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莉莉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福建泉州362000)
隨著國家的經濟發(fā)展,人們對藝術的追求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藝術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地方戲曲與民歌一直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尤其是戲曲文化,作為現(xiàn)代藝術傳承與發(fā)展的先驅,在民族聲樂的發(fā)展中有了多元化的元素。很多保留下來的戲曲藝術作品,在與多元化元素進行融合的同時,將民族聲樂發(fā)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地方戲曲中的唱腔和咬字等方面,使得民族聲樂藝術具有更大的藝術價值。我國現(xiàn)代民族聲樂藝術,也逐漸發(fā)展為多元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藝術相結合的藝術體系。
傳統(tǒng)的民族唱法與戲曲唱腔,在審美取向上有一定關聯(lián)。民族藝術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但無論是傳統(tǒng)的民族唱法或是戲曲唱腔,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都比較少。不同于西方美聲唱法的是,民族唱法對氣息控制的要求很高,在演唱過程中,需要進行偷氣、抽氣等方式,使得演唱變得自然而順暢,甚至對于演唱者的呼吸方式都有獨特的要求。不同于西方美聲唱法帶來的爆發(fā)力與穿透力,我國的民族唱法與戲曲唱腔往往需要演唱者做到氣沉丹田,使得聲音渾厚。與咽鼻開合的發(fā)聲方式不同,我國的民族唱法與戲曲唱腔,采用的是口腔與胸腔產生共鳴的發(fā)聲方式,實現(xiàn)表演的自然流暢。[1]
民族聲樂唱法與戲曲唱腔都對吐字發(fā)音有很高的要求。在古代,字正腔圓是評價戲曲唱腔的重要標準,吐字清晰,對于表演者來說是很重要的。無論是民族聲樂演唱的表演者,還是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者,都要保證表演過程中吐字清晰,咬字發(fā)聲也是練習的重要步驟。京劇有一套專門的音韻學表演理論體系,這套理論體系從多角度詮釋了吐字收聲的重要作用。而在民族美聲唱法中,吐字是否清晰,也是判斷作品等級的標準。民族唱法的表演者通過練習波音、擻音等方式,提高表演的質量,實現(xiàn)發(fā)音的標準。
民族唱法和戲曲唱腔都注重聲情并茂,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不僅要有清晰的吐字,同時要能夠在演唱過程中傳達出作品表達的情感。使聽眾能夠感受到樂曲中蘊含的情感,并感受到演唱者情感的抒發(fā),使聽眾與作品與演唱者產生共鳴,感受情融于聲的藝術魅力。
第一,民族唱法對呼吸換氣的方式要求嚴格,演唱者要胸部與腹部聯(lián)合起來進行換氣與呼吸。戲曲唱腔在練聲方面就借鑒了這一方式,通過練習,調整演唱者的氣息。演唱者通過發(fā)聲部位的共鳴,使聲音更加渾厚。很多的京劇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都采用了民族唱法的發(fā)聲方式,使得傳統(tǒng)戲曲與民族唱法的精髓有機融合,高低音的處理更加巧妙,在表達感情上也更加充沛。
第二,戲曲唱腔對于咬字和腔調的要求十分嚴格,但對于民族唱法的演唱者來說,咬字與腔調并不是練習的重點。在兩種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許多民族唱法的演唱者進行了咬字吐字的練習,并學習了戲曲唱腔的相關樂韻理論。使得民族唱法的發(fā)音更加圓潤,演唱過程更加輕松流暢。在樹立作品風格方面,戲曲腔調往往帶有民族特色,并巧妙處理了高音與低音的變化。民族唱法的部分表演者,將戲曲腔調的這一特征融入到表演過程當中,使得歌曲更具有個人風格與民族風味,同時戲曲腔調中的一些拖腔方式,使作品帶有了戲曲的韻味,使得聽眾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2]
戲曲唱腔講究丹田運氣,通過腹部對氣息進行收與放。氣息的控制是戲曲唱腔最基本的技巧,為了提高演唱者對氣息控制的能力,有很多關于唱腔的相關專業(yè)研究。民族聲樂對于控制氣息的重視不亞于戲曲唱腔,其借鑒了戲曲唱腔中的丹田運氣,在音調的變換上,遵循一定規(guī)律。在演唱過程中,氣息提至橫膈膜上方位置,使得民族聲樂演唱的音調具有萬般變化,并能夠更輕松地進行氣息的調節(jié)。民族聲樂演唱中偷氣、換氣等氣息調節(jié)技巧,也是借鑒了戲曲唱腔的氣息控制,演唱過程中,歌詞能夠不露痕跡地緊密銜接。同時表演者的臉部表現(xiàn)與氣息的運用息息相關,將氣息沉于胸腔,能夠精確地表達驚訝的表情,而在表現(xiàn)恐懼時,則需要將氣息沉于腎。表演者的眼神與面部表情,通過氣息的調節(jié),更富有感染力。另外,氣息的調節(jié)對于是否能一氣呵成地完成一首民族歌曲十分重要。民族歌曲中高低婉轉的曲調和直觀生動的情感內容,均需要通過氣息的調節(jié)來完成,這與戲曲唱腔對氣息的要求有很大的一致性。
在歌曲演唱中,歌詞的發(fā)音以漢字為單位分為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這種發(fā)音方式與漢字的發(fā)音方式是相對應的,并在漢字發(fā)音的基礎上與唱歌的技巧規(guī)律相結合。作為唱腔的基本內容,咬字和吐字通過這種技巧加以練習,使得歌曲表演者發(fā)音清晰,這種咬字清晰的發(fā)聲方式是對戲曲唱腔的重要借鑒。
戲曲唱腔對于發(fā)音的字正腔圓有嚴格要求,演唱者在訓練過程中,咬字和吐字的訓練也是至關重要的。民族聲樂演唱中,民族聲樂演唱為了在表達情感的過程中保證字與字的銜接,將戲曲唱腔“以字行腔”的要求應用在演唱之中,使得民族聲樂演唱的表情達意變得嚴格。
根據(jù)作品情感因素的不同,不同戲曲唱腔作品,在吐字這方面也有著一些差異,主要分為“軟咬”與“硬咬”。經典作品《枉凝眉》情感凄美婉轉,作品表達的意境并沒有明顯的變化與轉折,這類作品通常采用轉咬的形式,這種方式使作品中人物的刻畫更加細膩,情感溫柔。民族聲樂作品《黃水謠》情感起伏變化較多,為了更好地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在表演過程中采用硬咬的方式。例如“丟掉了爹娘,回不了家鄉(xiāng)”中的“鄉(xiāng)”字,為了更明顯地展示情感的變化,還采用了軟收的方式。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兩種聲音形成鮮明的對比,歌聲余味雋永。[3]
地方戲曲在行腔方面注意聲音的圓潤飽滿,主要講究的是“輕、重、緩、急”,這種戲曲的行腔元素也大量應用在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中。戲曲講求的“跌宕、起伏”,注重腔調的婉轉,在咬字清楚的基礎上要求聲要圓熟,腔要飽滿。在戲曲唱腔中,演唱者需要掌握共鳴、出字、歸韻、收聲等技巧,同時對于不同的字要掌握字的發(fā)聲部位,以及字的音韻,這種行腔方式,在一些民族聲樂唱法作品中,被發(fā)展成為了裝飾唱法。還有一部分作品,借鑒了戲曲唱腔的行腔方式,對原有的唱腔加以裝飾、潤色、美化,形成潤腔,其目的是為了更加形象地展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起伏變化,例如戲曲唱腔中的哭腔和拖腔,經常在民族聲樂演唱中表達人物情感變化時被借鑒應用。民族聲樂中的“噴口”充分應用了戲曲潤腔的發(fā)音與吐字方式。在演唱過程中,在達到上揚、沉重、急促清晰、悅耳、響亮的基礎上,采用唇音的形式,具有畫龍點睛的妙用。表演者在應用噴口的方式對作品人物形象加以塑造時,能夠使人物內心的情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戲曲唱腔的行腔、潤腔、咬字都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戲曲中的韻味、板式、形體表演也給民族聲樂藝術與戲曲唱腔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戲曲唱腔的氣息運用技巧和情感表達等技巧也在民族聲樂藝術中多方應用。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例如民族歌曲作品《前門情思大碗茶》很好地應用了戲曲唱腔的氣息運用技巧,以民族聲樂的藝術形式,巧妙地展現(xiàn)了京劇的板式。再如《故鄉(xiāng)是北京》,雖然在審美角度上與戲曲唱腔有所不同,但是運用戲曲唱腔的情感運用方式,將主人公的思鄉(xiāng)之情細膩的表現(xiàn)了出來。[4]民族歌曲與戲曲唱腔存在差異,又互相融合,使得兩種藝術形式均有獨特的魅力。在信息技術與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的當今時代,可結合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需求,運用相關技術手段,對戲曲唱腔中的藝術元素進行全面分析,找到合適的技巧和規(guī)律應用在民族聲樂的發(fā)展中,通過兩種藝術形式的融合,使得戲曲能夠以多樣化的形式表達出來,展現(xiàn)文化融合的魅力,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tǒng)藝術。
戲曲是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的重點對象,經過長期的積累,有著獨特的文化歷史內涵。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戲曲作為寶貴的藝術精華,在與其他文化進行碰撞的同時,逐漸發(fā)展與融合形成了很多的分支,其中就包括民族聲樂藝術。為了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應進一步了解民族聲樂藝術與戲曲唱腔之間的關系,通過積極借鑒戲曲唱腔來促進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并將更多的戲曲唱腔元素融入民族聲樂演唱中,從而促進中國藝術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