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能全
年初的這場疫情依然在持續(xù)著,就像陰氣濃重的天空,讓人看不到一絲兒曙光。每個人的心里濕漉漉的,顯得沉重而壓抑。自我封閉是從大年三十那晚開始的,雖然央視春晚仍舊進行,但總使人覺得氣氛有些不對勁。那晚我勉強看完節(jié)目,好像是在履行一種職責,直到窗外鞭炮齊鳴,整個小縣城籠罩在茫茫的煙霧里,我才鉆進被窩進入睡眠狀態(tài)。
第二天正值大年初一,以往是早早起床,用過早餐就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或者走親訪友,增強親情友情的濃度。然而今年我卻按兵不動,硬把自己逼成一只“千年烏龜”。且不說因出門敞開胸懷接納種種未知病菌而受感染的風險率有多高,單單透過窗戶看見不遠處幾條冷清無人的街道就足以讓我產(chǎn)生畏懼心理,我知道不僅是我,別人也一樣“畫地為牢”“閉關自守”。打開微信,喜憂參半,喜的是拜年信息,憂的是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報道和評論。
我是個喜靜不喜動的人,平日里忙得像個旋轉不停的陀螺,總是幻想著早日能過上一種從從容容,無拘無束的休閑生活。如今難得有這么一個機會讓我提前“實現(xiàn)”這個愿望,我覺得應該積極面對才好。于是,我開始計劃著如何充分利用這閑暇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讀點書、寫點詩文雜感,或者拿起毛筆臨帖習字,讀書人的這類行為多少有點自娛自樂的味道,很容易讓人上心。然而在這非常時期,我終究心存一些放不下的牽念,諸如該見的人沒得見,該看的景沒得看,該完成的事沒得完成,于是在讀書寫字時難免有些心猿意馬,結果收效甚微。我只好枯坐在沙發(fā)上,看著電視屏幕發(fā)呆,多少回想打開電視,又由于覺得索然無味而作罷。我不知不覺地把視線集中在手機微信上,一些壞消息頻頻出現(xiàn),我的眼睛有點模糊,心里默默為疫區(qū)的民眾祈禱,更為那些義無反顧奮戰(zhàn)在第一線的白衣使者擔憂。
鼠年第一天,我生活在為疫情擔憂之中。
武漢的疫情不斷加重,大有蔓延趨勢。大年初一之后的幾天里,多數(shù)人依然待在家里,串門、聚會成了禁忌。每天一張開雙眼,我便迫不及待地摸起手機,關注最新信息,那些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shù)一直增加,令人心里堵得慌。而最悲壯的新聞莫過于全國各地一批批醫(yī)務人員逆行而去,浩浩蕩蕩地奔赴疫區(qū)。他們冒著隨時被感染的危險,無懼無畏,治病救人,很多事跡無不令人動容。
疫情還未過去,繼續(xù)蟄伏是必需的。此時,家里糧菜已盡,為了購置生活必需品,我把自己武裝起來:戴上口罩和帽子,穿上厚厚的外套,行色匆匆,早去早回,不敢稍事逗留。回來路上,偏偏遇到身旁一位沒戴口罩的老太太打了個很響的噴嚏,我被嚇得飛似地往自家小區(qū)躥去。進了門瘋狂洗臉洗手N遍,忐忑之情久久無法緩解。
我的心態(tài)逐漸發(fā)生了變化,此時封閉蟄居不失為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最好辦法,哪怕室外有再大的誘惑力,也不好去自投羅網(wǎng),只有家才是最安全的港灣。待在家里,放松緊繃的神經(jīng),暢快地呼吸新鮮空氣,不必過多去考慮傳染與被傳染的問題。好好修煉自己,不急躁不狂放,讓心靈像被清泉濯洗過一樣潔凈,讓思想像被清風吹拂過一樣純粹,氣定神閑地度過這枯燥難捱的日子。摒棄一切雜念,可以極力端坐著,捧起書一句一句地朗誦著,像一位小學生,虔誠地閱讀;可以筆直站立著,握住筆一撇一捺地書寫著,把百無聊賴的時光變成詩情畫意般的美好;可以手腳配合著,做一套少年時期學過的廣播體操,重溫舊日的夢想;可以心口相隨著,拿起話筒,打開伴奏,在沉沉黑夜里吼幾首老歌,它在四周穿透著,繚繞著,送給寂寥的夜晚些許活力,我漸漸感受到宅家的另一種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