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阮, 程元輝, 陳 靜
(1.海南省婦女兒童醫(yī)學中心兒科, 海南 ???570206 2.復旦大學附屬婦產(chǎn)科醫(yī)院新生兒科, 上海 200011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 河南 焦作 454001)
哮喘亦有支氣管哮喘之稱,起病急,且容易反復發(fā)作,尤其好發(fā)于兒童群體,并且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趨勢[1,2]。小兒哮喘患者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間歇性發(fā)作咳嗽、喘鳴以及呼吸困難等,可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影響身體健康發(fā)育。臨床傳統(tǒng)治療方式主要包括促進痰液排出與吸氧等,但獲得的療效并不理想。有研究表明,選擇性聯(lián)用不同藥物,能夠提高藥物間協(xié)同作用,改善臨床治療效果[3]。有報道指出,酮替芬可增強沙丁胺醇平喘效應[4]。本文以80例小兒哮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沙丁胺醇與酮替芬聯(lián)合治療對其血清血管內(nèi)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循環(huán)內(nèi)皮細胞(CEC)水平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80例小兒哮喘病例,納入標準:①與《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和管理方案)》[5]中有關診斷標準相符;②年齡6~12歲;③入組前1個月未接受相關藥物治療;④患兒家屬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②伴隨心肝腎功能障礙性疾??;③入組前1個月已經(jīng)接受過全身糖皮質(zhì)激素、緩釋茶堿或者抗白三烯等藥物治療;④近1個月內(nèi)出現(xiàn)呼吸道感染疾病;⑤過敏體質(zhì)。按照入院順序單雙號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患兒年齡6~11歲,平均(8.68±0.89)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20.50±2.18)kg/m2;病程0.5~3年,平均(1.64±0.21)年;哮喘程度:輕度18例,中度14例,重度8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患兒年齡6~12歲,平均(8.75±0.90)歲;BMI(20.43±2.16)kg/m2;病程0.6~3.5年,平均(1.78±0.24)年;哮喘程度:輕度17例,中度13例,重度6例。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 法
1.2.1治療方法:兩組均采取常規(guī)綜合治療措施,主要包括抗炎、吸氧、抗感染等,對照組霧化吸入沙丁胺醇(國藥準字號:H23020561,生產(chǎn)廠家:哈爾濱廣濟制藥廠)0.2mg/次,按照病情嚴重程度調(diào)整用藥頻率,其中嚴重者需要每隔4h使用1次,控制24h內(nèi)次數(shù)≤8次;觀察組沙丁胺醇使用方法與劑量同對照組,并服用酮替芬(國藥準字號:H35021022,生產(chǎn)廠家:福建廣生堂藥業(yè)有限公司)0.5~1.5mg/次,2次/d。兩組患兒連續(xù)用藥3個月為1療程,共1療程。
1.2.2檢測方法:分別在治療前后抽取患兒清晨空腹靜脈血3mL,進行離心處理之后分離血清,通過放射免疫分析法獲得血清ET-1表達水平;通過硝酸還原酶檢測法獲得NO濃度。同時取靜脈血2mL,通過3.8%枸櫞酸鈉達到抗凝目的,測定0.9μL血清中所含CEC數(shù)量,單位:個/0.9μL。以肺功能儀(型號:日本MINATO)檢測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主要為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肺活量(FVC)、FEV1/FVC、呼氣峰流量(PEF)。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FEV1、FVC、FEV1/FVC、PEF)、血清ET-1、NO、CEC水平,并觀察兩組癥狀消退時間(咳嗽、肺部啰音、氣促以及喘憋等)、療效、不良反應情況(嘔吐、手指震顫、心搏異常強烈、嗜睡等)。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3~5d,呼吸功能得到顯著改善,哮鳴音消失,且心率基本正常;有效:治療5d后,臨床癥狀(喘息與呼吸困難等)有所緩解,哮鳴音消失,且心率基本正常;無效:可以聞及哮鳴音,患者癥狀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顯效+有效。
2.1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顯效30例,有效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50%;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1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0.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4.507,P=0.034)。
2.2兩組肺功能變化比較:觀察組治療后FEV1、FVC、FEV1/FVC、PEF升高程度較對照組更大(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變化比較
2.3兩組血清ET-1、NO、CEC水平變化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血清ET-1、NO、CEC水平降低較對照組更大(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ET-1 NO CEC水平變化比較
2.4兩組癥狀消退時間比較:觀察組各癥狀消退時間較對照組更短(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表4 兩組安全性比較n(%)
2.5兩組安全性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4。
哮喘發(fā)病機制復雜,為各類細胞及其組分共同參與作用的一種慢性氣道炎癥病。哮喘防治最有效對策為藥物治療,但由于誘發(fā)哮喘原因非常多,不同藥物作用環(huán)節(jié)亦存在差異,故近年來藥物治療主要發(fā)展方向之一為選擇性聯(lián)合用藥[6,7]。
沙丁胺醇屬于選擇性β2受體激動劑,具有較高特異性,能夠通過影響平滑肌特異受體,起到松弛平滑肌功效,從而發(fā)揮止咳平喘藥物療效。另一方面,該藥物益于纖毛運動,可促進氣道分泌物有效排出。而通過霧化吸入給藥手段,則能在病變處直接發(fā)揮藥效,提高起效效率,同時具有減少給藥頻率及藥量作用。然而,臨床長期實踐發(fā)現(xiàn),對患者反復予以沙丁胺醇,會降低其對藥物敏感性,引起藥物耐受情況,最終影響療效。酮替芬能通過作用于細胞膜組織,起到維持平滑肌穩(wěn)定作用,同時阻斷變態(tài)反應,避免過敏原或組胺造成的支氣管痙攣,臨床適用范圍大,可用于治療內(nèi)源性以及外源性哮喘。酮替芬是一種H1受體拮抗劑,可以阻止細胞分泌過敏性活性物質(zhì),同時與組胺分子特異性結合,發(fā)揮持久高效作用。相關研究指出,酮替芬可預防沙丁胺醇導致的氣道敏感性降低現(xiàn)象,防止或減少患者對其產(chǎn)生的耐受性,同時還可以增強沙丁胺醇對患者氣道擴張效應[8]。本組研究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表明沙丁胺醇與酮替芬聯(lián)合治療小兒哮喘安全性高。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咳嗽、肺部啰音、氣促以及喘憋癥狀消退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提示沙丁胺醇與酮替芬聯(lián)合治療方案可促進小兒哮喘患者臨床癥狀的恢復。臨床上,肺功能檢查常規(guī)指標主要為FEV1、FVC、FEV1/FVC、PEF等,其水平變化可準確反映人體肺功能情況。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后FEV1、FVC、FEV1/FVC、PEF升高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與周妍卉等[9]研究結論相符。說明沙丁胺醇與酮替芬聯(lián)合治療小兒哮喘可縮短肺功能恢復進程。
ET-1屬于可以收縮血管組織與支氣管,并且大量存在于呼吸系統(tǒng),能起到激活磷酸酯酶分子作用,并且為花生四烯酸代謝提供有利條件,增加人體內(nèi)白介素,加劇呼吸道損傷。對于NO而言,其為活性遞質(zhì),通常具有較強生物學效應,可以擴張支氣管,促進毛細血管滲出,引起氣道黏膜水腫,進一步加重氣道阻塞;同時亦可與氧反應之后形成一種超氧亞硝基陰離子,產(chǎn)生大量自由基,對患者氣道組織造成損傷,加重炎癥,誘發(fā)氣道高反應性,使得哮喘發(fā)作或更嚴重。CEC為評估內(nèi)皮細胞損傷常用有效指標,其檢測值越高預示呼吸道內(nèi)皮細胞受到的損傷越嚴重。CEC增多通常因肺血管內(nèi)皮細胞出現(xiàn)慢性損傷所致,并且與病情嚴重程度、ET-1、NO表達水平的提升呈平行關系。本組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ET-1、NO、CEC分泌減少程度顯著大于對照組,表明沙丁胺醇與酮替芬聯(lián)合治療方案能減輕患兒呼吸道損傷,促進病情恢復。
綜上,沙丁胺醇聯(lián)合酮替芬治療小兒哮喘能提高臨床療效,減輕呼吸道損傷,縮短肺功能、臨床癥狀恢復進程,可能與抑制ET-1、NO、CEC作用有關,且具有較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