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剛,于文海
(1威海市文登區(qū)高村中心衛(wèi)生院 山東 威海 264408)(2山東省文登整骨醫(yī)院 山東 文登 264400)
踝部損傷是臨床常見的外科疾病,是由于交通意外、扭傷、墜落以及砸傷等原因造成的,主要有骨折、軟組織挫傷、韌帶拉傷/撕裂、扭傷等[1]。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疼痛、腫脹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對于踝部損傷需要進行有效的診斷,方能為治療提供有效的數(shù)據(jù)。本研究探討2017年9月—2019年9月,分析對踝部損傷進行診斷時使用X線的效果。
2017年9月—2019年9月進行回顧性分析,選擇77例踝部損傷患者,對照組48例男性,29例女性,患者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4.25±11.23)歲,受傷原因:16例交通意外、28例扭傷、13例墜落以及9例砸傷,11例其它原因。所有患者以及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倫理委員會也批準了本次實驗,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病理等確診為踝部損傷,并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標準:不配合本次研究,妊娠期、哺乳期婦女,精神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肝腎功能障礙,老年癡呆等。
常規(guī)檢測:按照渥太華踝關節(jié)準則進行診斷。
X線診斷:對所有患者使用X線機對踝關節(jié)部位進行診斷,參數(shù)設為40~150kV、500mA、50kW,對踝關節(jié)的正側位、內側等進行拍攝。
比較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準確率,以及不同損傷(外旋損傷、外翻損傷、內翻損傷、垂直壓迫損傷)的檢出率,不同類型損傷(下脛腓分離、距骨向外脫位、三角韌帶拉傷、外踝的腓距前韌帶損傷、下脛腓前韌帶損傷、骨間膜損傷)[2]等檢出率。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X線診斷準確率比常規(guī)檢測高(P<0.05),見表1。
表1 診斷準確率比較[n(%)]
X線對不同損傷的檢出率比常規(guī)檢測高(P<0.05),見表2。
表2 不同損傷檢出率比[n(%)]
X線對不同類型損傷的檢出率比常規(guī)檢測高,見表3。
表3 不同類型損傷檢出率比較[n(%)]
踝部損傷是臨床常見的外科疾病,主要有下脛腓分離、距骨向外脫位、三角韌帶拉傷、外踝的腓距前韌帶損傷、下脛腓前韌帶損傷、骨間膜損傷等不同損傷類型[3]。并有外旋損傷、外翻損傷、內翻損傷、垂直壓迫損傷等四種類型[4]。由于出現(xiàn)漏診誤診會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提高診斷準確率是必要的。
本次研究中,X線診斷準確率比常規(guī)檢測高(P<0.05),對不同損傷的檢出率比常規(guī)檢測高(P<0.05),不同類型損傷等檢出率比常規(guī)檢測高(P<0.05)。X線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省時等特點,基本可見檢出不同類型、不同損傷的踝部損傷。但是對于一些細微結構,重疊、以及復雜結構還是存在誤診和錯診情況,此時需要使用MRI或者CT進行診斷。并且X線的診斷準確率還取決于醫(yī)生的經(jīng)驗和專業(yè)能力,同時兼?zhèn)洳趴梢赃_到較高的準確率。
綜上所述,對踝部損傷進行診斷時使用X線的診斷準確率較高,也可對不同損傷進行有效的檢出,不同類型損傷檢出率較高,但是其診斷還是有局限性,存在漏診和誤診,臨床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聯(lián)合其它的診斷方法進行診斷,以提高診斷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