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2008年7月的一天,一輛大巴車開進了松花江畔的綏濱農(nóng)場。車停穩(wěn)后,從車上下來了十幾個都已經(jīng)年近花甲的男人和女人,他們都是從北京來的兵團戰(zhàn)友,這里曾是他們奉獻過青春的地方。
他們當(dāng)年的老連長還在,熱情地把他們讓進場部。聊著聊著,忽然他們提到了一個人———鄒雪生,也是當(dāng)年的北京知青。
“他家就在這兒附近,要不我這就叫人去把他找來?”老連長說。
“不用,還是我們?nèi)フ宜?。”有人提議道。
于是,大家便在老連長的帶領(lǐng)下,來到了鄒雪生的家。
這是怎樣的一個家??!連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不全,屋里像是常年無人打掃,彌漫著一股怪味兒。他們看到的鄒雪生,身上穿的衣服又臟又破,臉上寫滿滄桑,看上去要比他的實際年齡大很多……
看到這景象,大家都驚呆了,幾個女同志已忍不住抱頭痛哭起來。
隨后,大家齊動手,給他家來了一次大掃除,又幫他買了從里到外的衣服。一個戰(zhàn)友當(dāng)場從口袋里掏出500塊錢,說:“我身上的錢都在這兒了,你先收著……你,怎么過成了這個樣了?”
原來,1978年那會兒,知青大返城,他在北京已經(jīng)沒有親人。且他已在當(dāng)?shù)亟Y(jié)了婚,并有了一個女兒??墒牵瑤啄暌院?,就離異了。這時,全國知青返城工作都已結(jié)束,兵團也早沒了。他再想回京,都不知該到哪兒申請去了。
好在他那時還年輕,又會一點修理電器的手藝,就在當(dāng)?shù)亻_了個電器修理鋪,與女兒相依為命,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如今,女兒大了,去了深圳打工。他也老了,老眼昏花的,電器也修不了了,就靠打點零工,湊合著過……
回京的路上,大家一想到鄒雪生,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鄒雪生的戶口辦回北京!
“只要你們有辦法把他辦回來,他沒地兒住,就住我家!”一個戰(zhàn)友說道?!昂?,那他工作的事,我們也都給他留意著,我還就不信了,有我們這么多人幫他,還能餓著他是怎么著!”又一個戰(zhàn)友說道。
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這些兵團戰(zhàn)友回京后,八仙過海,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終于將鄒雪生的戶口辦回了北京,還給已經(jīng)57歲的鄒雪生在某公司物業(yè)管理處找了一份工作……
2009年7月23日,慶賀酒會上,鄒雪生手捧著北京的戶口本,眼如雨下,他說:“真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重新成為北京人,都是因為有你們啊!我,該怎么感謝你們啊……”而他的那些戰(zhàn)友們則都紛紛安慰他說:“要說感謝,那就見外了,咱們誰跟誰呀!北京戰(zhàn)友,我們幫你,那還不是應(yīng)該的,也是‘舉手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