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為了戰(zhàn)勝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人們紛紛響應(yīng)號召宅在家里,這是阻斷病毒的最好辦法。
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首都長安,是當(dāng)時的政治文化中心、詩人薈萃的地方。那時的詩人們也有宅生活嗎?他們又能夠宅出什么花樣呢?
白居易編出國考指南
大詩人白居易曾經(jīng)因為參加國考,在長安的上都華陽觀里過了一段宅生活,結(jié)果編出了一本書。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鄭。白居易曾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唐德宗貞元十六年二月,白居易在長安參加了進(jìn)士考試,以優(yōu)異的成績高中第四名。同時及第的還有鄭愈、崔玄亮、杜文穎等17人,28歲的白居易是最年輕的一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那時,考中進(jìn)士只是取得做官的資格,并不是馬上授給官職。要取得官職,還需要經(jīng)過吏部考試,叫作“選試”。
貞元十八年冬,白居易再次來到長安,和朋友元稹一起參加了吏部的拔萃科選試,白居易名列甲等,元稹考中第四等。第二年春,他們一同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秘書省是皇家整理圖書的機(jī)關(guān),校書郎的職責(zé)就是管理“邦國經(jīng)籍圖書”,這是一個九品小官,從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好友。
唐憲宗李純元和元年,為了廣攬人才,朝廷舉行了制科考試,這是正兒八經(jīng)的國家大考。唐代的制科,考取后可以得到更高一級的官職。制科考試最主要的項目是試策,所謂“策”,就是回答皇帝的“問”。皇帝所問的當(dāng)然都是當(dāng)前的時政問題,借以發(fā)現(xiàn)考生處理問題的才干。
這時的白居易和元稹因校書郎任期屆滿而賦閑,自然不能放過這個登高的機(jī)會。為了參加制舉考試,答好皇帝的策問,他們二人決定找個地方宅起來。他們發(fā)現(xiàn)長安上都華陽觀非常僻靜,適合搞學(xué)問。于是兩人就來到這里,租借了一個房間,開始為這次考試做準(zhǔn)備。白居易后來寫過一首詩,講述了當(dāng)時的境況:“季夏中氣候,煩暑自此收。蕭颯風(fēng)雨天,蟬聲暮啾啾。永崇里巷靜,華陽觀院幽。”
白居易和元稹在華陽觀中“閉戶累月,揣摩當(dāng)代之事,構(gòu)成策目七十五篇”,就是說,白居易和元稹在這里宅了兩三個月,竟然宅出了成果,寫出了七十五篇策目。后來,白居易把這些文章編成四卷,這就是有名的《策林》。該書對當(dāng)時的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外交、刑法、吏治、風(fēng)俗等各個方面,都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堪稱當(dāng)時國考的經(jīng)典教材。這些精心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給白居易的國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這一段生活,讓兩人的思想、友誼也有了新的增進(jìn)和提高。
這年四月,白居易和元稹參加了唐憲宗親自組織的策試。面對唐憲宗問針對當(dāng)時國家的內(nèi)憂外患情況,國家如何理政才能取得成效的問題,宅了兩三個月的白居易可不是吃素的,自然是有理有據(jù)、針砭時弊、侃侃而談。白居易的對策揭示了當(dāng)時社會動亂和疲敝的根源,由于白居易講話太過耿直,觸動了當(dāng)權(quán)者,結(jié)果他只中了個第四等,也就是乙等。白居易被任命為周至縣尉,總算實現(xiàn)了他的國考夢想。同時考中的共有十八人,元稹考取第一名,被授予左拾遺的官職。
韓愈為普通泥瓦匠立傳
韓愈素來有大志,一心向上,他也曾有幾段在長安的宅生活,其中一次,竟寫出了千古名篇,為普通泥瓦匠立傳,可謂是開了先河。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貞元八年,沒有任何背景的韓愈,第四次參加進(jìn)士考試,總算如愿以償,登進(jìn)士第,從此叩開了進(jìn)入仕途的大門。
韓愈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和愛國情懷的人,一直都很上進(jìn)和用功。貞元十六年冬,韓愈離開徐州節(jié)度推官的位置,回到長安,第四次參加吏部考試,再次向他從政的夢想發(fā)起沖刺。
為了更有把握,韓愈找了個住處,把自己宅了起來,一邊準(zhǔn)備功課,一邊把自己遇到的一個很有意思的人寫出來。這個人叫王承福,是一個泥瓦匠,也就是現(xiàn)在的建筑工人。
那時的建筑工人,被稱作圬者,就是干臟活的,很不好聽。顯然泥瓦匠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社會地位低下,被人瞧不起。他們的生平事跡幾乎從不載入史冊,也很少有人替他們樹碑立傳。而韓愈卻被王承福獨到的人生觀所感染,決定替這個泥瓦匠鄭重其事地寫篇傳記,題目就叫《圬者王承福傳》。在傳記中,韓愈如實記錄下這位建筑工人所說的話,談不上是豪言壯語,也沒有故作姿態(tài)的矯情,然而,句句出自肺腑,今人讀來仍感動不已。正是有了這篇八百多字的文章,使得一千多年之后,人們能夠了解到一名唐代建筑工人的精辟言論和高尚情操。
功夫不負(fù)有心人,到了貞元十七年,韓愈終于通過銓選,給他這段宅生活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開啟了他政治生涯的新時代。貞元十八年春,韓愈被任命為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貞元十九年,韓愈晉升為監(jiān)察御史。
此后韓愈雖屢受貶謫,但靠著實力,一步一步走上了大唐政治舞臺的中心,成為名垂千古的政治家和文學(xué)家。
李賀宅出千古絕句
李賀不畏困苦的一生,雖然短暫,但能夠持之以恒、嘔心瀝血,終于宅出了千古名句。
李賀,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著名詩人,人稱“詩鬼”。 李賀自幼聰慧,七歲能寫詩作文,十余歲便名揚文壇。韓愈和友人皇甫漫聽說李賀的才名后,親自前往李家試探,當(dāng)場出題,要李賀即興賦詩,李賀一揮而就,再試再賦,篇篇精彩。兩人大驚,這才相信李賀名不虛傳。
李賀的父親,按照宗室譜系,屬于王室貴族的后裔,卻早已敗落,家境貧寒,領(lǐng)不了祖宗多少遺澤,只做到縣令小官。他的母親鄭氏非常賢惠,除了李賀外,還有一女一兒。對兒女的教育,鄭氏也是費盡心思。
李賀也曾參加科考,可是因為特殊原因沒有登第。懷才不遇,還體弱多病的李賀,只好把這種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唐憲宗元和六年五月,李賀返回長安,經(jīng)宗人推薦考核后,父蔭得官,任從九品奉禮郎。
這期間,李賀的工作也不忙,他宅居長安,把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創(chuàng)作上。李賀苦思冥想寫詩之余,就到生活中發(fā)掘?qū)懽魉夭摹C看纬鲩T,他騎著一匹瘦馬,肩背一只布錦囊,后面跟著一個小童仆。他邊行邊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隨身所帶筆硯,在馬上寫成詩條,投入錦囊。有時滿載而歸,囊中鼓鼓;有時終日窮思苦索,竟不得佳句,囊空如洗。
回來后,李賀就宅在家里,搜腸刮肚,試圖想出滿意的詩句。本來身體就不好,再加上刻苦寫詩,李賀的身體每況愈下,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年僅二十七歲。但李賀短暫的一生,卻留下了200多首詩歌,許多是世代相傳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石破天驚逗秋雨”等,都是他宅出來的。
顯然,唐代幾位大詩人的宅生活是有意義、有成就的。無論是什么原因過起宅生活,都不要荒廢時光。有了宅生活的機(jī)會,不妨作為充電或修身養(yǎng)性的時機(jī),也許咸魚翻身正在此時!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