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璇
摘? 要:電影《一次別離》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伊朗普通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事件。影片的成功之處在于其循序漸進(jìn)地向觀者展現(xiàn)了試圖化解故事核心矛盾而進(jìn)行的種種社會制度和人性的探索,最終讓觀者看清故事中這個無解的困境并陷入深深的思考。
關(guān)鍵詞:《一次別離》;困境;矛盾化解;故事架構(gòu)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3--02
伊朗電影《一次別離》用30萬美元的成本,成功摘得201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榮譽,并入圍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沒有華麗的場景和特效,影片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其巧妙的故事架構(gòu)。影片用樸實的鏡頭語言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普通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事件,然而其典型化的故事建構(gòu)卻將這個普通的事件放大到整個伊朗社會的層面,以小見大地對伊朗社會進(jìn)行了深刻的剖析。縱觀整部影片,其實只有兩個核心問題:納德與西敏是否會離婚?兩個家庭的矛盾怎樣才能化解?針對這兩個問題,導(dǎo)演法哈蒂十分巧妙地給出了一系列化解矛盾的途徑,而隨著這些途徑的展開,觀者逐漸能看出導(dǎo)演對每個途徑的態(tài)度,以及隱藏在這些問題背后的個人與社會的困境。
一、助長邪惡的法律
影片一開始有一段長達(dá)4分鐘的長鏡頭,這個長鏡頭不僅給出了問題——納德與西敏的婚姻困境——還試圖給予解決的方法。兩人在法官面前陳述了自己想要/不能移民的原因,試圖讓法律幫助兩人解決問題,然而法官不僅粗魯?shù)伛g回了西敏的申請,還將兩人的離婚問題貶斥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在法律的參與下,兩人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反而讓西敏負(fù)氣離家出走,進(jìn)一步加深了兩人之間的隔閡。
西敏走后,為了照顧患有癡呆的父親,納德雇用了懷孕的護(hù)工瑞茨,而本身就因為生活壓力而疲憊不堪的瑞茨險些害得納德的父親喪命,納德暴怒之下將瑞茨推出家門。當(dāng)晚,瑞茨流產(chǎn)住院,納德被告上了法庭。這便產(chǎn)生了影片的第二個核心矛盾——處于社會中產(chǎn)階級的納德一家和社會底層的瑞茨一家怎樣才能和解?
解決第二個矛盾的首要途徑仍然是法律。納德與瑞茨一家第一次在法官面前審訊的時候,納德剛開始還顯得心虛愧疚,承認(rèn)自己“當(dāng)時有點強硬”,隨即法官便說:“解釋清楚點,你現(xiàn)在被控有謀殺罪”。聽到這句話后,納德態(tài)度明顯堅決了許多,堅持說自己沒有推瑞茨,并否認(rèn)自己知道瑞茨懷孕的事實。隨后,案件爭論的焦點轉(zhuǎn)變?yōu)榧{德是否知道瑞茨懷孕,法官又一次警示道:“如果能夠證實你知道她懷孕,法庭將判你入獄一至三年”。這時,納德眼神中對瑞茨流產(chǎn)的同情和愧疚便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于害怕懲罰而不得不堅持謊言的冷酷與決絕。雙方本來期待用法律能解決問題,帶來正義,然而毫無人情、非黑即白的法條以及嚴(yán)酷的懲罰,讓原本在生活中的“正派的男人”在法律的淫威下不得不選擇了欺騙,造成矛盾不可避免地進(jìn)一步加深,最終將兩個家庭推入不能回頭的深淵。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雙方情緒激動的時候,法官便會用“拘禁三天”的威脅讓當(dāng)事人“閉嘴”,這種赤裸裸的威脅也體現(xiàn)出法官根本沒有想過深入探究事實的真相,只是對這些每日不停上演的社會案件疲于應(yīng)付、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
二、墮落的純潔
顯然,法律無助于解決納德與西敏的矛盾,更讓納德不得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和教養(yǎng),在謊言中煎熬度日。這時,納德與西敏的孩子特梅——一顆還未被成人世界污染的純潔的心靈——幾次質(zhì)問父親是否在知曉瑞茨懷孕的事情上撒謊。面對孩子純潔的眼神,作為一個在平時生活中正直不阿的父親和男人,納德內(nèi)心的煎熬可想而知。終于在巨大的良心的壓力和無可爭辯的事實面前,納德向特梅坦白自己知道瑞茨懷孕的事實,他甚至對特梅說:“如果你叫我去,我就去告訴他們”。這時孩童般的天真純潔似乎為這個陷入絕境的事件贏得了轉(zhuǎn)圜的余地,雙方至少有了開誠布公的可能性。然而,雖然導(dǎo)演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特梅的回答,但是納德并沒有去坦白,反而在法官的又一次質(zhì)問中,將女兒也拖入了這個謊言的泥潭中。在法律的威壓之下,純潔的特梅也和父親做出了同樣的選擇,用謊言再一次抹殺了化解矛盾的可能性。至此,導(dǎo)演法哈蒂告訴我們,道德的力量是強大的,也是脆弱的。它可以喚醒一顆被恐懼蒙蔽了的良心,但是僅僅依靠一顆純潔的心靈,也并不能化解這根深蒂重的危機。
三、無可奈何的信仰
影片到了這里,依靠法律和道德來解決問題似乎已經(jīng)沒有了可能,那兩個家庭的矛盾又將怎樣收場?影片特意在劇情上安排了一個前面多次暗示了的反轉(zhuǎn)——瑞茨流產(chǎn)并非是納德的原因,而是出了車禍——將這場困境的突破口成功轉(zhuǎn)移到瑞茨身上。影片中瑞茨是一個十分虔誠的教徒,對于違禁可能帶來的報應(yīng)深信不疑。因此,在心中存疑的情況下,她堅持不能收取納德家的賠償款,也最終無可奈何地坦白了自己流產(chǎn)的真正原因不在于納德。此時,信仰的力量凸顯出來,整個事件終于大白于天下。然而,他們的矛盾就此真正解決了嗎?納德一家從瑞茨家中走出來,看見自己的車玻璃上被失控的瑞茨的丈夫砸了一個大洞,但是他們什么都沒說,也什么都沒做,就這樣沉默著開著車回去了。這一段讓觀者感到深深的無力和空虛之感。兩家人的矛盾似乎就在此中止了,可是沒有一個人心中感受到了解放,每個人都在這場戰(zhàn)爭中無可奈何地被撕裂拉扯著,原本的包容和關(guān)愛也都被自私和仇恨取代,就如影片快結(jié)尾時兩個家庭中原本天真友愛的小孩,也最終怒目而視,如視仇敵。這兩個家庭,或者說其代表的社會上的兩個階級,就在這場沖突中被越拉越遠(yuǎn),即使因為宗教找回了暫時的平靜,但是就像那個車玻璃上的大洞,就算誰都不說,它仍然在那里,傷害和隔閡已經(jīng)造成,信仰只是暫時為兩個家庭的沖突提供了一個表面上的解決的方法。
四、不可避免的別離
兩個家庭之間的矛盾似是而非、無可奈何地落幕了,納德與西敏的婚姻也隨之走到了尾聲。影片的最后,西敏與納德再一次來到了法庭。只是這一次,他們的離婚已經(jīng)塵埃落定,女兒特梅不得不在父親與母親中做出選擇。她淚流滿面,說自己已經(jīng)做了決定,卻遲遲不肯說出她的選擇。然后在一個同樣長達(dá)4分鐘左右的長鏡頭中,納德與西敏分別立在畫面的兩側(cè),一扇玻璃門擋在兩人中間,在漫長得難以忍受的沉默中,影片結(jié)束。通過這個首尾呼應(yīng)的圓形敘事結(jié)構(gòu),導(dǎo)演再一次重申了他對于納德與西敏的婚姻悲劇的看法——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無解的困境。即使兩人的感情很明顯沒有破裂,兩人也從未對家庭或者對彼此不忠,納德與西敏還是要離婚,而且法律和他們深愛的孩子都無法挽救,因為造成他們婚姻悲劇的根本原因是這個讓人不得不別離的病態(tài)的社會。在這個動蕩不安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丈夫與妻子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都不可避免地疏遠(yuǎn)、別離。而造成這種別離的原因是多樣的,有物質(zhì)層面的貧富差異,有精神層面的價值觀的分歧,還有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意識的隔離……在這個分離變異的國家和時代里,每個人都被這些變化撕扯著,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選擇,就像納德不得不在妻子和父親中做出選擇,西敏不得不在家庭和自由中做出選擇,特梅不得不在父親和母親中做出選擇,瑞茨也不得不在信仰和財富中做出選擇……
結(jié)語:
《一次別離》通過小人物的故事和視角,向觀者展現(xiàn)了個體與社會的矛盾沖突,并隨著細(xì)膩而富有張力的劇情呈現(xiàn)試圖為矛盾尋找解決之法。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之后,觀者才無可奈何地看清這個無解的困境,并最終理解影片的良苦用心之處——在一個分裂的國家和分裂的時代里,個人的命運也只能是無可奈何的別離。
參考文獻(xiàn):
[1]盧茜.生活的片段,國家的寓言——電影《納德與西敏:一次別離》主題分析[J].戲劇之家,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