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復(fù)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主人公,性格表層徘徊彷徨,其人性深處,則是極為復(fù)雜的多方?jīng)_突。
哈姆雷特是丹麥國王和卡特魯特王后之子。王妃在哈姆雷特之父(原國王)死后,又嫁給王弟(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迪斯。原國王的幽靈告知哈姆雷特,其叔叔乃是誘其母、殺其父的兇手。
這就使哈姆雷特陷入人性的困局。如果要為父親報仇,肯定會傷害自己的母親;如果不報仇,則枉為人子,也無從重整乾坤。
在此主要情節(jié)之外,哈姆雷特對待戀人俄菲利亞也充滿矛盾。為了逃避叔父的目光,他不得不裝瘋。既然裝瘋,就要對深愛的戀人故作無情。而俄菲利亞的父親是現(xiàn)任國王的臣子,他在竊聽中被哈姆雷特所殺,這又多了一重愛恨交織。
《哈姆雷特》誕生之后,讓人讀后說不盡,就因為它呈現(xiàn)了人性的多面、復(fù)雜,其人性世界豐富至極也真實至極,千百年后還是說不盡。
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另一個大悲劇《麥克白》,同樣韻味無窮。而讓人品嘗不盡的,不是麥克白謀殺國王的那些細節(jié),而是這個大兇手、大野心家復(fù)雜的人性。他不是一個殺了國王得到王冠就慶祝勝利的簡單劊子手,故事也不是一個實現(xiàn)陰謀就高枕無憂的簡單故事。
莎士比亞寫出事件的真實之后,又寫出人性的真實,這才是真的高明。
麥克白刺殺國王之后,也刺殺了自己的睡眠,他心緒翻滾起伏不能成眠,夜里聽到敲門聲,他震驚而自白道:
“那打門的聲音是從什么地方來的?究竟是怎么回事,一點點的聲音都會嚇得我心驚肉跳?這是什么手?嘿!它們要挖出我的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夠洗凈我手上的血跡嗎?不,恐怕我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無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紅呢。”
這是世界文學(xué)史上最著名、最精彩的“獨白”之一。這是人性深處的聲音,這是人性真實的聲音。把這種聲音寫得愈逼真,就愈富有文學(xué)性。
編者按:
莎翁有一句著名的臺詞,中學(xué)生都知道:“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譯成中文即“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這是《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復(fù)仇前的自我質(zhì)詢,一方面他想為父報仇,另一方面他的懦弱、懷疑等因素讓他不敢邁出這一步。所以他考慮自殺,解脫痛苦的糾纏和繼續(xù)活在這種苦惱混亂之間做出一個選擇,形成一個延宕。
就像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心中對這句話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對小說主人公而言這是生與死的抉擇,但對每一個平凡普通的我們而言,更多的是要做出
對或錯、真實或謊言、憐憫或漠視等拷問人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