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明
昨天是周三,按疫情期間輪崗的特殊工作制度,我緊趕慢趕地忙完一天所有的工作已經(jīng)是快到晚上8點了,駕車20分鐘來到了岳父母居住的小區(qū)胡同口。燈光下,遠遠便看到二位老人手拉小車佇立在胡同口公交站前的身影,其實我早到了將近10分鐘。我的心頭一熱,知道老人怕我等,寧愿自己在初春料峭的夜風中等我。
特殊時期,我無法正常進入岳父岳母居住的小區(qū),二老只能把準備好的小推車外加一袋子好吃好喝,在胡同口給我。
我緊忙下車把東西裝進后備廂,岳母遞給我一個口袋說:“這個袋子可值錢,里邊有二斤羊肉片,還有做好的魚和排骨?!蔽艺f,放心,一定拿好。
岳父母催我趕緊開車回家,車開動后,在后視鏡中我再次看見了二老目送我遠去的身影。
岳父是細心人,下午提前給我發(fā)微信:“今晚你來取東西的時候,在出單位時給我打個電話,20分鐘以后我在車站南邊等你。路口有攝像頭?!崩先思也粫_車,可開車的事兒卻都替你想著呢。
然后,又追加了一條微信:“東西到家后,羊肉片要冷凍,其他熟食冷藏。”哈哈,一位70多歲的老人叮囑著一位50多歲的“老孩子”,可是誰家的父母又不是這樣呢?孩子之所以在父母的眼中永遠長不大,那是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愛永遠不會缺失。
更有意思的是,我回家后給岳父發(fā)了一條微信:“已到家,東西按要求也都歸置好了,謝謝爸媽。以后少買點兒,二老出去一趟也不容易?!痹栏傅幕貜褪牵骸昂玫?。饅頭、豆包一定加熱后再吃?!睂嶋H上,他們從來不曾少買。
我曾經(jīng)以為自己是個很自立的人,從初二到高三一直住校,大學畢業(yè)后在京城單槍匹馬從“北漂一族”到成為一名“新北京人”,三十多年的“異地生活”似乎已經(jīng)減淡我對親情的依賴。然而這次疫情卻再次喚醒了內(nèi)心深處本該有的這種情感,它何曾消失,只是暫時隱藏、假裝屏蔽罷了。
前些日子,單位發(fā)了好多瓶噴霧消毒液,我打電話說給岳父送去幾瓶,岳父急忙說,好像他們有預感似的,疫情開始前就買了好多瓶84消毒液,還說如今小區(qū)進出也不方便,無論如何也不讓我去送。現(xiàn)在想想,其實老人家還是怕給兒女添麻煩,84消毒液怎么也不如噴霧劑用得方便吧?他們能不知道嗎?下次一定給二老帶幾瓶。
想想這期沙龍的主題,用“投桃報李”來刻畫親情未免有些市儈,但僅僅就這一點來說,自己已倍感慚愧,何談更高一階的“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