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清江
10月12日晚,武漢一名14歲中學生夜跑時突然倒地。事發(fā)學校監(jiān)控視頻顯示,學生倒地13分鐘后,附近社區(qū)醫(yī)院醫(yī)生才趕到進行心肺按壓急救;25分鐘后,120救護車將其送往醫(yī)院,當晚搶救無效死亡。事后,家長質疑該校在安全意識和管理機制上存在疏漏。
(10月19日《新京報》)
從報道的視頻監(jiān)控復盤此次搶救過程來看,急救顯然難言效率。孩子倒地后,教師并未立即組織施救,而被通知的校醫(yī)在7分鐘后趕來,也來采取急救措施,而是等到附近的社區(qū)醫(yī)生趕到后才進行心肺按壓急救。相對于急救的“黃金4分鐘”的原則,這些措施無疑明顯滯后。
從這個角度來看,家長的質疑并非沒有道理。急救失之于遲滯,客觀而言,也暴露了學校急救能力的整體不足乃至是缺失。
應當來說,此一個案恐怕還是當前學校急救能力狀況的縮影。一方面,總認為青少年身體機能較之其他成年人更好,相對于其他校園傷害的防范更容易被忽視。另一方面,對于學校急救能力也沒有明確具體的要求,如已實施十多年的《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在這方面幾乎是空白。即便是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學校安全管理立法,對此也沒有具體涉及。
正因如此,中小學校急救能力建設缺乏應有的壓力與動力,在急救專業(yè)人員聘用、急救技術普及、急救設施設備配置等方面,普遍不同程度存在短板和不足。
事實上,就在當天,新京報報道,教育部在對全國人大會議相關建議的答復中明確,將心肺復蘇和急救知識納入學校健康教育,將急救知識納入基礎教育相關課程。此事,對提高學生應對突發(fā)安全事件的緊急救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當以此為契機,把急救納入校園安全管理,提出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和強制標準,以強化、提升校園安全保障水平。如,設置專業(yè)門檻,提高校園從醫(yī)的專業(yè)化水平;加強培訓,提高體育教師、安全員等急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