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茁
成人退變性脊柱側彎后路矯形手術是脊柱側彎畸形的主要治療手段,本病主要病因為脊柱椎間盤和椎間小關節(jié)發(fā)生不對稱性退行性變[1],造成椎體移位或半脫位,脊柱支撐作用失去平衡力,發(fā)生脊柱側彎,因腰椎椎管狹窄,壓迫脊髓神經,患者常出現(xiàn)腰部疼痛劇烈、間歇性跛行等臨床癥狀,通過保守治療方式難以根除病因,故本實驗通過脊柱側彎后路矯形的手術方式治療,為減少術中的出血量,加用氨甲環(huán)酸能夠激活體內纖溶系統(tǒng),達到止血效果,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6 月于本院骨科治療的118 例成人退變性脊柱側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56 例)與對照組(62 例)。實驗組男41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56.37±1.52)歲;對照組男38 例,女24 例,平均年齡(56.05±1.28)歲。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為首次接受脊柱側彎后路矯形術治療;②患者及家屬均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符合ADS 診斷標準[2];④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正常。排除標準:①氨甲環(huán)酸藥物應用過敏者;②術前確診為下肢靜脈栓塞者;③術前經過其他手術需要長期抗凝治療者;④術前血紅蛋白<110 g/L 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脊柱側彎后路矯形術治療,對照組患者單獨應用該手術治療方式,患者進入手術室,開放靜脈通路,麻醉醫(yī)師進行硬膜外全身麻醉,協(xié)助患者取俯臥位,進行后正中入路切開,找到第10 胸椎至第1 骶椎(T10~S1)雙側椎板,復位脊柱并插入椎弓根螺釘固定,在椎間系擠壓患者,注意清除椎間盤,為椎管減壓,降低神經根的壓迫作用,旋轉螺釘系統(tǒng)矯正角度,確認固定位置的準確性,置引流條,逐層縫合傷口,完成手術操作。實驗組患者于術前30 min靜脈滴注氨甲環(huán)酸氯化鈉注射液(北京雙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11020634)20 mg/kg,靜脈滴注15 min 后進入手術室,更改劑量為10 mg/kg 緩慢滴注,直至手術結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凝血功能:檢驗科應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器對患者術前1 h、術后24 h 和術后72 h 的PT、PLT、APTT、FIB 等凝血指標進行檢測;②患者出血及引流情況:記錄術中和術后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術中和術后輸血量,根據(jù)Gross 公式計算[3],總失血量=輸血量+引流量+術后出血量。③血常規(guī)情況:所有患者于術前、術后24 h、術后72 h 觀察血常規(guī)HGB 和HCT 的檢查結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前1 h、術后24 h、術后72 h 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1 h,兩組患者PT、PLT、APTT、FIB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 和術后72 h,實驗組PT、PLT、APTT、FIB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24、72 h,PT、PLT、APTT、FIB 水平均低于本組術前1 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1 h、術后24 h、術后72 h 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前1 h、術后24 h、術后72 h 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續(xù)表1
2.2 兩組患者失血量比較 實驗組患者總失血量為(1220.18±1.72)ml,明顯少于對照組的(2339.28±1.39)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術前1 h、術后24 h、術后72 h HGB 和HCT 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1 h HGB 和HC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24 h 和術后72 h 的HGB 與HCT 水平分別為(98.93±1.48)g/L、(0.46±0.24) 和(92.29±1.37)g/L、(0.35±0.49),均高于對照組的(95.39±1.95)g/L、(0.29±0.32)和(91.13±1.43)g/L、(0.25±0.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1 h、術后24 h、術后72 h HGB 和HCT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術前1 h、術后24 h、術后72 h HGB 和HCT 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成人脊柱退變性側彎后路矯形術手術過程較為復雜,是治療脊柱側彎的常見治療方案,雖脊柱手術器械及醫(yī)務人員手術操作技術的成熟,該手術得到發(fā)展,但難度系數(shù)仍較高,患者仍需要慎重考慮,手術的耗時長,術中出血量大,手術范圍廣,是該手術的弊端[4]。ADS 患者多由于骨質疏松,脊柱的復位與固定難度較高,且常有骨面滲血的情況,增加輸血量,同時為術后埋下隱患,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加重家庭經濟壓力,成人脊柱退變性側彎后路矯形術往往需要輸血治療,術者于術前進行常規(guī)備血,麻醉醫(yī)師通常采取血液保護技術能夠降低異體血液輸注的風險[5]。手術過程的大量失血多源于對周圍組織的牽拉破壞,機體的纖溶系統(tǒng)激活,凝血因子Ⅴ和Ⅷ發(fā)揮作用,進行體內的抗凝作用,PT、TT、APTT和 FIB 是體內傳統(tǒng)凝血功能檢測的常用指標[6],能夠反映體內凝血因子的變化水平,PT 延長提示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APTT 延長說明機體有血栓的發(fā)生風險,FIB 是凝血過程必需的蛋白質,反映機體的受到感染機率,纖溶系統(tǒng)的亢進能夠增加下肢缺血缺氧的可能性,引起下肢再灌注損傷,通過邱文奎等研究發(fā)現(xiàn)[7,8],氨甲環(huán)酸激活機體的內源性止血過程發(fā)揮止血作用,氨甲環(huán)酸是賴氨酸的合成衍生物,能夠有效阻斷纖維蛋白與纖溶酶的相互作用,對纖維蛋白有抑制作用,纖維蛋白塊溶解減少,促進傷口止血,脊柱退變性側彎后路矯形術手術中應用氨甲環(huán)酸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同時降低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水平,減少輸血的風險,在術前給予氨甲環(huán)酸仍能夠達到止血的目的,在抑制纖維蛋白凝塊溶解的同時,促進內源性止血機制[9-11]。因此,本研究通過與常規(guī)手術治療方案相比,觀察成人脊柱退變性側彎后路矯形術中凝血指標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說明氨甲環(huán)酸所發(fā)揮的作用,得出結果顯示,該藥物臨床作用顯著,值得推廣。