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yán)?/p>
新年伊始,一部人文紀(jì)錄片因迅速收獲高人氣而“出圈”,豆瓣評分高達(dá)9.3。它由B站出品,胡歌擔(dān)任配音,為我們鐫刻了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以及他們和書的故事,而它的片名來源于波蘭詩人米沃什的同名詩歌——《但是,還有書籍》。
lulu和蝸牛是上海一對普通的“80后”夫妻,也是這部紀(jì)錄片第二集的主人公之一。他們的日常是開著車進(jìn)行書車旅行,把他們喜歡的書籍帶到各地,在鄉(xiāng)下、路邊小攤等地方就地賣書。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遇見了許多有趣的人和事。
有一次,lulu和蝸牛把書攤擺在了都江堰一個不起眼的菜市場里。隔壁賣水果的大叔打量了他們很久,最終害羞地說:“能看到賣書的人,不容易啊。我平時不怎么看書,想買一本給女兒看?!庇谑?,大叔買走了他們推薦的《小王子》。
可以想象,女兒收到父親送的書,應(yīng)該會很驚喜。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的父親,為了生活疲于奔波,連書店都未曾踏入過的他,在此之前可能只想到給孩子買吃的,但是在這一次偶然的相遇里,他選擇買一本書送給女兒。對這對父女而言,這很可能會成為他們?nèi)松须y以忘記的一個瞬間吧。
上海青浦區(qū)金澤鎮(zhèn)岑卜村是一個留守老人居多的小村莊,而這一天,lulu和蝸牛把書攤擺在了鄉(xiāng)間的小路上。村民們?nèi)珖松蟻?,好奇地翻著桌上的書。有個準(zhǔn)備出門干活的大姐,在桌子前先是擦了擦手上的灰,繼而拿起了桌上的詩集。
端起飯碗的時候,也許她不會擦手;抱起孩子的時候,也許她不會擦手;放下鋤頭的時候,也許她不會擦手……可是,面對這樣一本小小的寫滿了字的書籍,大姐下意識的動作是擦凈雙手,不忍心讓一點兒灰塵弄臟它。這或許是千百年來在人們血液里流淌著的從未改變過的基因——對知識的尊重、對文字的敬畏。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靜下心來讀書似乎越來越難。當(dāng)大多數(shù)人選擇制式化的生活方式時,慶幸還有像lulu和蝸牛這樣特立獨行的靈魂,在展開自己人生奇遇的同時,也讓書籍成了人們的奇遇。正如米沃什在詩中寫道:“但是書籍將會豎立在書架,有幸誕生,來源于人,也源于崇高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