1 一般資料MM組: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就診的223例確診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初診時球蛋白值。非MM組: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419例引起球蛋白升高的其他疾病(包括感染、肝硬化、肝癌、自身免疫病等疾病)初診時的球蛋白值。
1.2 納入標準MM組:按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3]診斷。非MM組:符合引起球蛋白升高的臨床非MM疾病(包括感染、肝硬化、肝癌、自身免疫病等疾病)。排除標準:不符合引起球蛋白升高的臨床疾病和健康體檢人群。
1.3 方法球蛋白含量 通過檢測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計算二者之差則為血清球蛋白含量。白蛋白測定采用溴甲酚綠法,總蛋白采用雙縮脲法。所用儀器均為貝克曼AU5400,試劑均為貝克曼公司配套試劑。
1.5 判斷標準當AUC<0.5為無診斷價值,AUC為0.5-0.7為診斷準確性較低,AUC為0.7-0.9為診斷準確性較好,AUC>0.9表示診斷準確性最高。
2.1223例MM患者年齡分布為34-79歲,中位年齡58歲,具體見表1。非MM組:419例患者中其中男性313例,女性106例,年齡分布在32-88歲,中位年齡為53歲。
2.2 兩組血清球蛋白檢驗結(jié)果MM組、非MM組球蛋白水平分別為(57.87±32.84)g/L、(30.75±6.62) g/L。MM組球蛋白水平明顯高于非MM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ROC曲線分析結(jié)果AUC(曲線面積)為0.73。當以血清球蛋白43 g/L為診斷界值時,敏感度與特異度之和最高,敏感度為60.1%,特異度為95.7%,見表2。
表1 223例MM患者性別、年齡別分布表
表2 臨界值對應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MM發(fā)病隱匿,早期臨床表現(xiàn)復雜,常常累及多系統(tǒng),缺乏特異性,并且MM發(fā)病率低,相關資料表明我國的發(fā)病率約為1/10萬。非??漆t(yī)生缺乏對MM的了解,思維局限,病史詢問不詳細,查體不夠全面,導致誤診或漏診[4]。周靖泳、呂鴻雁等曾報道國內(nèi)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誤診率分別為56.44%、65.17%[5,6]。由于患者大多數(shù)首診科室非血液科,入院后通過檢驗、影像等檢查才明確診斷,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近幾年來,MM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在西方國家MM是第二常見的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7],40歲以下者較少見[8]。本研究從我院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發(fā)病年齡分布和血清球蛋白水平進行綜合分析,223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男女比例為1.23∶1,中位年齡58,與李娟[9]等國內(nèi)報道的中位年齡相同,遠低于美國MM患者的中位發(fā)病年齡為70歲[10],考慮因生活方式差異和經(jīng)濟條件等因素制約。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男性MM患者60-69歲所占比例最高,占36.6%。女性則為50-59歲所占比例最高,占36%,表明女性多發(fā)性骨髓瘤好發(fā)病年齡比男性患者早。年齡<40歲患者占4.5%,年齡>70歲MM患者為9%,與張金巧、方潔等[10]報道的年齡<40歲所占比例2.2%相比略高,與李娟、盧力麗等[9,12]報道的年齡<40歲占9.4%、>70歲占13.6%相比偏低,考慮主要因為MM逐步年輕化,但我國人口步入老齡化速度提高,可能影響MM發(fā)病年齡分布。
本研究納入引起球蛋白升高的其他疾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血清球蛋白檢驗結(jié)果對比分析,MM組、非MM組球蛋白水平分別為(57.87±32.84) g/L、(30.75±6.62) g/L,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雖然其他疾病也可引起球蛋白升高,但MM組球蛋白升高水平明顯高于非MM組。國內(nèi)文獻資料曾報道漿細胞疾病組(多發(fā)性骨髓瘤為主)球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其他疾病組[13]。因此球蛋白應對MM有一定的鑒別診斷與篩查能力。
據(jù)此以球蛋白升高的其他患者作為對照組針對血清球蛋白對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診斷價值進行ROC曲線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ROC曲線下面積達到0.73,球蛋白含量具有很好的鑒別多發(fā)性骨髓瘤與其他球蛋白升高疾病的能力。當血清球蛋白為43 g/L時,敏感度與特異度之和最高。如果以本實驗室血清球蛋白的生物參考區(qū)間上限40 g/L作為診斷臨界值,敏感度雖然有62.1%,但特異度只有92.3%,諸如感染、肝炎等疾病均可引起球蛋白高于參考區(qū)間,診斷價值不大。當以43 g/L為最佳臨界值時,敏感度界值雖然較以40 g/L下降,為60.1%,但特異度提高為95.7%,此時特異度和敏感度之和最大,綜合診斷價值更高。因此,筆者認為,當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高球蛋白血癥且血清球蛋白含量>43 g/L,臨床醫(yī)生需謹慎,該異常結(jié)果提示存在MM可能性大,建議加做血清蛋白電泳,從而提高對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診斷和鑒別能力,降低多發(fā)性骨髓瘤的漏診率和誤診率。
綜上所述,血清球蛋白含量對于多發(fā)性骨髓瘤具有一定的初篩價值。診療中對于不明原因血清球蛋白升高患者,須加以關注,加做血清蛋白電泳,減少多發(fā)性骨髓瘤的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