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念孫
梁是活躍于清朝中期的知名書家,但對他的深入研究長期闕如。張朝陽新近推出的《梁評傳》(安徽美術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作為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梁巘生平和書法藝術的專著,不僅具有篳路藍縷、披沙揀金的開拓之功,更有廓清迷霧、探求真知的學術價值。
該書與眾多評傳類著述不同,第一章不是介紹傳主的家世出生和幼年成長等,而是以“被誤讀的梁”為開篇標題,辨析包括《清史稿》在內(nèi)的各種史料對梁諸多關鍵記載和評述的錯謬及訛傳。關于梁的“居官之地”,不僅吳修的《昭代名人尺牘小傳》、方士淦的《蔗余偶筆》、楊峴的《遲鴻軒所見書畫錄》等史料都說其“官四川巴縣知縣”,而且《清史稿》及1937年纂修的四川省《巴縣志》等官修史志也持同樣的看法。張朝陽依據(jù)洪丕謨點校《承晉齋積聞錄》的提示,旁搜遠紹,窮本溯源,以梁自書的《循理書院碑記》及《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為依據(jù),指出其居官之地實為“湖北省巴東縣”,糾正了多年以訛傳訛的錯誤。關于梁的生卒年,一些著述如《清史稿》《亳州志》等無記載,一些著述如劉恒的《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張文龍的《中華書史概述》等均說“生卒年不詳”,還有一些如洪丕謨、虞衛(wèi)毅、孫曉濤的著述等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作者從《潁州寧氏族譜》中寧問禮所著《湖北巴東縣知縣梁公家傳》、安徽博物院所藏梁臨《淳化閣帖》落款及梅镠的兩次題跋等原始資料里,剝繭抽絲,釋疑解惑,得出梁生于雍正五年(1727)、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的確鑿結(jié)論。類似這樣以扎實史料為基礎的考證,在澄清梁“筆法由來”“少著述”等問題上均有充分表現(xiàn),解開了梁研究的諸多謎團。
《梁評傳》還對梁書法藝術的淵源、風格、影響及書學思想等做了較為清晰的梳理和評述。梁早年學米芾、蘇軾,書法率意痛快,意氣軒舉;后學董其昌、趙孟,求古雅嚴謹,雍容端莊;再沿流溯源,得門而入,師法李邕,書風于沉穩(wěn)勁健中,透溢出北海的生動逸氣;最終由唐入晉,思齊古人,回歸魏晉風度,注重法書之神韻骨力。梁在《承晉齋積聞錄》里自言:“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吾輩學書,縱不能駕古人而上之,亦必有一副思齊古人之意見?!彼跁êQ笾刑綄ゅ塾?,所留下的一條由淺到深、由形貌入精神的軌跡,對于我們今天認識和理解書法的豐贍內(nèi)涵、循序漸進地學習和欣賞書法藝術,均有不可忽視的啟發(fā)意義。
作者從多方面介紹和分析梁書法藝術特征時,還頗為難得地發(fā)掘和揭橥了梁的代筆狀況。書家代筆,自古有之。梁晚年書名日盛,應接不暇,代筆之事便在所難免。其代筆有兩類:一為代擬詩稿,一為代寫書作。代詩者為其弟子鳳臺人劉錫祉,這在梁的傳世行書《寶晉齋帖跋》中有明確敘述。代書者為霍邱人王軼群,這在王潛剛于民國年間印行的《清人書評》中也有明文記載。張朝陽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搜羅和披露這些資料,從中提出自己的看法,還在于他從梁傳世作品中,分辨出代筆之作及其特點。如現(xiàn)藏于安徽博物院的一幅梁巘《論書》立軸,被收入文物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中國法書全集(17)》,且被評價為“用筆沉穩(wěn)厚重,從董書出,然較之董書少嫵媚而多質(zhì)樸”[1]?!读簬t評傳》就推翻此論,斷為“代筆之作”。作者指出:“此作初看無大異,畢竟是梁認可的書家,功夫不差。細審則偏鋒居多,不夠圓潤秀勁,結(jié)構(gòu)松散,不能結(jié)實茂密,不合梁中鋒用筆、蒼老勁健的特點。”將該立軸圖片與書中所附大量圖譜相對照,自會感到所論不虛,堪稱信而有征,持之有故。如此切中肯綮的評論,不僅需要膽識和勇氣,更需要作者在書法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兩方面,都有透徹的了解與深切的體悟,突出彰顯了《梁巘評傳》的學術品位喝求真精神。
當然,作為一部深入描述和研究梁巘生平與藝術的專著,《梁巘評傳》也有一些地方可以進一步拓展討論。包世臣《藝舟雙楫》曾將清朝中期書家分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五品,妙品以降,各分上下,共為九等。梁排位居中,其真書及行書列為“能品下”。[2]王潛剛《清人書評》一方面稱贊梁書法不亞于張照:“先生之書不弱于張得天而有書卷氣,毫無俗態(tài),二寸以外大字較勝于張?!币环矫嬉矊ζ鋾茨芨蠈訕潜硎具z憾:“惜其生平舉于鄉(xiāng)后,僅一任巴東縣官,位未能顯達,所見古人真跡不甚多,多于古人墨拓中求生活,事勞而功半,只到能品,否則,何至遜于諸城耶?”這里將梁書未臻佳境,“只到能品”的原因,歸結(jié)為“位未能顯達,所見古人真跡不甚多”等。而馬宗霍《霋岳樓筆談》則云:“聞山草書,不知運北海清駿之氣以入腕,遂多累筆。”這應該也是對梁書法未能入神品、妙品,而只能居“能品下”緣由的一種分析和探討,甚至不失為是一種頗有見地的睿識。就此而言,《梁巘評傳》把馬宗霍的上述批評之語,簡單地認為只是針對
“代筆之作”而言[3],并非是對梁書藝不足之處的點評,似乎有些武斷和片面,在一定程度上給人以“為賢者諱”的感覺。
扎實的書法史或地域文化史研究,須以翔實的人物個案研究為基礎。《梁巘評傳》通過深入細致的個案研究,不僅豐富了清代書家和書法史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更填補了安徽書法史和地域文化史研究的某些空白之處。張朝陽沉潛數(shù)年完成大著,總體質(zhì)量之高和探索創(chuàng)見之多,不僅顯示出厚實的學術素養(yǎng)和認真的治學態(tài)度,更表現(xiàn)了作者為傳揚家鄉(xiāng)文化盡心竭力的熱情和精神,值得稱贊和推許。
2019年12月18日完稿于書香苑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中國法書全集:17[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35.
[2]包世臣.國朝書品[M]//包世臣.藝林名著叢刊:藝舟雙楫.上海:世界書局,1936:86.
[3]張朝陽.梁巘評傳[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