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麗
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梢姡Z感的學習和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和目標。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語感這種很奇特的語言能力呢?
對于小學生而言,教科書中有新鮮感的語言,可以說比比皆是,這些不能一下子都作為學習語言的目標,而是需要根據(jù)課文的語文要素循序漸進地學習。
如《花的學校》一課,泰戈爾用散文詩的形式來表達“我”的發(fā)現(xiàn):六月的雷陣雨中開放的一群一群的花兒是花孩子從花的學校放假沖出來要撲向媽媽的懷抱。其中,“花的學?!薄盎ê⒆印钡榷际蔷哂行迈r感的說法,怎么體會呢?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一些以植物為主角的童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方法,就明白了這是一種擬人的手法,想象奇特,花兒的家在天上,學校卻在地下;花兒也需要上學學習,也非常想念媽媽……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想象一些常見的植物奇特的情形,就是把文本中這種有新鮮感的表達,借助遷移運用,納入學生原有的語言建構中,使相關語感更加豐富。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許多語言在第一次出現(xiàn)的時候,沒有列入學習要求之中,它們在不斷的積累中變得有些模糊,當學生再接觸時有似曾相識感但不是那種直接迅速的感悟。對這種有模糊之處的語言,就需要學生通過明確學習促進語感的不斷生長。
如《烏鴉喝水》一課中出現(xiàn)了“石子”一詞,其中的“子”在此前學習的課文中,已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一般都是讀輕聲,像“葉子”“兒子”等,學生往往容易跟著習慣走,也把“石子”的“子”讀成輕聲,這就是一處學習中容易模糊的地方。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準確抓住“石子”一詞中的“子”與葉子、兒子等詞語中的“子”的不同,還要繼續(xù)注意什么情況下“子”讀輕聲,還有哪些類似詞語中的“子”讀原聲。學生把“子”讀準確時,就能夠知道其中的區(qū)別了。這種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更準確的語感。
所謂熟悉處是指學生在此前的學習中,明確學習過的知識,如比喻句、擬人句這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的運用,還有像“有的……有的……有的……”等句式。這樣的句子在新的文本中再度出現(xiàn),有時還被列為課后習題訓練的內(nèi)容,就屬于在熟悉處找風景了。
如《楓樹上的喜鵲》一課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看見喜鵲阿姨站在窩邊,一會兒教喜鵲弟弟唱歌,一會兒教他們做游戲,一會兒教他們學自己發(fā)明的拼音字母……”很明顯,這個句子的“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是學生很熟悉的句式,已經(jīng)無需學生再積累了。教師該怎樣教學課文中再度出現(xiàn)的這個句式呢?首先,教師需要確認學生已經(jīng)熟悉的都是哪些句子,如“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秋天》)學生在背誦課文中就積累了“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本課中出現(xiàn)三個“一會兒”相連的句式,是不是簡單地在后面加上一個“一會兒”就解決問題呢?這就需要在熟悉處進行思考。其實,同樣是“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它們雖然都表示并列關系,但《秋天》中的“一會兒”互換位置是不影響理解的?!稐鳂渖系南铲o》中“一會兒”的位置不能隨便換,最后一個“一會兒”是喜鵲阿姨教字母,緊接著下文寫的正是喜鵲阿姨怎么教字母;如果換成“唱歌”“游戲”,與下文在表達上就不連貫了。不難看出,教師如果把“一會兒……一會兒……”當成學生熟悉的內(nèi)容不再組織學習,就錯失了進一步發(fā)展學生語感的機會。
總之,教師要努力挖掘教科書中學生語言能力的生長點,通過更多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習得相應的語感,提高語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