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春
追星,有沒有錯?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人的行為只要不違法、不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我們基本上可判定是一種合理合規(guī)的行為。追星,是你的權利。不過追星前最好來個追問:人為什么會追星?不難發(fā)現(xiàn),像你一樣,不少人都會在青少年階段加入追星一族。因為青少年處在各種人格角色混亂,需要發(fā)展自我同一性的特殊時期,都試圖找尋“我是誰”“我要成為怎么樣的人”等角色定位問題的答案。
這時,我們如同茫茫大海中飄忽不定的孤舟,暈頭轉向。我們心生急迫,需要找一個錨點,定一個方向。此刻,偶像的巨輪影影綽綽向我們駛來,那光芒萬丈的偶像啊,讓我們把自己縹緲的夢想、躁動的欲望和生活中的缺憾變成一股粗大的纜繩投出去,緊緊地把自己與心中完美的偶像綁在一起。通過追劇、床頭張貼海報、聊天軟件設置頭像等行為及情感的投入,我們在偶像身上獲得一種替代性滿足,也通過反射來自偶像的成功光芒,給平凡的生命打上另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光暈。
一句話,追星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寄托希望與理想的一種表現(xiàn),是很正常的自我心理認同和情感宣泄。此外,加入偶像的粉絲群,與大家一起聊天,相互關心,我們又獲得了滿滿的歸屬感?,F(xiàn)在,你可以得出結論:追星沒錯,就像成長沒錯,像你這樣熱情而不乏理智的追星,作為家長和老師完全沒有擔心的必要,你能把對偶像的欣賞從表面深化為內在的認同,絕對有助于你更好地完成自我探索。父母反對你追星,你也不必苛責。畢竟一些“腦殘粉”的行為,會讓他們不由得浮想聯(lián)翩。他們太清楚了,人生只是一場單程旅行,耽誤不起。
你說明明都是在學習積極向上的精神,為什么“追科學家”就會被允許,而“追星”常被否定。雖說職業(yè)無高低貴賤之分,但許多人還是覺得就對社會的貢獻而言,默默付出的科學家更值得我們去關注。
追星族的最大夢想也許是能獲得與偶像親密接觸的機會,而我知道,有些地方的孩子,幾乎每天都能與自己的偶像住在一起,幾乎每天都能與偶像一起吃飯,還經(jīng)常能與偶像去旅游度假,偶像甚至還會天天接送他們上學放學。
我曾看過一項關于“孩子的偶像是誰”的調查對比,日本、美國的孩子幾乎都把自己的父母列為自己崇拜的偶像,而中國孩子的父母大多無法進入自己孩子偶像榜的前十名。也許,有一天,我們追星的本事到“家”了,就不會錯過一次次與偶像共度的美好時光,錯失讓自己一次次學會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