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河南 南陽 473000)
心臟缺血是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l(fā)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臨床發(fā)現(xiàn)人體血管腔內狹窄及斑塊形成多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疾病引發(fā),病情嚴重時有血管破裂的風險,或者血管內完全堵塞形成血栓,阻斷心肌的血液循環(huán)與供應,臨床表現(xiàn)中,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發(fā)生情況較為典型。在我國,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增長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步增高,成為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慢性病之一[1]。冠心病的治療方法一般采用藥物治療和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一般需長期服藥,且不能改善急性嚴重發(fā)作的患者,治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手術一般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治療方法為PCI,手術操作時可有不同的入路方式,臨床多采用經橈動脈介入治療(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與經股動脈介入治療(transfemoral intervention, TFI)兩種方法[2-3]。對于兩種不同手術入路所取得的臨床療效,本研究作進一步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選擇本院2016 年2 月至2018 年6 月住院手術治療的冠心病患者60 例選為對比資料,根據(jù)隨機雙盲法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所有患者以及家屬均知情此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對照組男 18 例,女 12 例;年齡 50~75 歲,平均(68.78±6.72)歲;病程為 1~2 年,平均(1.36±0.24)年。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53~78歲,平均(69.21±6.63)歲;病程1~3 年,平均(2.14±0.37)年。將上述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選用TRI,消毒完畢后,將手臂伸直,放置于臂托上利于操作。麻醉后,在近心端的腕橫紋處,測定橈動脈搏動最強處進行穿刺。將穿刺針置入橈動脈鞘管,緩慢推入治療藥物,隨后用造影劑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根據(jù)結果選用適宜的導管。完成手術操作后拔出鞘管,壓迫止血穿刺部位,觀察患者上肢的一般情況。隨后撤掉止血器,患肢制動。對照組采用TFI,局麻后,選取股動脈搏動處最強點進行穿刺。將穿刺針置入動脈鞘管,注射藥物完畢后,介入治療方法與橈動脈組相同操作。完成手術后拔出動脈鞘管,進行壓迫止血,并加壓包扎,患肢制動。
①對比兩組手術臨床療效,包括穿刺成功率、手術成功率及住院時間,手術成功標準:介入術后殘余狹窄≤20%,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臨床試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 達 3 級血流;②對比兩組心功能,心功能包括超聲心動圖檢測術后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 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③對所有患者手術前、手術后48 h 內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8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相關指標水平血清B 型鈉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基質金屬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④統(tǒng)計其3 個月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外周血管血腫、皮下氣腫、滲血、血管迷走神經反射。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58.38±12.11)min,與對照組的(60.42±12.13)min 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652,P=0.517);觀察組穿刺成功率及手術成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穿刺成功率及手術成功率比較 例(%)
觀察組術后LVEF、LVEDD 及LVESD 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心功能評價比較 (±s)
表2 兩組術后心功能評價比較 (±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30 30 LVEF 0.62±0.12 0.76±0.18 3.545 0.001 LVEDD/mm 45.42±6.42 53.38±8.51 4.090 0.000 LVESD/%44.27±5.14 52.39±7.13 5.060 0.000
術前,兩組BNP、MMP-9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血清BNP、MMP-9 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比對照組(26.67%) 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3 兩組血清BNP、MMP-9 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血清BNP、MMP-9 水平比較 (±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30 30 BNP/(ng/L)術前481.62±110.12 479.76±112.18 0.065 0.949術后315.42±116.52 219.38±88.51 3.595 0.001 MMP-9/(ng/mL)術前414.27±145.14 410.39±147.13 0.103 0.919術后244.27±85.14 180.39±57.13 3.413 0.001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冠心病的發(fā)病率逐漸增多,且冠心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隨之增長,相關資料顯示,冠心病的病死率逐年上升,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4]。
臨床針對冠心病的治療中,一般首選藥物治療,但藥物治療對于一些急性發(fā)作及嚴重性冠心病發(fā)作患者,臨床療效有限,不能夠及時快速地治療和改善患者病情。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方法的應用,其中就包括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方法,與傳統(tǒng)及藥物治療相比,采用介入的微創(chuàng)方式可減少患者機體的損傷,能夠快速有效地緩解患者嚴重病情,且具有風險小、效果好的臨床意義[5]。臨床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方法治療時,一般采用經橈動脈和股動脈兩種入路方式。TFI 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常用方法,穿刺簡單方便,技術易握,方便快捷[6-7]。但此手術方法產生的局部并發(fā)癥較多,術后容易出現(xiàn)腫脹出血或皮下血腫等并發(fā)癥,相比TFI,TRI 具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TRI 方法術后止血方便,因為橈動脈位置較為表淺,降低穿刺部位局部血腫和出血的發(fā)生率,且能夠達到和股動脈穿刺一樣的治療效果,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穿刺成功率及手術成功率、住院時間均未見明顯差異,因為兩種手術方法均為微創(chuàng)式手術方法,都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動脈管腔直徑較大,穿刺容易,操作簡便,具有較高的成功率[9-10]。但觀察組的并發(fā)癥較對照組低,由于橈動脈在皮膚表淺位置,易于穿刺,無重要神經血管伴行,術后利于壓迫止血,手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TRI術后心功能指標高于TFI,原因在于股動脈的解剖位置較橈動脈更深,在采用股動脈穿刺治療時,穿刺操作不當或失誤會引起動脈損傷及血管破裂等危險情況,影響術后患者心功能情況,然而橈動脈位置表淺,可避免相關并發(fā)癥,減少術后患者出血的可能,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11-12]。因此,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冠心病采用TRI 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TRI 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但TRI 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術后心功能恢復較好,且利于調節(jié)術后血清BNP、MMP-9 水平,是治療冠心病患者首選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