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歡
摘? ? 要: 戴維·洛奇和錢鐘書的小說,都探究了性惡的書寫和現(xiàn)代文明中人性的拷問,探究了文化的悖論、媚俗與抗俗、自欺與欺人的世態(tài)人情。但由于文化的異質性,錢鐘書的人性拷問是求誠的,戴維·洛奇的人性剖視是求真的。這是中西不同時代精神和民族特性存在差異的結果,也是天人合一和天人二分文化慣性形成的思考結果。
關鍵詞: 戴維·洛奇? ? 錢鐘書? ? 異質? ? 人格失衡
學術界普遍認為戴維·洛奇與錢鐘書的小說創(chuàng)作都以學界為描寫對象,都刻畫了典型的“知識人”群像。兩位作家都受英國經驗主義和寫實主義影響,自身經驗是創(chuàng)作來源,因此,筆者試圖從人格結構理論探討戴維·洛奇和錢鐘書小說中的相通和異質,以便加深對人的存在于喧囂世界的理解。同時,是對哲學大家鄧曉芒的中西人格結構分析的致敬。
戴維·洛奇是英國二十世紀新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性人物。集作家、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多種身份于一身,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跨越到二十一世紀。在長達半個世紀里,戴維·洛奇筆耕不輟,在作品中對現(xiàn)代西方社會文化進行持續(xù)思考和探索,并且這種思考有特殊價值,這是我對這些作品保持興趣的一個原因。由于個人經歷的影響,戴維·洛奇作品關注的是“知識人”這一群像,從《大英博物館在倒塌》中的年輕博士到《小世界》中在迷茫中成長的鉑斯,從《美好的工作》中“堂吉訶德式”學者羅斯到《天堂消息》中缺乏安全感的伯納德,從《想》中懷舊的人文學者海倫到《失聰宣判》中的漸入老境的貝茨教授,每一部作品都有新意,體現(xiàn)了人生不同階段對人的存在的思考。戴維·洛奇描繪群像,經常把人物置于西方二元論文化的框架下考察,在宗教與文學、人文主義與消費主義、工業(yè)文化與校園文化、孤島文化與大陸文化、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象牙塔頂與庸?,F(xiàn)實中追尋存在的意義,解讀人性在靈與肉中的掙扎和迷茫,又在危機中始終堅持良知和道德的底線,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有意義回答。
毋庸置疑,錢鐘書觀察和表現(xiàn)世界的視角與戴維·洛奇是重合的,都從“知識人”群像著手,對矛盾與喧囂的社會進行思考,對人性進行解讀,只不過在人性解讀深度上,洛奇略有不足,但瑕不掩瑜。本文的主旨是選擇兩位作家筆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類型放在中英異質文化中對比考查,從而反思自身文化傳統(tǒng)中的人格結構。
一、相通
“中國傳統(tǒng)的‘自我意識,就是意識到自己是非人,非意識;……中國傳統(tǒng)的‘獨立人格就是自覺地扼殺自己的個性、使之抹平在‘自然(泛)‘道德‘天理的平靜水面之下,就是堅持自己的無人格”[1](82)。這一論斷暗示了中國傳統(tǒng)人格的特性,那么,如何認識“自我”,如何看待中國人格的真實內涵,可以通過異質文化對比,在“他者”中凸顯“自我”形象。因此,我們從英國作家戴維·洛奇和錢鐘書筆下的“知識人”談起。
戴維·洛奇和錢鐘書作品中都有對人格失衡的書寫。如果說英國“十九世紀的社會性格本質上是競爭、囤積、剝削、權威、侵略和自私”[2](97)。那么,英國二十世紀的社會性格本質上是競爭、權威、利己、保守和享樂。英國文化經歷了十九世紀工業(yè)社會的野蠻增長后,由凸顯狂放不羈和狂飆突進轉入追求懷舊安逸和穩(wěn)定安寧中,激進的英國人變得更文明、理性,同時無比懷念帝國的榮光,在帝國花園夢中流連忘返。英國文化中,機器與花園的對立與沖突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經扎根在中上階層文化中并表現(xiàn)出一種緊張狀態(tài),并通過政治家、文官、教士、政論家和傳統(tǒng)精英教育倡導的生活范式普及整個英國社會。因此,英國社會文化呈現(xiàn)出兩面性,戴維·洛奇不止一次在作品中流露出對英國社會二元結構的觀察和探索。從《小世界》中的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矛盾到《美好的工作》中工業(yè)文化和校園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從《天堂消息》中孤島夏威夷的固守到大陸世界多變的差異,從《想》中科學主義的理性與人文主義的人性從對立走向融合,從《失聰宣判》中睿智學者走下神壇,歷經生與死的追問,在庸常中獲得智略的升華。在這種充滿張力的文化碰撞中,洛奇把自己對世界的思考聚焦于人的存在,通過塑造人格失衡的人物形象表達對現(xiàn)代社會文化必然階段的觀察與思考。
戴維·洛奇前期作品中的人格失衡通過對性惡、道德失范的書寫表現(xiàn)出來,這種人性的惡并不是罄竹難書的罪惡,而是對庸俗的習以為常,對麻木的放任自流,對崇高的消解虛化,對虛榮的自喜夸耀。因此,我們在洛奇的世界中看到了現(xiàn)代社會的反崇高人性。朗加納斯認為崇高的缺席一方面有外在的社會根源,另一方面有內在的思想根源。現(xiàn)代社會標榜物質力量的崇高,忘卻精神力量的崇高,對金錢的探求和享樂更使人思想被物控制。洛奇的代表作《小世界》中人格失衡的現(xiàn)象不勝枚舉,作家吝嗇于塑造崇高的人格,反而擅長描寫成功者的齷齪人生。文中洛奇著墨較多的形象有玩弄學術、游戲人生的扎普,陷于情欲卻道貌岸然的斯沃洛,盲目追逐的珀斯,研討會迷安吉莉卡、棄嬰的女學者梅西小姐等。扎普公然宣稱學術討論沒有意義,僅僅是為了維護文學學術研究制度的存在;聲稱閱讀偉大作品可以提高道德的斯沃洛公然踐踏婚姻盟誓;珀斯在追逐安吉莉卡的徒勞茫然無措。當讀者震驚于小世界丑惡的亂象,想要聲嘶力竭地批判和征討這個消解崇高的世界時,更令人震驚的是世界中的人的存在,是所有人的人格失衡這一現(xiàn)象。洛奇對世界的認識是悲觀的,人格失衡成為世界的常態(tài)。小世界的虛構敘事是對現(xiàn)實的諷刺,更是現(xiàn)實真實的寫照。
《圍城》中的人格失衡在方鴻漸們的虛榮、懦弱中體現(xiàn)。中國文化對人格修養(yǎng)的重視是根深蒂固的。人的成長要面臨的第一個關卡就是修身。古代先賢們無不重視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孔子言之“克己”“修己”“內省”,孟子言之“修身”。荀子言之“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荀子·勸學》),《中庸》提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但是在西方文化全面沖擊的前提下,這種源自儒道的崇高價值范疇面臨消解和扭曲,人格失衡成為必然。踐行仁義以守道還是偷生欺世而失道,拷問著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道德境界。如果說我們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形容君子人格的話,那么方鴻漸恰恰用這句話說明了自己是小人。他乍一出場就買了一張假文憑,自封為博士?;貒拇希诼端榫壓篚U小姐冷淡了他,極有挫敗感的方鴻漸更是善于用精神勝利法自我欺騙。在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交往中,對蘇文紈智慧背后的控制欲、唐曉芙純潔背后的狡黠、孫柔嘉柔順背后的尖利從來沒有絲毫察覺,一個懦弱、虛榮、淺薄無知、體現(xiàn)了生命之輕的方鴻漸形象被塑造了出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于修心,顯然錢鐘書認為,方鴻漸們的修心之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文化中的君子之心和博雅之士絕不是對虛榮和懦弱的踐行,方鴻漸人性的虛榮、自欺正在于不能接受自我的淺薄和有限。錢鐘書筆下的知識人形象類型正是對二十世紀中西文化沖突中的社會現(xiàn)實的刻畫。
洛奇和錢鐘書不約而同地塑造了學界中人性的惡、媚俗、自欺與欺人,是對現(xiàn)代文化中人性的拷問,是對一種人生境界的質疑,是對現(xiàn)代人精神力量的反思和超越。同時,由于中西文化與審美觀念的差異,二人對人性的思辨有不同的特點。
二、異質
戴維·洛奇和錢鐘書作品在人格結構和思想文化上表現(xiàn)出異質的特點。從人格結構方面來看,戴維·洛奇筆下的人性是求真的,中國文化認為誠為天性,錢鐘書對人性的思考是求誠的。完全有理由認為,二者的創(chuàng)作代表著中西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他們都從小說的意義上抵達了對現(xiàn)代性的探索,探討了人存在的重要維度。在思想文化方面,二者小說的異質也是天人合一和天人二分的文化慣性下的思考結果。
首先,“誠”與“真”可以看作中西方文化的表征。西方文化的求真性格是科學思維的產物,中國文化的求誠品格是至善思維的產物。西方文化是在用邏輯的方法尋求真,從“邏各斯中心主義”到科學主義、實證主義,西方文化形成求真的文化傳統(tǒng)。但這種文化傳統(tǒng)并不能解決人性中的問題。在《小世界》中,洛奇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個體對本能生命的放縱,仿佛這是維持生命力的唯一存在方式。同時又塑造了一個追求者的形象——珀斯,但是在追尋中的每一次奮力抗爭,在某種程度上又都是對自己追求的否定和嘲弄。他永不安息的行動意志卻自然將他導向善和真的方向。即使他最終的理想只是一個盲目的幻覺,即使對真實的追尋仍在價值和意義中突圍,但顯示了人的自由意志自發(fā)趨向于光明的前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極為看重品性中的誠,《禮記·大學》中這樣寫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由此可見,求誠思維貫穿中國儒家文化。其實,《小世界》中的珀斯極力探求真相正是方鴻漸們逃不出的“圍城”。兩位作家創(chuàng)作中對人生困境的思考是共同的,只不過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導致表達方式不同。錢鐘書描寫社會庸常現(xiàn)實,更多的是在做哲理思辨,無論是刻畫方鴻漸們人生價值構成中的返誠與荒誕,聚焦裂變時期的孱弱文明,目的都是思辨當時社會的存在方式和人的生存原則。因此,無論是對人性求真的追尋還是對品性求誠的思考都代表了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們對人的存在的思索和探求。
其次,從思想文化方面來說,天人二分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異質對兩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人類在客觀世界生存,對自然及其不可抗的支配力量感到迷茫和畏懼,只不過在對待這種力量的主觀態(tài)度上,中西差異明顯。西方文化往往通過命運揭示自己隱蔽的罪過,中國文化則善于為自己開脫,以掩藏缺點和逃避自責。西方文化自二十世紀以來,以基督教為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遭到踐踏,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陷入混亂無序。當人類告別蠻荒,當人類宣稱走向文明,按照常理人性應隨之進步,變得淳厚善良。然而,事實是人性迷失于物質的繁榮,戴維·洛奇關注的焦點在于物質層面掩蓋的人性。返璞歸真是對人性人心的呼喚,而對現(xiàn)實的批判,不過是在警醒人們走出物質和體制的奴役,找到迷失的人性和人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文化特點。孟子:“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誠,真實無妄的意思。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人道與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這就是說誠發(fā)自天性,言語發(fā)自內心,言行一致,這就是社會與人存在的持久精神動力。這種誠是以德行和自律為特征的內在之誠。中國人的個體存在要獲得生存的安全感,獲得存在的意義必須做到誠,這是中國人的一種倫理智慧。只有天人合一才能其樂無窮,一但天人二分那么人生就會陷入困頓中。正如方鴻漸面對人生困頓時,只能發(fā)出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感嘆。他的結局也只能像小說結尾預示的那樣:“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p>
綜上所述,兩位作家在中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關注“知識人”這一群像,對人的存在進行深入思考。都探討了性惡的書寫,探討了文化的悖論。作家們在作品中進行人性改良,宣傳人道主義思想,提倡博愛、民主、自由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基督教文化對人性的邏輯預設是性惡,倡導的人生觀是悲觀主義,由于上帝的存在,人類的發(fā)展方向是趨善的,通過權力制衡和社會制度實現(xiàn)這一預想。特別是戴維·洛奇在后期作品中對人在社會的存在有了更成熟的思考。這一點在《天堂消息》中有明確的描述。筆者并不認同戴維·洛奇晚年作品批判力度減弱這一說法,而是更成熟的理性的靈魂對理想社會的更成熟的設想,通過對真善美的追求與高揚實現(xiàn)對割裂的悖論的文明的超越。戴維·洛奇通過描繪來自天堂的消息完成救贖。戴維·洛奇創(chuàng)作上的持續(xù)性,使每一個時期的思想都體現(xiàn)了人類不同階段的思考特點,晚年的戴維·洛奇更具善意和親和力,更愿意表現(xiàn)對世界的朦朧體驗和真善美體會。
參考文獻:
[1]鄧曉芒,著.人之鏡[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2][美]羅洛·梅.人尋找自己[M].馮川,陳剛,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基金:湘南學院2018年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8XJ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